陳 欣,李逸龍,葉春森,張 騰
(1.安徽大學 商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2.蕪湖同泰智能物流園有限公司,安徽 蕪湖 241200)
《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將互聯網確立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鼓勵互聯網與各領域融合發展,如“互聯網+”高效物流、“互聯網+”現代農業等[1]。在農業領域,互聯網平臺的作用主要體現在:(1)兼容效應。互聯網可以滲透到整個農業供應鏈的各個環節提供全方位服務。(2)集聚效應。互聯網可以將分散的農戶供給和市場需求積聚到平臺中,形成“超級市場”,充分發揮規模效應的經濟作用。(3)互吸效應。互聯網是信息交流的良好渠道,政府和社會能更深切地了解農戶的需求,同時農戶也可以借助電子商務等新模式拓寬自身的銷售渠道[2]。
關于互聯網對現代農業的作用,國內外學者做了許多有益的研究。Iver Thysen[3]認為隨著食品安全標準變得更加嚴格,農戶在使用化學肥料和飼料時需要更高的精確度,支持農業操作的信息技術能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Wilson TP等[4]通過設計和開發軟件系統實時記錄農產品在供應鏈中的流動,實現農產品溯源,保障食品安全。Ye,Qiongwei等[5]在書中分析了多家新興電子商務平臺,認為電子商務的發展將會變革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模式。Hu,Ming[6]等通過培養新型農戶,發現能有效提高農戶的收入水平和社會福利。周振[7]指出互聯網技術下的農產品供需新模式具有調節農產品價格波動、提高農戶生產積極性、改善供應鏈生產關系的積極作用。馬祥建[8]等認為利用互聯網強大的信息收集和整合能力,有助于農戶做出理性的種植決策。劉麗偉[9]等提出農業電子商務平臺的增值服務,如訂單農業,是未來農戶增收的重要影響因素。
以上文獻指出了互聯網平臺在農業領域主要具有信息收集與整合、培育新型農戶、調節供需等功能,產生平抑市場價格波動、提高農戶收入等經濟效應。而這些研究普遍是根據政府政策、現有相關理論和互聯網農產品企業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歸納總結互聯網平臺的功能和作用,對于平臺經濟效益的產生機制缺少數理性的邏輯推導。
本文以“互聯網+農業”為背景,考慮存在不同的農戶生產成本的情況,通過建立一個相對靜態的單一農產品價格模型,探究在不同農業互聯網平臺普及程度的條件下,具備信息功能(信息平臺)和預售功能(訂單平臺)的兩類互聯網平臺對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和農戶收入的影響,以及兩種功能下價格收斂階段農產品生產總值的變化情況。
假設1 普通農戶根據市場價格p和單位生產成本c做出種植決策,農戶群體的單位生產成本服從[ ]0,cmax的均勻分布,只有在市場價格高于自身單位生產成本時農戶才會進行種植。
假設2 從農產品的種植到成熟為一個周期,在t-1周期種植的農產品須在t周期方能出售。根據實際情況,設定市場最初價格滿足p0≤cmax。
假設3 農戶的受教育程度低,易做出短視決策。普通農戶群體在t周期的農產品產量由上一期的市場價格pt-1和自身生產成本決定。將全體農戶看作一個供應主體,最大產量為一個單位,則普通農戶產量可表示為:

λ為互聯網平臺普及率。
假設4 大多農產品的運輸和儲存都需要較高的成本,假定所有農戶都將上一期種植的農產品售賣到了同一個龐大的市場內,市場價格函數為

δ為農產品潛在的最高價格,a為市場價格波動幅度。
假設5 默認農產品價格波幅不超過10%即可視為價格穩定[10],
本文其他所用的符號說明見表1。

表1 符號說明
本文主要針對平臺的信息功能和預售功能,接下來將對兩種情況進行分析。
互聯網信息平臺通過集中數據資源、深度挖掘,幫助農戶實行科學種植[11]。將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種植決策的新型農戶定義為網絡農戶,網絡農戶在種植周期即可通過互聯網服務知曉下一周期的農產品市場價格 pt,群體生產量視作,由式(1)可知,其生產量函數=λP(p ≤pt)=λF(pt),
由此可知,t周期時,市場價格函數為:

當市場價格p趨于穩定時,本期市場價格與上期市場價格相近,即:

將式(4)代入式(3),可得:

由此可得出命題1。
根據假設1-4和式(1)-(4),市場價格遵循以下規律:

式(5)表明,在收斂過程中,價格波動的幅度函數為:

由此可得出命題2。
命題2 信息平臺下:(1)市場價格波動幅度

我們發現農戶自身的投機主義和短視行為正是造成市場價格不確定性的主要因素。當某一農產品的市場價格較高時,普通農戶便開始跟風種植,因為他們認為這種高價位會一直保持下去,導致在收獲周期供給過剩,市場價格下滑,生產成本較高的普通農戶紛紛虧本,放棄種植,而下一期該農作物價格因為供給短缺,迅速上漲,又吸引農戶進行種植,形成惡性循環,由此產生頻繁的價格波動,極大地損害了普通農戶的利益。

(2)p2i≤c≤p2i-1,普通農戶則只在2i周期售賣,;而網絡農戶只在2i-1周期售賣,
(3)p2i-1<c,兩類農戶都不會選擇種植該農產品,
由此可得出命題3。
命題3 同一種植成本下,網絡農戶始終是盈利的,其收入大于等于普通農戶的收入。
面對頻繁的價格波動,普通農戶中那些生產成本極高或極低的農戶不會受到影響,而根據市場經濟理論,大部分農戶的生產成本應當處于中間水平,即 p2i≤c≤p2i-1。因為信息閉塞的短視行為和盲目逐利的投機主義,這些普通農戶往往在價格波峰時大規模種植,卻在價格波谷時出售,成為了價格波動風險的主要受害者。
互聯網平臺的幫助使得網絡農戶能理性地面對農產品市場,減少未來的不確定性,避免投機行為,在短期內總結價格波動規律,做出利于自身的種植決策。
隨著互聯網平臺的逐步普及,其功能也將逐漸完善,不僅能為使用者提供價格信息,還可以借助訂單農業模式,使農戶與超市、生鮮店鋪等有農產品需求企業合作。農服企業在t-1周期根據以往銷售狀況與農戶簽訂預售訂單,按照隨行就市、保底收購的原則,以 pb為保底價,市場價 p>pb則以市場價收購。此舉減輕了農戶所需承擔的價格波動風險,而企業也獲得了穩定優質的貨源,降低了訂貨費用和交易成本[12-14]。
將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農產品預售的新型農戶定義為合同農戶,為便于模型計算,取 pb=pˉ,企業將當期價格 pt-1作為對下一期價格 pt的預測值,合同農戶生產量視作qbt,與3.1部分同理,可知此時市場價格遵循以下規律:

由此可得出命題4。
命題4 在訂單平臺下:當 pb=pˉ時,市場價格波動幅度
推論3 訂單平臺下,農產品的價格波動更加劇烈,循環周期T內波幅變動
循環周期T內,2i-1為價格波峰期,此時普通農戶因市場高價開始大規模種植,而訂單農戶因為合同價收購,也在同期進行一定量的生產,由式(7)可知,p2i-1>pb>p2i,導致 2i周期產量增加,進而使得市場價格降低,價格變動在價格趨于穩定的過程中,合同保底價保證了訂單農戶的收益,也帶來了更為嚴重的價格波動。
推論4 訂單平臺下,互聯網平臺的推廣會更加迅速。
通過推論3可知,“互聯網+”訂單農業下,因為農服企業的保底收購,農產品的供給在短期內迅速擴大,致使價格波動現象更加嚴重,擠壓了普通農戶的利潤空間。農戶天然具有規避風險和提高收入的潛意識,普通農戶會更加主動地使用平臺,保障自身利益;同時,隨著平臺普及程度的提高,價格波動幅度減小,農業互聯網平臺的價格收斂效應愈發顯著。

合同農戶將價格波動風險轉移到了農服企業身上,產量提升,收入明顯提高;但合同農戶產量的增加使得整個市場農產品價格的波動更加劇烈,加大了普通農戶所要承擔的風險。根據農戶自身厭惡風險和提高收入的意愿,會更積極地學習使用互聯網平臺。
農業生產總值是一定時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農產品總量,農業生產總值函數為:

價格達到穩定狀態后,價格和供給彈性較小,因此接下來主要討論價格收斂階段的情況。

為方便計算可設:

由g(λ)<1可得:

因此農產品價格收斂周期為:

將式(5)代入可得:

將T()1代入,利用等比求和公式可知收斂過程網絡農戶的農業總產值為:

由上述可知,信息平臺收斂過程的農業生產總值為:

參考4.1,可得價格收斂循環周期為:

由式(7)可知,收斂過程訂單農戶生產總值為

將p2t-1代入,得:

將T()2代入,利用等比求和公式可知收斂過程訂單農戶的農業總產值為:

同理可得,普通農戶生產總值為G

收斂過程普通農戶的農業總產值為:

由上述可知,訂單平臺收斂過程的農業生產總值為:

基于上述論證,信息平臺和訂單平臺均可逐漸穩定市場價格。根據式(1)-(7),可得出市場價格收斂規律和農戶收入情況,為便于比較,僅包含市場價格最終能夠收斂的結果,見表2、表3。
由表2、表3可知:(1)訂單平臺的價格收斂效應比信息平臺需要更高的平臺普及率;(2)同一平臺普及率下,信息平臺的價格波動幅度低于訂單平臺;(3)價格收斂過程中,合同農戶收入≥網絡農戶收入>普通農戶收入,三者的收入水平差異逐漸減小。

表2 農產品價格收斂效應表

表3 不同成本和階段農戶收入情況
根據2018年第一蔬菜網山藥價格,假設農產品生產和價格相關系數分別為:a=11,cmax=10,δ=12,p0=3,Q=100,pˉ=5.714 3。由此可得出圖1、圖2。
由圖1可以看出,農產品市場價格在訂單平臺影響下波動幅度明顯高于信息平臺,產生價格收斂效應也需要更高的平臺普及率,因此信息平臺能更快地穩定市場價格;但訂單平臺的波峰價高于信息平臺,同時因為保底價的存在,相同生產成本下,合同農戶的收入普遍高于網絡農戶,且承擔的價格波動風險較小,因此訂單平臺對普通農戶具有更強的吸引力。
由圖2可知,農產品生產總值呈上升趨勢。在普及率較低時,信息平臺的農產品生產總值更高;隨著平臺普及率的提高,訂單平臺的農產品生產總值迅速增長,明顯高于信息平臺。

圖1 平臺普及率對市場價格的影響

圖2 平臺普及率對農產品總產值的影響
本文以“互聯網+農業”為背景,考慮存在不同的農戶生產成本的情況,通過建立一個相對靜態的單一農產品價格模型,探究在不同農業互聯網平臺普及程度的條件下,具備信息功能和預售功能的兩類互聯網平臺對農戶收入和農產品市場價格的影響,以及兩種功能下價格收斂階段農產品生產總值的變化情況。
研究結果表明:(1)普通農戶的短視行為和投機主義造成供給關系不穩定是市場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而農戶自身條件的局限性使得其難以獲得和分析市場信息,信息平臺有助于農戶了解市場需求規律,有針對性地做出種植決策,從而穩定農產品市場價格;(2)平臺借助預售訂單將價格波動風險轉移到風險承擔能力較強的企業身上,農戶只需專注生產,激發了合同農戶的生產意愿,而農戶自身具備厭惡風險和收入提高的潛意識,提高了普通農戶使用平臺的積極性,從而加快平臺的推廣普及,形成價格收斂效應;(3)隨著平臺普及率的提高,農產品生產總值總體呈上升趨勢,但在平臺普及率達到一定程度后,訂單平臺對農產品生產總值的積極作用更為顯著。
根據研究結論,本文給出如下建議:(1)訂單平臺雖然可以有效提高農戶收入和農產品生產總值,但需要農服企業來承擔價格波動風險,同時可能會減少流入市場的訂單量,損害農戶的整體利益,因此平臺在實行時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2)互聯網平臺所改變的是農戶的生產和銷售模式,無法提高最大產量或降低農戶生產成本,平臺應該利用自身的信息技術優勢,為農戶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或提供外部金融工具,才能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降低生產成本,最大限度地發揮互聯網的經濟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