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信剛 覃倩
【摘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戰“疫”的信息傳播中,全媒出擊、橫向聯動、縱向滾動,引領輿論、凝聚民心,形成四大高地、一大重鎮。本文總結思考總臺戰“疫”傳播成果,對總臺進一步邁向國際一流媒體提出三條建議: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構建應急廣播電視新媒體體系、壯大廣播電視評論隊伍、加強應急時期輿論監督。
【關鍵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戰“疫” 傳播 高地 重鎮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今年農歷新年到來之際,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突然肆瘧,成為全球關注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疫情發生后,舉國上下同心同德、全力應對,采取了最徹底、最嚴格的防控舉措,打響了一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充分展示了中國制度的優越性,為國家治理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戰“疫”報道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以下簡稱總臺)作為國內頭部主流媒體,廣播電視并重,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互動,主要頻率頻道聚力、欄目節目滾動播出,傳達中央精神,傳播抗議戰況。有關數據顯示,春節戰“疫”期間,總臺央視CCTV-1、CCTV-13和CCTV-4頻道的十大新聞欄目《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新聞30分》《共同關注》《新聞1+1》等包攬了全國新聞節目收視率前十。①總臺央廣《新聞和報紙摘要》《全國新聞聯播》《新聞縱橫》《新聞晚高峰》欄目1月份多項指標也名列廣播收聽榜前列,收聽率大幅提升,頭部作用明顯。今年1月20日至3月22日,筆者宅在家聽廣播、看電視、玩手機63天,對央視、央廣及新媒體節目留下了深刻印象。研究分析總臺的戰“疫”傳播,對大考之后廣播電視融合發展的方向有了進一步明確的認識。
一、新時代的中國廣播電視頭部媒體
為加強黨對重要輿論陣地的集中建設和管理,增強廣播電視媒體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推動廣播電視媒體、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快國際傳播能力建設,2018年3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提出,整合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組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作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歸口中央宣傳部領導。當年4月19日總臺正式掛牌。
總臺共有數十個電視頻道和廣播頻率,全國有1200多個調頻臺同播。同時,各地2800多套廣播節目、近3500套電視節目轉播總臺央廣和央視的節目。2019年年末,我國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1%,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4%。②總臺國廣使用65種語言全天候向世界傳播,在世界各地開設了103家廣播頻率,覆蓋50多個國家的首都和城市,其網站國際在線提供65種語言音頻節目。從2018年4月到2020年3月兩年間,總臺向具有強大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的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邁進,守正創新,高質量融合發展。概括講,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大膽創新,層級調整,節目改版
總臺成立以來.向管理要效益,對原頻率、頻道按業務歸口整合,對職能部門按新時代需求進行定位,改版的欄目和精品節目達到200多個。層級調整是管理改革的重要環節,現正有序推進。而對節目的創新,總臺發揚大國工匠精神,精雕細鏤,已打造出《故事里的中國》《中國詩詞大會》《新時代學習大會》《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等精品節目、欄目。
(二)高質量融合發展
總臺成立后,提出了“5G+4K18K+AI”發展戰略,強化高新技術驅動、媒體融合,注重高質量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性。
1.全國布局,垂直向下延伸。央廣、央視原在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有廣播、電視記者站,總臺成立后,記者站做全新的延伸,分片布局,形成新的融合機構。2019年9月,總臺首個區域總部和地方總站——長三角總部暨上海總站正式啟用,又與廣東省人民政府簽定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廣州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總部、廣東總站,在深圳設立大灣區新聞采編中心。而總臺“全國縣級融媒體智慧平臺”上線當天就已聯動全國100多家縣級融媒體中心。
2.成立新平臺,大步走向音視頻互聯網。總臺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守正創新,把新媒體新平臺建設好運用好”的要求,2019年10月8日,新版“央視新聞”客戶端上線;11月20日,“央視頻”5G新媒體移動平臺正式上線,主打短視頻,兼顧長視頻和移動直播,可實現4K超高清顯示,為用戶帶來全新震撼的視聽體驗。2020年3月5日,在戰“疫”進行當中,總臺移動音頻客戶端“云聽”正式上線。
3.超高清視音頻制播呈現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啟動。2019年12月6日,總臺的超高清視音頻制播呈現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在上海國際傳媒港啟動。高度重視新技術是總臺的一項重要舉措,實驗室與多家技術機構合作,也是有益的嘗試。
二、總臺戰“疫”傳播的研究與分析
作為全國廣播電視及視聽新媒體的頭部媒體,總臺全力投入戰“疫”傳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傳播導向,牢記使命,勇挑重擔,全力營造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戰“疫”氛圍,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總體戰、阻擊戰發揮了媒體的強大力量,形成了廣播電視傳播的四大高地(政治傳播高地、應急傳播高地、輿論引領高地、融合傳播高地)、一大重鎮(情感傳播重鎮)。
(一)政治傳播高地
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報道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大活動,屬政治傳播范疇。政治傳播,顧名思義是關于政治的傳播,包括政黨、政治、目標、任務、原則、動員、組織等等。英國學者麥克奈爾( BrianMcnair)將政治傳播定義為“關于政治的有目的的傳播”,并指出政治傳播應當包括三部分內容:政治家或政治行為體為實現特定目標而進行的各種形式的傳播;非政治家如選民或專欄作家對政治行為體所做的傳播;關于行為體及其行為的傳播,如新聞報道、社論以及各種形式的關于政治的媒體討論。③關鍵時刻,政治傳播往往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
我國的廣播電視事業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培養了堅持黨性原則的優良品質,開創了廣播電視事業為黨所領導的革命事業服務,自覺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好傳統,并把堅持黨性原則作為廣播電視新聞宣傳最重要的工作原則。黨的十九大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戰略思想,作為國內廣播電視的頭部媒體,總臺高度自覺地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重大決策、重大舉措和重大部署,報道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活動。
戰“疫”開始,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組織各方力量全力開展防控,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要加強輿論引導,加強有關政策措施宣傳解讀工作,堅決維護社會大局穩定。戰“疫”傳播期間,從1月20日至3月22日,總臺分別在主要新聞節目(如《新聞聯播》《新聞和報紙摘要》)頭條位置及時播報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中央全民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湖北的考察,以及習近平主席與多國領導人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多次通話等;解讀中央政策、部署,凝聚全民戰“疫”信心;報道地方黨委政府全力組織防控、遏制疫情蔓延的舉措。2月12日、14日,《新聞聯播》節目主持人李梓萌、海霞分別播音8分鐘和12分鐘無卡頓,登上微博熱搜榜,其高度的職業素養為數億觀眾所稱贊。
此次戰“疫”,總臺在近兩個月的時間里播出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10余次重要會議、重要活動的消息,而且毫無差錯,充分體現了總臺的責任感、使命感。14億人口大國在危難中奮起,團結一心、步調一致,英勇戰“疫”,可歌可泣。這其中,總臺對中央的決策、部署精心宣傳,營造了良好氛圍,功不可沒。這也充分說明,總臺作為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保持了鮮明的黨性本色,也使總臺成為我國的政治傳播高地。
(二)應急傳播高地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戰“疫”開始,總臺協調精兵強將,整合廣播、電視主要頻率頻道的主要欄目,迅速投入戰“疫”報道中,第一時間訪問有關專家和醫護人員,回應社會關切,解疑釋惑,消除群眾恐慌。1月20日,央視《新聞1+1》欄目主持人白巖松現場連線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解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情況,確認存在“人傳人”現象。這是此次疫情防控宣傳的重要轉折點。隨后,總臺迅速開辦多個抗擊疫情專題欄目,在武漢設立“戰疫情·武漢直播間”。前方記者戴著防護口罩直播報道各地采取的嚴格防控措施,并在視頻中配以大量提示、警示等字幕,如“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春晚提醒您:勤洗手、多通風、戴口罩,少去人員密集處,平平安安過大年”等。從2月5日開始,總臺加大了對各地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加強社區防控的具體行動和成效,展現了中國的制度優勢。武漢雷神山醫院、火神山醫院、方艙醫院的建設在總臺的融合報道、全媒報道中成為中國人民的集體記憶。
(三)輿論引領高地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④“國際銳評”“央視快評”是總臺的評論品牌,在抗擊疫情期間,播發了短小精悍、既適合傳統媒體又適合新媒體視聽平臺的系列言論文章,在社會輿論中樹起了體現國家意志的標桿,廣受好評。如3月2日,“國際銳評”發表評論《實地考察后國際專家一致肯定中國,說明了什么》,采用來自德、日、韓等國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對中國9天的實地考察而做出的一致結論:“中國采取了歷史上最勇敢、最靈活、最積極的防控措施。”回擊了某些西方國家的政客、媒體對我國防疫抗疫的攻擊,引述國外專家的話來肯定中國的防疫,“為全球應對新冠肺炎提供了重要經驗”,既旗幟鮮明,又引用巧妙,很有說服力。3月10日,在抗疫關鍵時刻,“央視快評”推出《疫情防控必須慎終如始》,明確指出越到關鍵關頭越不能有麻痹思想、厭戰情緒、僥幸心理、松勁心態,要穩扎穩打,善始善終,不奪取最后的勝利決不輕言成功。筆者所在地區的一位鄉長說,他最喜歡看這類快評,講得深人人心。及時的言論引領,充分發揮了總臺輿論引領高地的作用。
(四)融合傳播高地
這次戰“疫”,總臺全媒體出征,廣播、電視以及“央視頻”“云聽”等新媒體平臺全渠道發力。數據新聞、全景新聞、算法新聞、VR新聞、H5頁面產品、語音識別新聞等齊上陣,時間編排、空間編排、橫屏敘事、豎屏敘事交替使用,場景豐富、感染力空前。除了傳統廣播電視的節目,短視頻的互動鏈接、融合新聞的跨屏傳播成為用戶最好的體驗。如短視頻《等到春暖花開,我們要肆無忌憚地握手、親吻、擁抱》《武漢加油!中國加油!》《共同戰“疫”,眾志成城》以及廣播敘事《天使日記》等。疫情暴發后,武漢決定建設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這兩所醫院的建設創造了中國奇跡、中國速度。“央視頻”同步向全球用戶開通無解說5G直播施工場景。三天之內,在線人數超過6000萬人次,創造了網民“云監工”的盛況。新技術的使用、新產品的開拓是總臺實施5G+4K18K+AI戰略的新舉措,充分展現了國家主流媒體的創新力和引領力。
(五)情感傳播重鎮
廣播電視是情感的媒介。總臺的戰“疫”宣傳充滿了情感,是一部鮮活的戰“疫”情感史。當今的國際史學界出現了“情感轉向”,情感史的研究出現了新突破,我國廣播電視的情感史研究尚屬空白,總臺戰“疫”的情感傳播打開了一扇大門。無論是央視春晚上臨時增加的詩朗頌《愛的橋梁》、應時推出的讓人淚目的元宵特別節目,還是充滿真情的《天使日記》音頻、《向醫護人員致敬》《母行千里兒擔憂》短視頻等,都是滿含情感的作品。筆者從1月20日至3月22日每天看央視、聽央廣,時時熱淚盈眶,被總臺節目、欄目的情感因素所打動。可以說,總臺的廣播、電視是情感傳播的重鎮。
三、戰“疫”之后的思考
戰“疫”之后,我們的社會應如何總結經驗教訓,反思未來?作為國內頭部媒體,一個以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為建設目標的媒體,總臺無疑會在這方面做深度思考。在筆者看來,應加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播,構建起公共應急廣播電視+新媒體體系。
(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急廣播電視+新媒體體系
3月12日晚,習近平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通電話時說:“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再次表明,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這樣的重大突發事件不會是最后一次,各種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問題還會不斷帶來新的考驗。國際社會必須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守望相助,攜手應對風險挑戰,共建美好地球家園。”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同樣,任何全球性的傳染病也會對全世界構成威脅。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McLuhan)曾提出,隨著電子媒介的發展,全球已變成地球村。當流行性疾病在地球村肆瘧時,廣播電視及新媒體是最好的抗疫傳播手段。這次戰“疫”,總臺與門戶網站、自媒體、社交媒體、手機客戶端聯動,融合報道、全媒體戰“疫”,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形成了廣播電視應急傳播的中國經驗,為世界廣播電視防疫傳播增添了新的經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急廣播電視+新媒體體系,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及共同行動所需,傳遞文明成果、介紹有益做法、提供成功案例、探討難點熱點、共同制作節目,都是可行的路徑。疫情目前還在世界其他一些地方蔓延,總臺的視野應在全世界,應多與國外其他媒體合作,把關注視角豐富到世界各個地區。只要努力實踐,追求共贏,就完全可以做出成效來。
(二)壯大廣播電視評論隊伍,壯大評論節目
筆者注意到,無論是在廣播電視渠道還是在新媒體平臺,總臺的“央視快評”“國際銳評”都受到了廣泛的好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中,信息海量,言論多呈現碎片化,類似評論的文章相對較少。為此,筆者認為可大力發展評論員隊伍,壯大評論節目,讓評論節目在網絡空間強勢引領,開拓又一條互聯網音視頻之路。
美國的新聞評論網站《赫芬頓郵報》創辦之初曾有3000多名評論員,它以評論為主,新聞資訊為輔,可謂主打目標十分明確。加大評論節目在各個平臺的運用,既是擴大凝聚力、影響力的需要,也是邁向國際一流媒體的務實之舉。媒體評論是一種寫作形式,更是一種傳播力量、一種社會存在。媒體評論影響著人們思想和行為方式,也塑造著媒體自身在公眾中的形象,體現著媒體的精神追求。有追求的媒體必然要有有思想的言論表達。
(三)加強應急廣播電視及新媒體的輿論監督
做好輿論監督是廣播電視媒體的優良傳統。改革開放以來,廣播電視輿論監督涌現了不少優秀欄目、節目,深受聽眾觀眾喜愛。在此次戰“疫”報道中也同樣產生了不少典型事例。央視新聞頻道《戰“疫”情·第一線》曝光“黃岡疾控負責人一問三不知”,節目播出后,引起強烈反響,該市衛健委主任受到網民一致譴責,很快被免除職務。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作風飄浮、推諉扯皮、本位主義現象不同程度的存在。把輿論監督列為一項主要報道工作,是廣播電視媒體的使命擔當,責任所在,我們應義不容辭,把它提上重要議事日程,著眼于日常,防患于未來,抓緊抓好,抓出實效。
注釋
①數據來源:CSM29省網,2020年1月1日~2月22日.
②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0年2月28日。
③B.McNair,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London:Routledge ,1999),P,Ⅱ.
④《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122頁。
(本文編輯:聶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