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盼盼 陳建群 關佳音 趙月齋
摘? 要:2015年教育部啟動了在全國職業院校建立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工程,診改工作成為高職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該文選取了27所試點高職院校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運行實施方案》進行分析,發現高職院校推進診改工作的策略包括構建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打造目標鏈、打造標準鏈、建設智能校園管理平臺,并提出了通過細化各項工作、因校制宜開展工作等進一步提升診改工作的有效性。
關鍵詞:診改? 策略? 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運行實施方案
2015年教育部啟動了在全國職業院校建立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工程,教育部下發了一系列文件,其中《關于確定職業院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試點省份及試點院校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6〕72號)確定了27所高職院校開展診改試點工作。試點高職院校先后發布了《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運行實施方案》,對診改工作進行頂層設計,對其進行分析,能夠發現院校目前在推進診改工作時的策略及問題。
1? 方案文本結構的基本特征
從職業教育診改網搜集到27所高職院校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運行實施方案》,對其文本進行分析后,得出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從文本結構看,多數院校的結構基本類似,包括指導思想、思路目標、基本原則、體系建設、診改運行、保障措施等6部分。個別院校可能新增或將部分內容整合,如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增加了質量基礎及存在問題,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將體系建設、診改運行等內容整合為主要任務。但總體來看,方案具有較大的一致性。
第二,從目標看,多數高職院校方案的目標沒有嚴格按照《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中提到的3點目標來表述。部分院校將“完善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作為落腳點,中間夾雜著質量文化、數據平臺建設等內容,如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包頭職業技術學院、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等。部分院校列出4點目標,除了完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構建校本數據平臺、形成特色的質量文化以外,將“建立常態化診改工作機制”單列為一個目標,如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貴州輕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還有院校將目標細化,如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列出了7點目標。
2? 院校開展診改工作的主要策略
2.1 構建內部質量保證體系
構建“五縱五橫一平臺”、網絡化、全覆蓋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是診改工作的任務之一。從方案來看,關于構建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表述主要分為兩類:一類以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代表,提出要健全組織機構,建立質量保證委員會,形成學校—二級學院—專業/課程團隊三級質量保證組織,并且明確各主體的工作職責。另一類以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代表,側重從五縱五橫的角度梳理歸納各系統、各層面的質量要素,形成全覆蓋的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改工作的推進既離不開實體的組織機構,也離不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整體架構設計,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2.2 打造目標鏈
目標鏈是診改工作的起點,27所院校基本是將規劃作為目標鏈,從學院、專業、課程、教師、學生5個層面對目標建設進行了詳細闡釋。目標鏈的編制方法主要是采用SWOT分析、標桿分析、SMART分析等方法,編制內容包括編制學院總規劃和專項規劃,編制二級學院規劃,分解形成年度任務表3個部分。具體來看,學院完善“十三五”事業發展規劃,并制定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科研、信息化、師資隊伍、學生工作、校園文化等若干專項規劃。各二級學院根據學院事業發展規劃及其分規劃,制定本單位的發展子規劃、各專業建設規劃和各課程建設規劃,形成學校、院系、專業、課程目標執行鏈。學校根據規劃及學校工作重點制訂年度工作計劃,職能部門根據學校年度目標任務分解確定職能部門管理的工作任務,院(系、部)根據各職能部門的工作任務分解及院系規劃,制定院(系、部)年度工作計劃。
2.3 打造標準鏈
標準鏈的打造是診改工作的重點與難點,只有明確、具體、科學的標準,才能保證診改工作開展地有效性。27所高職院校依據目標,分別從學院、專業、課程、教師和學生等層面制定了相關標準,但并未形成相對一致的標準分類名稱。以學院標準為例,包頭職業技術學院為規模標準、水平標準和層次標準,濱州職業學院為規模結構標準、質量效益標準和創新發展能力標準,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國家優質高職院校建設標準。院校在專業、課程、教師和學生層面制定標準時,多數采取了分類分級的策略,按照“保底標準+發展標準”思路進行制定。以專業標準為例,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為保底標準和發展標準,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為專業基本保底標準和專業發展標準,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校級基本標準、專業建設與發展標準。
2.4 建設智能校園管理平臺
27所學院均提到了建設智能校園管理平臺,主要包括頂層架構設計、數據平臺建設、業務系統建設、硬件建設等內容。首先,在智能化頂層架構的指導下,完善共享數據中心,制定信息標準規范、信息編碼標準和數據交換標準,實現業務系統與數據中心對接,促進數據融通共享,為狀態數據的實時采集與動態分析提供保障。其次,建設覆蓋學工、人事、財務、教務、辦公、資產等業務的信息化應用系統和一站式服務大廳,為校內師生提供綜合性的服務獲取通道和高體驗度的應用服務。同時,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撐,構建數據分析模型并進行智能化分析,形成規劃執行和人才培養全過程的信息鏈,為學校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決策提供支持,為學校的管理和人才培養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務。
3? 院校提升診改工作有效性的思考
3.1 緊抓落實,細化各項具體工作
分析發現,27所學院的診改方案內容比較寬泛、缺乏可操作的具體措施,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假大空的問題。各所院校在實際推進診改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按照方案的頂層設計從各個層面進行細化管理。比如,各所院校提出制定三級規劃,如果沒有具體的工作方案,最后各部門制定出規劃,但規劃之間沒有邏輯承接關系,無法形成上下銜接、左右貫通的目標鏈。
3.2 實事求是,因校制宜開展工作
診改工作要求“因校制宜”,“一校一策”,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目標標準,開展工作。但分析發現,27所學院診改方案的體例結構、表述內容存在著雷同的現象。診改工作的有效性一定是基于各校的校情,各院校在推進具體工作時,應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從實際出發,將共性和個性相結合,開展符合本校特色的診改工作。
參考文獻
[1] 院校診改方案-高職[EB/OL].https://www.zyjyzg.org/info_eWZzeQ%3D%3D.html.
[2] 劉志峰.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改工作:本質、意義和內容[J].職業技術教育,2016,37(18):24-29.
[3] 王石磊,劉志峰.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診改工作機制與推進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7(10):30-34.
[4] 程宜康.基于“問題導向”的高職院校質量體系與診改認識[J].職教論壇,2017(2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