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王權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進入了歷史發展的新階段,學校事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時期,如何承領新使命、完成新任務,是高職院校面臨的新課題。面對新時代產業變革和高質量發展要求,高職院校作為專業建設與管理的主體,需要不斷關注產業集群的變革,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引導作用,遵循市場的主導機制,發揮高職院校的辦學主體作用,建立專業集群的運行機制。高職專業集群建設應以強化有效管理為核心,以區域支柱產業發展為依托,以江漢醫學職教集團為平臺,不斷優化資源配置與產業集群交互機制,推進醫藥衛生專業集群發展。
為推動高職專業設置對接產業需求,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教育部新修訂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以產業、行業分類為依據,原則上專業大類對應產業,專業類對應行業,專業對應職業崗位群或技術領域。專業集群是指適應產業鏈和創新鏈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將若干個服務于特定產業鏈各環節或層次人才需求的且具有內在關聯性的專業,按照一定的結構或規則集合在一起,實現創新要素集聚與資源共享。開展專業集群建設,破解“小專業”與“大產業”發展之間的矛盾,是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學院緊密圍繞仙桃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在已形成以食品加工、機械電子、醫藥化工、無紡衛材為主的產業布局基礎上,結合我院優質高職校建設目標和專業發展規劃,確立了優先發展醫護專業、逐步完善醫技專業、建強醫藥衛生類專業集群,構建醫藥健康產業專業集群,助推學院轉型跨越高質量發展。
1 江漢醫學職教集團建設背景
湖北江漢醫學職業教育集團于2016年成立,成員單位共78家,其中政府機構及行業協會5家,本科院校1所,高職院校3所,中職學校3所,醫療機構60家,企業6家。集團按照“政府主導、學校主體、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基本思路,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深度合作、協同發展的原則開展工作。集團內開設有臨床醫學、護理、助產、康復治療技術、醫學影像技術五大醫藥衛生類專業,其中臨床醫學、護理為省級品牌專業,康復治療技術為湖北省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和特色專業,已形成了集醫、護、技、康復為一體,資源共享的醫藥衛生專業集群優勢。作為牽頭單位,學院堅持走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發展之路,充分發揮在職教集團橋梁和紐帶作用,全面推進整合職業教育資源,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鞏固現有規模,立足做強做優,打造職教品牌,凝練辦學特色,深化醫教協同育人機制,推進醫藥衛生專業集群發展,促進學院高質量發展。
2 產教融合助推醫教協同育人
2.1 深化產教深度融合,創新醫教協同人才培養
2.1.1 創新實施分段人才培養
緊緊把握校企合作主線,依托江漢醫學職教平臺,充分發揮附屬醫院、教學醫院和校內實訓基地在辦學中的作用,改變傳統“2+1”教學模式為“1.5+1+0.5”和“1+1+1”三段式混合教學模式。在臨床醫學、康復治療技術、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中實施“1+1+1”人才培養模式,在護理、助產專業創新實施“1.5+1+0.5”和“1+1+1”混合式人才培養模式,確立了“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人才培養理念,通過三個不同時段的學習,突顯學生學習的針對性、目的性和時效性,使學生的認知能力逐步由感性認識轉變為理性認識,專業技能逐漸提升日趨成熟。
2.1.2探索現代學徒制試點培養
康復治療技術、護理專業按照雙向選擇原則,以職教集團作為組織載體,充分發揮市一醫院、江漢醫院等優勢資源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突顯校院合作共贏、責任共擔的“雙元特征”,推進了院校“雙主體育人”、形成了“雙導師隊伍”、明確了學徒“雙重身份”,形成了“院中校”合作辦學、互利雙贏的良好局面。學徒、學校和企業簽訂三方協議,校院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修訂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崗位標準、企業師傅標準及相應實施方案,實現了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書證融通”。臨床醫學專業嘗試訂單定向培養,受市衛計委委托,招收鄉村全科醫生定向培養58名。建立了校企雙方共同制訂雙向掛職鍛煉、橫向聯合技術研發、專業建設的激勵制度和考核獎懲制度。
2.1.3實施目標分層培養模式
根據學生生源差異、學習習慣方法不同、就業崗位要求不一等特點,在尊重學生和家長意愿同時,結合成員單位實際情況,積極探索目標分層培養教學改革,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在臨床醫學、護理、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中合理開設全科醫學、醫學影像等專業方向班,開設“技能競賽訓練班”“中高職銜接班”等特色班,開設全科醫生、康復醫學、醫學影像、老年護理等不同職業發展方向班。增設全科醫學、康復醫學、醫學影像、老年護理、社區護理等課程,有針對性地設計多層次教學目標和不同教學方法,實施“個性化”人才培養和差異化發展,最大限度發揮學生潛能。
2.2 互兼互聘雙向交流,打造專兼結合雙師團隊
2.2.1完善互兼互聘雙向制度
聘請集團內臨床一線專家指導和參與論證專業建設規劃,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課程體系,完善質量標準體系,開發建設課程資源等各項教育教學改革工作,共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鼓勵專業教師實行脫產與半脫產結合、固定工作時間與彈性工作時間相結合等形式,指導和參與成員單位聯合申報科研項目,為成員單位科研工作提供理論或技術上的指導。注重教育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突出做中學、做中教,強化教育教學實踐性和職業性,促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
2.2.2啟動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
依托江漢醫學職教集團平臺,“政校行企”四方聯動,開展“護理專業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建設”立項建設。護理專業明確了項目建設目標及思路,與合作單位共同開展行業調研,科學遴選培訓項目,積極建設課程資源。健全教師培養培訓制度,內培外引優化雙師結構,建立培訓專家資源庫,完善基地建設內部質保體系,成立湖北省護理專業技能名師工作室,努力打造“產業契合度高、校企合作緊密、管理體制機制完善、實訓師資水平高、教學資源豐富、社會服務能力強”的護理專業“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為我省高素質護理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2.3 共建共享實訓基地,拓展實訓基地服務功能
2.3.1學校設病房升級校內基地
根據醫藥衛生職業技能培養和各專業建設的需要,邀請職教集團成員單位參與學院校內實訓基地重新設計布局,在原有國家級職業教育護理實訓基地基礎上,15000平米醫學實訓大樓全面投入使用,很大程度地改善校內實踐教學基地條件。完善基地人文環境建設,添置智能化程度高的教學儀器設備,構建了醫學模擬教學平臺,升級了校內實訓基地。建成了集教學研究、社會培訓、技能鑒定、技術服務等多重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共建共享型的實訓基地,打造成為“智慧醫院”。
2.3.2醫院建課堂優化校外基地
各專業緊緊依托學校所在的區域優勢,科學遴選了65個校外實踐基地。進一步完善實訓基地功能,密切合作關系,共建、共管、共享實訓基地。建立了一支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建立了醫教協同的教學病房,滿足學生臨床學習需要,使教學病房成為落實臨床教學、康復訓練、進出科考核的主要場所,規范實習管理辦法,提高臨床帶教能力,提升頂崗實習教學質量。
3 醫藥衛生專業集群發展成效
3.1教育教學改革成效顯著
牽頭成立職業教育集團,形成了“院校雙主體育人”的辦學格局,實施了“醫教協同、能力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與臨床崗位緊密銜接的課程體系,建有《護理基本技能》、《急救護理》2門省級精品課程,上線運行《護理基本技能》《診斷基本技能》等在線開放課程8門,建有國家級護理骨干專業,認定了護理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等質量工程。專業教學團隊承擔省級以上科研課題10項、市級3項,院級12項,獲全國微課教學比賽獎24項,省級信息化教學比賽9項,湖北省科技進步獎2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項,市級科技進步獎3項,校級教學成果獎3項;開發實用新型專利6項,省級期刊上發表論文160余篇;出版優質教材60多部,特色校本教材《護理綜合實訓》等9部,開發《護理基本技能》立體化教材1部。
3.2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
學院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充分拓展,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學生技能競賽屢獲大獎,指導學生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獎13項,省賽36項、市級26項。近年學生執業護士資格考試通過率始終保持在94%以上,臨床執業助理醫師考試通過率高全國平均水平10個點以上,雙證率達100%。初次就業率保持在94%以上,專業對口率超過92%,畢業生就業層次高,其中護理、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在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就業比例達80%。畢業生及家長滿意度96%以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意度98%以上,深受用人單位歡迎。
3.3專業集群效應日益突顯
依托江漢醫學職教平臺,充分發揮臨床醫學、護理、康復治療技術省級品牌特色專業優勢,深化醫教協同產教融合育人機制,示范引領省內同類院校在醫藥衛生專業建設與改革,護理、臨床醫學順利通過省級品牌專業驗收,護理專業被認定為國家級骨干專業、護理專業雙師培養培訓基地被認定為國家級骨干專業,臨床醫學完成省級品牌專業、骨干專業建設,起到了理論先導和實踐引領的作用。生源結構逐步優化,生源質量顯著提高。省內5所中職,10余所高職院校先后來院學習借鑒職教集團和品牌專業建設經驗,在人培模式創新等方面提供指導和幫助。
4 醫藥衛生專業集群發展方向
專業集群建設關系到高職院校的生存和長遠發展,也是建設雙高院校必須明確的主攻方向。依托江漢醫學職教集團,深化醫教協同產教融合,開展省級品牌專業的建設,取得了省級優質校、國家級骨干專業等質量工程項目認定,有力推動醫藥衛生專業集群發展,取得一定成效。但隨著“雙高、專業群”建設項目持續推進,高職醫藥衛生專業集群發展和集團化辦學的研究必將不斷深入。我們將進一步深化和拓展研究領域,緊跟產業發展步伐,深化醫教協同、工學結合,努力為地方經濟和健康衛生事業發展培養更多更好的高素質技能型醫藥衛生人才。
(作者單位:仙桃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