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彥彥
日前參加了陳一丹基金會和北大教育學院聯合主辦的博雅教育論壇,感謝學校給我這次機會。這次論壇的主題是博雅教育:中國與西方的跨文化對話。 參會人員包括北京、香港、美國、加拿大、日本在內的海內外諸多高等教育學者及通識教育者。會議議程緊湊而充實,兩天的論壇跟下來,我自覺努力的在吸收,但內容實在太多,只能結合自己的實踐挑一部分所感記下來。掛一漏萬,但愿也能起到管中窺豹的作用。
“沒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藝術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藝術所傳遞出來的對人和世界的理解。”
——梵高
北大教育學院院長閻鳳橋在會議伊始引用了梵高的這段話。他認為,如何把這種不朽變成教育內容,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給學生,進而影響學生的成長是我們的通識教育實踐中需要去探求的問題。至于通識教育本身的使命,他提到了90多年前中西先哲們最早提出通識教育是為了避免中國在現代化歷程中走入西方的片面現代化的歧路,過于重視專業化職業化忽視了對人文素養的培養,而就當下而言,片面現代化帶來相當多的社會問題,超越功利思維,鍛造完人就成為通識教育仍未完成的使命,需要我輩學人繼續努力。
下面我就本次論壇內容和自己的理解針對通識教育未來的發展主要總結以下幾點供為參考:
1 打破專業壁壘,培養能夠適應社會變化的跨專業素養
在博雅教育——未來挑戰和發展趨勢這一主題環節中,來自加拿大約克大學的查強教授提到了博雅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迎接最要緊社會問題的挑戰,思辨性和建設性地回應當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的快速變化。博雅教育能否幫助學生在知識社會里尋求一生的職業發展,而不僅僅是為了在知識經濟中尋找到一份職業?
筆者在寫這篇心得時,關注的微信公眾號推送了兩篇文章給我,一篇名為:“年近30,半失業狀態:定制化,正在拖垮年輕人”,另一篇名為“下一個10年,做長期主義者”。這兩篇文章分別針對的是企業的雇員和企業家。當今世界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在新舊變革之際,突出表現之一就是企業和個人都面臨著一個的不得不轉型的現實。新聞里那些普通的35歲失業的程序員,被裁員的事業單位合同工,走到死胡同面臨轉型困難的龍頭企業,在這個時代比比皆是。怎么能快速適應這種變化,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情況下實現再就業,開發新藍海,才是決定企業或個人能否生存下去,繼續贏下去的關鍵。
專業化功利化的職業教育的土壤是能夠滿足家長投資孩子高等教育和未來職業發展的最優性價比,滿足企業從高等院校獲得急需的人才需求的。以前我們提通識教育是從人文素養,人類精神傳承等顯得較為精神貴族,知識精英的角度來提。然而眼下的現實是,學生在本科階段學會了一門專業技能也許只能獲得非常短期的收效,企業如果也只著眼于員工的短期產出,也會形成惡性的勞資關系循環。
針對這一點,查強教授所提出的讓通識教育培養學生一生的職業發展能力就顯得尤為具有未來性。來自北大的教育者也給出了一個數據,畢業生只有10%從事本專業,比如著名的北大賣豬肉的中文系學生現在是一名企業家。因此我認為,我們的通識教育不只是具有彌補專業教育帶來的人文素養不足的作用,更是未來教育的現實需求熱點所在,而如何培養學生具有適應社會經濟變化的跨專業能力也許是未來通識教育的重點,對此查強教授提到他正在做相關的研究,他提出,對認知能力的鍛造也許是一個突破口。
針對目前社會的社會變革,來自美國創價大學的Byan教授也提到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給我們帶來的挑戰,未來的專業將是更復合的專業。而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給我們人類去駕馭這種技術提出了挑戰,比如如何去駕馭越來越聰明的AI就需要通識教育所提供的人文素養作為基礎。
2 通專融合,以更開放的心態實踐通識
在會議中,來自日本廣島大學的黃教授提出了一些對通識教育的不一樣的聲音。他舉例很多國家,比如英國、歐洲大陸國家不搞通識教育,日本幾十年的通識教育也被證明是失敗了的。那么是不是所有學校都需要搞通識教育呢?在場的許多與會者也提出,通識教育不是萬能的。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也并非壁壘森嚴的。目前我們對通識教育依然存在這兩種很極端的聲音,一種認為更專業更精益求精的專業教育才是重要的,對北大清華這樣容易出成果的頂尖學子來說通識教育是浪費時間精力;另一種認為只有通識教育才能彌補片面現代化、消費主義社會所造成的社會問題甚至的人們的心靈焦慮。而經過十來年的通識教育實踐,與會的許多通識教育者也能夠形成一個共識,通識不是忽視專業,清華大學新雅學院副院長曹莉女士談到,她們的通識教育是由最專業的學科帶頭人來教,絕不僅滿足于一種膚淺的概論式課程。清華大學目前也在著手縮水一些通識水課。日本廣島大學黃教授認為,專業課同樣也可以講通識,比如與相關專業配套的職業倫理等課程。
北京理工大學的龐海芍教授也提出,中國的素質教育其實就是本土版的通識教育,教育部目前從未直接明確提出搞通識教育,但一直堅持素質教育的提法。與會的許多老師也達成了一個共識,思政課其實也是我國特色的通識課,2020年復旦大學已經提出要把通識課與思政課合并。
基于以上經驗事實,我認為,我們的通識教育也許會遇到一些挫折,或者從表面看來是縮水了,但從長遠來看通識課程的理念依然會長期具有社會需求。只是存在的形式會發生變化,也許是專業課變得更通識了,通識課變得更專業了。這里存在的問題是我們對通識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開放的心態。這就需要我們打破專業與通識之間的壁壘,以開放的心態面對彼此。第一代通識教育者是沒有經受過通識教育的一代,遇到的反對聲音也很大。剛開始的通識實踐也存在著僅僅鋪開許多課程只求量流于表面的問題。而第二代通識教育者是經受過通識教育的一代,理念的接受和提升也使得進一步通專融合,打造通識金課成為接下來更重要的工作。
3 區分層次,進行精準服務
在討論交流環節中在場的許多與會者也根據自身實際提出許多問題,反映出的現象是,我們的通識教育在不同學校,不同機構呈現的問題是不一樣的。而各個學校在實踐中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也是如何結合自身學校的特點,自身學生的需求去搞特色通識教育。比如類似北大復旦這樣的綜合性大學似乎更有搞通識教育的先天優勢。而類似華南科技大學、北京體育大學等專門學校,在如何開設通識課上必須去結合自己的實際狀況而不能一味的照搬北大清華模式。而像我們學校這樣的獨立院校又該如何搞通識教育?教育是面對人的事業,從根本上來說我們應該面對自己的學生,因材施教。這就需要各個學校的教育者在實踐中去進行設計,而各學校自己的教務處在頂層設計中需要發揮很大靈活性,理論前瞻性,進行有區別的人性化管理設計。這方面華南師范大學教務處在之前我校遠景學院舉辦的博雅論壇中為我們介紹了許多有益經驗。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通識課程管理者、通識課教師、甚至通識課學生三方在實踐中共同協作,總結經驗,共同進步,才能形成一套具有我校特色,滿足市場需求的課程體系,切實給學生、社會提供有益的服務。
4 因地制宜,注重特色模式創新
與會者有許多來自專門的通識類大學,比如香港嶺南大學,北師大—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大學,昆山——杜克大學等,這些學校的教育者紛紛介紹了自己學校的特色模式。有以國學為特色的,例如讓學生在儒家“六藝”研習中打造完人教育;還有嶺南大學的跨文化海外研習項目,公益愛心項目,培養有愛心有國際視野的國際領導人。借鑒經驗,我校的通識教育也應該結合地域特色,自身的師資力量,進行特色模式創新。比如山西信院通識的結合晉商特色的山西票號課程。山東泰科也可結合地域優勢搞一些國學特色課程,形成品牌效應。
5 以人為本,加強交流互信,注重教師隊伍建設
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的Toshi教授的報告主題是自己在提高本校教師福祉方面的經驗。Toshi教授的報告充分體現了通識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教師使我們通識教育創新中的核心要素。提高教師福祉,提高教師在工作中的幸福感是教育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Toshi教授在回答筆者疑問時舉了一個具體例子,他說在教師們喝咖啡的公共場所,本來大家彼此是缺乏交流的,氣氛尷尬,這說明彼此之間的交流非常有限。他就針對此現象組織了一個兩天一夜的旅行,在這樣的活動中加強了教師之間的交流。通識教育本身是要打破專業壁壘,專通壁壘,怎么打破?具體在人身上,我們的教師之間應該打破交流的屏障,在學校所提供的公共場所中加強交流,溝通有無。港大核心課程主任Gray教授是跨學科領域的專業,他提到自己參與了一個跨學科的課程實踐。把許多來自不同專業的老師們組成一個教學團隊,他說這是一個實驗性的課程,會教出什么的內容是未知的。
教師工作的幸福感不僅來自于工資待遇。同事之間是否有良好的協作關系,這種協作關系是否能激發彼此的創造力進而提升職業成就感也是很重要的一環。而加強交流互信不止局限于老師之間,師生之間的友好關系也是需要著力構建的。嶺南大學的莫家豪教授在回答提問時探討,嶺南大學在香港的學生運動中反而成為最安全的校園,與師生之間的互相信任有很大的關系,老師的勸導學生聽得進去,就避免出現了學生的對立情緒,極端行為。他說這與嶺南大學的小班住宿制有很大的關系。師生之間的互動非常多,這也源于師生同住在書院,有共同生活的基礎。
以上是我的幾點心得總結。總體而言,通識教育目前的挫折也很大,呈現的問題也不少。即使是在北大這樣的高等學府,通識教育能否有足夠成熟理性有人文素養學生、家長作為實踐土壤也依然是一個問題。通專融合也會受到來自專業的反對。就社會發展現狀而言,大學擴招的必然趨勢,必然意味著大學越來越水。日本的通識教育就已經變化為鏈接高中與大學階段的補習教育。而在當下這個消費主義社會,大學作為一種教育投資,性價比的考慮也尤為重要。日本百分之七十的大學為私立大學,一門兩百多元錢的課是否能受到效益也是家長所重點考慮的,這也客觀造成了日本的通識教育難以進行。有用人需求的企業的急功近利,整個社會的功利傾向。包括目前量化標準,KPI的盛行,通識教育的成效如何也似乎一直是難以呈現出的。可以說,最初的使命是用通識教育對抗片面的現代化。但目前的通識教育同樣被現代的無限病裹挾著。通識教育不能解決一切問題,教育同樣如此。但教育畢竟是下一代的事業。是希望的事業。守住這方稍微不那么急功近利的土地是我們的底線所在。國際環境、科學技術在不斷的變化,沒有人能預知或絕對影響未來。與其說是傳遞不朽的價值,我更認為通識教育的下一步發展必須是面對未來的,也將致力于培養學生適應未來變化的能力。
(作者單位:山西信院通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