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摘? 要:該文利用江蘇省1998—2016年PM2.5數據對該省的空氣污染狀況的時空特征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1998—2017年,全省空氣污染呈現加劇趨勢,2007—2016年空間污染程度相對穩定,并略微呈現出下降趨勢;在空間上,空氣污染整體呈現出南北高、中部低的空間特征;隨著時間的推移,蘇北蘇南的空氣污染狀況得到了減輕,而蘇中地區的空氣污染則有明顯加重趨勢。通過該研究,可為江蘇省環境治理,尤其是空氣污染治理及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學借鑒。
關鍵詞:PM2.5? 演化特征? 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是目前中國發展過程中最為突出的環境問題,這其中細顆粒物是最重要的空氣污染物。改革開放40年來,伴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高速發展,能源的大量消耗、城市建設揚塵以及汽車尾氣是空氣細顆粒物超標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國有四大霧霾分布區,分別是四川盆地、黃淮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江蘇省又同時占據黃淮海和長江三角洲兩大霧霾高發地。江蘇省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大省,在全國經濟創新驅動發展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而以PM2.5為代表的可吸入顆粒物污染問題已經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不和諧因素,因此防治PM2.5是必須攻克的難題。對PM2.5的防治,一項基礎性工作就是深入了解其時空演化特征,只要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提出防控和治理措施。基于此,該文以江蘇省為例,以哥倫比亞大學發布的全球大氣PM2.5為數據源,分析了1998—2016年全省PM2.5的演化特征,以期為大氣污染治理提供科學依據和有效的措施建議。
1? 研究數據與方法
該文的研究數據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PM2.5遙感反演濃度數據,該數據來源于哥倫比亞大學公布的1998—2016年全球大氣PM2.5濃度數據,其分辨率為0.1°。該數據是衛星遙感反演氣溶膠光學厚度數據,它在諸多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如獲取成本較低、空間覆蓋面廣以及遙測精度高等,在諸多研究PM2.5的科研工作和實際運用中,其是最基礎且最有效的指標數據。二是江蘇省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空間行政邊界來源于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400萬中國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該文以江蘇全域作為研究區域,再以研究區域矢量界線為掩膜對柵格數據進行提取,并利用縣級行政區劃界線矢量數據,分區統計各縣級行政單元各年的PM2.5濃度均值,從而建立江蘇省PM2.5濃度值時空數據庫。
該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對江蘇省分縣的PM2.5濃度數據進行基礎統計分析,包括分布模式、標準差等;二是利用ARCGIS軟件,對全省的PM2.5進行圖形化表達,以辨識區域上的分布規律。該文采用1998年、2008年以及2016年等3期數據作為分析對象。
2? 結果與分析
2.1 PM2.5統計量特征
從江蘇省分縣區PM2.5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見表1),1999年PM2.5的均值為31.6925,2007年上升到62.6100,到了2016年,則略微下降到58.9269。這表明,江蘇省PM2.5在1998—2007年間增長了一倍,空氣污染呈現出明顯的惡化趨勢;2007—2016年則略微降低,這表明近10年江蘇省空氣污染程度有所改善,但好轉程度比較有限。標準差統計量顯示,1998年為5.57,2007年為6.04,而2016年則下降到3.07。這一結果表明,1998年和2007年這兩個時期,全省PM2.5的數值分異較大,尤其是2007年,也就是地區間空間污染程度有明顯差別;與之相對比,2016年全省PM2.5的數值分異相對較小,這也說明,2016年地區間的空氣污染程度差異縮小。過去20年,PM2.5標準差的變化結果顯示,地域間空間污染程度從相對分異逐漸向均質化發展,這也說明PM2.5的空氣污染,正在擴散到全省地域。
對全省PM2.5進行直方圖統計,結果顯示3個時期在分布形態上有明顯差別。1998年的直方圖更接近于正態分布,峰值在27左右;2007年的直方圖接近于左偏的對數正態分布,峰值在64左右;2016年的直方圖接近于右偏的對數正態分布,峰值在60左右。單從分布形態上看,2007年和2016年都為偏態分布,這說明PM2.5的污染在全省出現極端概率的情況要大于2007年,這也表明近20年,有少部分地區PM2.5的空氣污染正在日益嚴重,這一特征應當受到相關環境管理部門的重視。
2.2 PM2.5時空分布特征
江蘇省PM2.5的時空特征顯示(見圖1),1998年、2007年和2016年這3期有明顯差別。其中,1998年,PM2.5的空間分布最高的兩個區分比為蘇北和南京為中心的蘇中南地區,蘇南和蘇中地區數值相對較低,最低的區域為沿海地帶;2007年,PM2.5的空間分布最高的地區為蘇北地區,其次為以蘇州無錫為代表的蘇南地區,蘇中越靠近內陸的地區,污染程度相對較高,沿海地帶污染相對較輕;2016年,PM2.5的空間分布最高的地區依然是蘇北地區,但蘇中偏南的廣大地區污染程度也較高,其次是蘇中偏北的地區,蘇南地區的污染程度相對下降;從3期的PM2.5空間分布特征,可以看出蘇北地區始終是江蘇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地區,這里面主要有兩個因素起主導作用:一是蘇北地區是江蘇省重工業聚集區,重化工企業在這一區域集中分布;二是蘇北地區從大的氣候類型上看,更接近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受蒙古高壓控制,空間污染不容易擴散。蘇南地區的空氣污染狀況僅次于蘇北地區,但比蘇北嚴重的是,其污染面積較大。蘇南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區,在高速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一直都是無法回避的事實。隨著產業升級、結構轉換,蘇南地區資源密集型產業開始轉移,體現在空氣污染上近20年污染程度沒有進一步惡化,但空間質量的恢復還需要在生態協同上做出進一步努力。另外,從3期PM2.5空間分布圖上,可以明顯看出,廣大蘇中地區的空氣污染程度,有不斷加重的趨勢,這里面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的影響:一是蘇南產業升級轉型過程中,重污染產業向蘇中地區轉移,從而造成污染加劇;二是蘇中地區自然環境單一,本身環境的自凈能力相對較弱,而這也造成了在近20年空氣污染的加重。
3? 結論及討論
3.1 結論
通過對1998年、2007年、2016年江蘇省PM2.5的時空演化進行特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結論:(1)整體上看,1998—2007年,江蘇省空氣污染程度呈現出加重趨勢,2007年達到頂峰;2007—2016年,江蘇省空氣污染程度相對平穩,整體上略有降低;(2)江蘇省空氣污染程度具有地域不平衡的特點,其中1998年和2007年地域分異較大,2016年相對較小,反映出隨著經濟發展和污染治理,區域間的污染程度差別正在縮小;(3)空間上,江蘇空氣污染呈現出南北高,中部低的分布格局,但近些年蘇南地區空氣污染正在逐步改善,蘇北的重污染地區也在減少,而蘇中的污染狀況有明顯加重的趨勢,這是需要環境管理部門高度重視的。
3.2 討論
科學識別PM2.5濃度空間變化特征與規律,準確掌握其驅動因素及其機制,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關鍵,其不僅能緩解居民對“霧霾猛于虎也”的恐怖心理,也能為區域大氣聯動治理、污染產業的空間布局、城市空間優化(風道、綠帶等)、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調整提供科學依據。由于數據原因國內關于大尺度PM2.5濃度演化研究起步較晚,已有研究多利用環境監測站點數據展開,利用截面數據展開季節與日變化分析。該文利用1998—2016年大氣反演數據,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大尺度PM2.5數據缺失、以及監測站點較少、區域信息失真對研究的限制問題。目前江蘇省經濟發展正處在“調結構、穩增長與綠色發展”的關鍵轉型時期,準確預見大氣污染物復雜性和治理長期性,持續的開展“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與“霧霾與健康關系”等關鍵科學問題是國家急需突破的科學發展難關,也是未來研究探索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Wu D.Hazy weather research in China in the last decade: A review[J].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2012,32(2):257-269.
[2] 陸炳,孔少飛,韓斌,等.2007年中國大陸地區生物質燃燒排放污染物清單[J].中國環境科學,2011,31(2):186-194.
[3] 薛文博,武衛玲,付飛,等.中國2013年1月PM2.5重污染過程衛星反演研究[J].環境科學,2015,36(3):794-800.
[4] 曹國良,張小曳,龔山陵,等.中國區域主要顆粒物及污染氣體的排放源清單[J].科學通報,2011,56(3):261-268.
[5] 楊昆,楊玉蓮,朱彥輝,等.中國PM2.5污染與社會經濟的空間關系及成因[J].地理研究,2016,35(6):1051-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