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學界大多認為馬鈴薯是在十九世紀以后才逐漸傳人到今甘青地區。在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查對甘青地區的地方志、文學作品等文獻資料,認為馬鈴薯傳入甘青地區的時間可能在十八世紀初期。由于甘青地區的氣候和土壤等自然因素適宜,馬鈴薯的種植面積逐漸擴大,在民國時期得到推廣,成為重要的農作物。馬鈴薯的引種推廣,增加了甘青地區的蔬菜品種;作為重要食材乃至救災儲備糧,解決了當地居民的糧食問題,是甘青人口增長的基礎;馬鈴薯的種植和深加工,給當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明清;甘青地區;馬鈴薯;影響
中圖分類號:P32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20)05-0145-04
馬鈴薯在中國的別稱很多,甘肅、青海地區(簡稱甘青地區)其多稱為尕白山藥、洋芋蛋、洋芋、蠻洋芋等。馬鈴薯在十八世紀引種到甘青地區,因其本身對生存環境的要求不高,具有產量、營養等方面的優勢,其種植經歷了從零星分布到我國馬鈴薯主要種植區的發展歷程。通過探賾文獻記載,可見甘青地區人民對馬鈴薯的態度及其引種、擴散的過程,以及馬鈴薯在甘青地區人民生活中所占地位的變化。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馬鈴薯傳入我國時間為明朝萬歷年間。關于馬鈴薯傳人甘青地區的具體時間,學界還存在較大爭議,目前沒有定論。蔡培川認為天水地區種植及傳播馬鈴薯的主要推力是雍正、乾隆年間的人口暴增和實行的一系列政策,促使馬鈴薯在甘肅得到大面積的種植。孛鵬旭認為馬鈴薯在甘肅地區種植的最早時間為1860年左右,由陜、川、鄂三省之間交匯地區傳人隴東南地區,后逐漸大面積種植。侯艷蘭、史志林贊同這一觀點,認為馬鈴薯是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傳人甘肅[。筆者通過對現有文獻資料的梳理考證,認為十八世紀初馬鈴薯就可能傳人甘青地區,由于氣候和土壤等自然因素適宜,馬鈴薯在甘青地區的種植面積逐漸擴大,得到了廣泛傳播。
一、清代馬鈴薯在甘青地區的傳播
關于馬鈴薯最初在甘青地區引種的時間,尚缺乏明確的史料記載。有清代甘青各地方志、文集以及官員奏議中雖然有關于馬鈴薯種植的零星記載,但涉及的時間基本上集中在清末民初這一時期。甘青地區現存方志及文學作品普遍將馬鈴薯稱為“山藥”或“洋芋”,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出自于康熙時期的《岷州志》,其后關于這一作物的記載才逐漸增多。
(一)甘青方言中“山藥”的具體所指
中國各地民眾對馬鈴薯的稱呼各不相同,甘青地區對馬鈴薯的別稱也很多,如光緒年間編撰的《秦州直隸州新志》曰:“物產:山藥。”康熙《岷州志》曰:“籠爪蔥……山藥……。”從地理位置來說,岷州(今岷縣)處在草原逐漸向黃土高原和隴南山地的過渡地帶,其氣候特點是低溫且干燥。從其生長需求而言,山藥喜熱,忌霜凍,其生存和生長的溫度最佳是在15℃~28℃之間,需在水分含量達16%~20%的砂質土壤生長。從植物學的角度來看,岷州地區不適宜山藥生長,且岷州歷代文獻資料中并未發現有關“山藥”種植的記載。探討馬鈴薯最早傳人甘青地區的時間,首先要明確《岷州志》中“山藥”的具體所指何物。
筆者認為,此處的“山藥”即“洋芋”或“羊芋”。清代龔景瀚撰《循化廳志》記載:“其附城左右,……山藥,園中皆有之。”在《循化廳志》中“山藥”的注為洋芋,即馬鈴薯。1935年《重修鎮原縣志》中明確指出洋芋為馬鈴薯,“洋芋即蹲鴟也,一名馬鈴薯。”說明此時的民眾對馬鈴薯已經進行分類。《古浪縣志》曰:“土芋,即洋芋,俗名山藥,形圓皮黃,肉白。”這里明確記錄了“土芋”即“洋芋”,當地居民對馬鈴薯的別稱之一即山藥。民國《鼎新縣志》曰:“洋芋,邑人誤以為山藥名之。”進一步解釋了在《古浪縣志》中“土芋”即“洋芋”的記載。《植物實名考》中也有相似的記錄“陽芋,黔滇有志……山西種之為田,俗呼山藥蛋,尤碩大,花色白。”除甘青地區的文獻中,其他地區也有用“山藥”稱呼“馬鈴薯”的記載。谷茂、馬慧英、薛世明等人對《馬首農言》里“回回山藥花白”這句話中的“山藥”進行過考證,認為回回山藥就是馬鈴薯。綜上所述,我們有理由相信“山藥”之名的真實所指當為“馬鈴薯”,并且通過《循化廳志》中“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這個時間節點,可印證上文筆者提出的馬鈴薯于十八世紀初即已傳人甘青地區的觀點。
(二)文學作品中關于馬鈴薯的記載
在清代甘青地區的一些文學作品中也有關于馬鈴薯的記載。謝善述生活在清末民初,他的作品運用白話文,為我們展現了當時社會現狀,為后人留下了許多生動詳確的史料。據《荒年歌》記載:“光緒十七年……今年遭天旱,到處是荒年,口糧兒不夠,就要受艱難”“量下個壞山藥,山藥吃不成,吃上肚子疼,頭暈而眼黑,風犯之不能行……頓頓喝拌湯,山藥當陪方,響午里吃之是,半個兒芽干量。”光緒年間,樂都地區發生大旱,民眾能夠度過荒年,馬鈴薯發揮了莫大的作用,這說明此時馬鈴薯的種植在樂都已具有一定規模。
同治年間,甘青地區回民起事不斷,清廷派遣林之望任甘肅省按察使,進兵陜甘地區平叛。次年林之望作《留別秦州》一詩:“滇粵群兇勢并張,孤軍決戰出倉皇……唳鶴萬家問寇警,蹲鴟一窖是軍糧。”后注:“時道路梗塞,軍中缺糧,四日以洋芋充饑,累捷。”蔡培川考據認為此處“蹲鴟”即馬鈴薯,可見馬鈴薯在十九世紀初沿渭河被引入天水,種植面積逐漸擴大。
(三)光緒與宣統年間地方志有關馬鈴薯的記載
《肅州新志》曰:蔬菜類“羊芋,有家種、有野生,所產甚多。”在此處描繪的家種羊芋應該是馬鈴薯,野生羊芋據孛鵬旭考證應為當地人稱“漢羊芋”。這與《洮沙縣志》記錄的“洋洋芋”“漢羊芋”相印證。
光緒三十二年《丹噶爾廳志》載:“芋頭:有紅、白兩種。本境成熟頗易,以肉和食味佳,亦有煮食者。然近年壞著極多,食之每不易消化云。”此時該地馬鈴薯種植面積大、產量高,人們對馬鈴薯作為食用作物的優勢和劣勢已經有了全面認識。
光緒三十四年《隴西分縣武陽志》曰:“芋,南山最多,鄉人用于資糧。”此時馬鈴薯在甘青地區的地位逐漸上升,居民把馬鈴薯作為“資糧”,已成為當地的主糧之一。
宣統元年《重修固原縣志》:“蔬類:羊芋、芥菜……”《甘肅新通志》物產蔬屬:“羊芋,生山坡地,可作谷食。有一種紅芋,味甘美,植之易生,獲利甚厚,兼可救荒。”從用作交易、救災的事實來看,當時當地馬鈴薯種植面積較大,且達到了一定的生產水平。
通過整理清代有關史料及詩文中關于馬鈴薯的記載,得到的結論是:馬鈴薯在甘青方言中被稱為“山藥”“陽芋”“洋芋”,由于適應當地自然環境,引入之后產量高、質量好,即可當菜,又可作主糧,所以種植面積逐漸擴大。馬鈴薯成為當地民眾的一種重要食材,甚至被充做軍隊的戰備軍糧及政府救災食物。
二、民國時期馬鈴薯在甘青地區的推廣
民國初年馬鈴薯在甘青地區尤其是甘肅省廣泛種植,在隴西、河西、隴東南等地,馬鈴薯已成為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青海地區馬鈴薯的種植面積也逐漸擴大,尤其在河湟地區得到了普遍種植。
(一)馬鈴薯在甘肅地區的推廣
民國時期甘肅地方文獻中記載馬鈴薯的內容越來越多,對其別名、外貌、作用、數據等的記錄越來越詳實。民國《重修皋蘭縣志》曰:“土芋,俗名洋芋,形圓皮黃,柔白,有大如拳者。”民國十二年(1923年)《樂東縣志》記載物產類:“土芋,俗誤名山藥。”說明甘青地區民眾有將馬鈴薯稱為“山藥”的習慣。民國十六年(1927年)《渭源縣風土調查錄》:“收獲量以麥……洋芋……為大宗,作物畝數約四萬余畝。”根據民國十九年(1930年)《和政縣志》統計,這時馬鈴薯在當地的種植面積僅次于玉米,成為當地鄉人的主要食糧。“民國十五年以后,甘肅歲大饑,窮民賴洋芋以延殘喘者不知幾何人矣。”可見馬鈴薯具有自身產量高,而且甘肅地區的氣候有利于儲存的優勢,因此馬鈴薯在荒年災年時,發揮著救災口糧的作用。
民國時期甘肅省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都有很大幅度的增加。根據甘肅省政府《民國二十年實業部之調查》中關于馬鈴薯的記錄,當時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已達269千畝,產量為234701市石(市制重量單位,也稱為“市擔”,相當于100市斤,即50千克,編者注);到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甘肅小麥年產量為14097805市石、馬鈴薯年產量高達3862650市石,馬鈴薯成為產量僅僅低于小麥的農作物之一叫。到1944年,栽植馬鈴薯的地區擴至甘肅省60多個市縣,馬鈴薯成為甘肅主要的農作物。
從十八世紀初傳人甘肅,馬鈴薯種植逐漸擴展到甘肅全省各市縣,不僅成為當地重要的農業經濟作物,而且成為人民渡過災荒年的重要糧蔬,其引種也極大地改變了人民群眾的飲食習慣,形成了獨特的飲食體系。
(二)馬鈴薯在青海地區的推廣
清末至民國這段時期,大量移民進入青海地區紛紛開墾荒地。由于馬鈴薯具有糧蔬兼備、環境適應能力較強、產量高、多含淀粉、營養價值豐富、易被人體所吸收消化等優勢,一經引種就得到大范圍的推廣,馬鈴薯成為青海地區重要糧蔬之一。從文獻資料來看,這一時期青海有關馬鈴薯的記載比明清時增長了3倍之多,說明其種植區域在不斷擴大;官方修志時增加對馬鈴薯記載,說明人們對馬鈴薯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民國期間的《華西協和大學西北考察團報告》記載:“馬鈴薯在青海全省種植,產量可達837市石,山坡地和沙土地均可以種植,為青海地區的主要食料,而非蔬菜。”
民國時期有關文獻對于馬鈴薯的外貌、生長環境、種植時節、產量等均有詳盡記載。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貴德縣志稿》物產蔬菜類:“洋芋:又名芋魁。高尺余,春暮莖端開花白色或紫色。地中生塊莖,形圓如馬鈴,故又名馬鈴薯。產量甚大。煮食、炒食均佳,農村以此為主要食品。”但清末至民國前期,馬鈴薯的種植面積一直不大。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青海省種植面積為8.9054萬畝,只占全省耕地面積的15%,但總產已高達2275萬公斤,出現馬鈴薯折糧現象,每五斤鮮薯可折1斤糧食計算。這說明馬鈴薯在青海地區的推廣效果良好。到民國后期,在一些年份青海省馬鈴薯的栽植面積已達到38.61萬畝,總產量高達5312.5萬斤,種植面積比民國二十五年增長了4倍之多,總產量也增長了一半以上。
民國到新中國成立前期,馬鈴薯在青海由河湟地區逐步向淺山、腦山地區推廣,且在淺山、腦山等地貌地區與豆類、油菜、青稞輪耕,以修復地力。這段時期基本上確定了馬鈴薯的種植區域,特別是山區農民對馬鈴薯喜愛有加,在當地流傳著:“洋芋是半個糧,沒有肉油人也胖”這樣的俗語。
三、馬鈴薯種植對甘青地區的影響
自馬鈴薯傳人甘青地區以來,在甘青人民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馬鈴薯作為救災儲備糧,解決了多數群眾的生存問題,推動了甘青人口增長,增加了甘青地區的蔬菜品種,豐富了本地飲食文化;另一方面對馬鈴薯進行深加工,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一)馬鈴薯救災備荒作用巨大
甘青地區位于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匯處,土地出產率低,一到災荒年人民常常食不果腹,生存較為困難。馬鈴薯適應能力強,不與草場及青稞等作物爭奪土地,在青海地區被稱為“窮人養命糧食”,民間俗話贊道:“五谷不收也無患,只要有二畝洋芋蛋。”可見,馬鈴薯在災荒年對人民的重要性。
青海人口密度較低,可以栽植農作物的土地面積遠遠低于土地使用的全國平均水平,且氣候寒冷,農物生長周期比較短,青稞作為青海地區主要的農作物,但其產量比較低,只能滿足平時人民需求,一到荒年,青海人民常常食不果腹,生存較為困難。因為馬鈴薯對生存環境要求較低,具有適應能力極強、產量高、富含豐富等特性,所以馬鈴薯的推廣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短缺問題。
據《貴德縣志稿》記載:“洋芋:生于坡地,可作谷食。又一種紅芋,可以救災。”甘肅省鎮原縣在民國十五年發生大災,窮民也是依靠洋芋艱難地度過了荒年。據甘青地區的地方縣志所載,可以得知災荒年間馬鈴薯作為救災糧,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災荒的嚴重影響。經歷多次自然災害后,甘青地區人民更是認識到馬鈴薯在荒年救災救命的重要性,種植馬鈴薯的地區逐漸擴大。荒年,民眾將馬鈴薯直接上鍋蒸熟,作為主食,便可達到充饑飽腹的目的;豐年,馬鈴薯則作為蔬菜,以肉和食味佳,作為配菜日漸豐富民眾的飯桌。
(二)馬鈴薯豐富了民眾餐桌
馬鈴薯在甘青地區種植之前,青海人民到了冬季缺乏蔬菜。馬鈴薯作為糧蔬兼備的農作物,一經傳人,便迅速成為人們飯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馬鈴薯烹飪方法多樣,極大地豐富了甘青人民的飲食文化。
馬鈴薯進入甘青地區后,當地人民利用其味平和、可造性強等特性,不斷探索馬鈴薯與其他食材組合的可行性,或與蔬菜搭配、或與肉類搭配、或自成一道佳肴,不僅味美色香,而且營養均衡。馬鈴薯在甘青地區與各民族飲食習慣相融合,不僅種類豐富,而且味道別具一格。甘青地區人民有一個這樣的習俗,秋冬季節每天都要蒸一鍋洋芋,把剩下的埋在火堆里烤,很快,洋芋就一個個皮硬質松、殼黃瓤沙、香氣逼人,這就是焦巴熱洋芋,非常受歡迎。在甘肅有將馬鈴薯切成小塊與小米熬成粥而食的習慣;回、撒拉族主要用馬鈴薯來烹飪面片,面片先水煮,撈出備用,后配菜稍微翻炒片刻,兩者一起翻炒后就可出鍋食用。馬鈴薯還具備滋腎陰、去除燥熱、充實五臟的功效,常吃洋芋有助于治療便秘、濕疹,補脾胃等。可見,甘青群眾認識到了馬鈴薯的藥用價值。
(三)馬鈴薯對甘青地區社會環境影響
明朝中后期玉米等美洲作物的傳人,養活了更多的人口。至清代乾隆年間,人口暴漲,為解決生計問題,急需開墾更多的土地。從以上方志記載看,馬鈴薯全國種植區域主要集中于氣溫低、土地貧瘠的高寒地區。甘青地區氣候寒冷,土地利用率較低,馬鈴薯對于開發高寒山區有著決定性作用。
民國時期甘青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開荒活動。民國十二年,甘邊寧海鎮鎮守使馬麟受甘肅省長陸洪濤委托,負責在河湟地區和都蘭、玉樹、囊謙等地區開荒,到民國十八年共計開荒面積達2.828萬余畝。青海建省后,繼續開墾荒地,到民國十九年,丈量荒地及查出私墾地共20.775萬余畝。對于降水少、氣候惡劣的甘青地區來說,開墾的土地主要種植耐寒耐旱的作物。馬鈴薯在民國末年的種植加大了對于甘青地區的土地開發,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甘青地區人民的秋糧問題。
四、結論
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整理與歸納,筆者認為馬鈴薯在甘青地區以岷州為始種區,并以此為基礎向四周擴散。清代后期,馬鈴薯在甘青地區的栽植區域和種植規模在逐漸擴大。民國時期,馬鈴薯在成為甘肅省的大宗作物之一,在青海地區種植的農作物中漸漸占據著重要地位。至今,馬鈴薯在甘青地區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在甘青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種植馬鈴薯不僅幫助甘、青兩省人民度過多次災荒,現如今已成為甘青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之一。
作者簡介:霍麗杰(1996-),女,漢族,青海共和人,單位為青海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研究方向為歷史地理。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