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群
立德樹人背景下,“大思政”思維堅持打破高職院校“思政課程”單行道模式,聚焦“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融合發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融合發展是一個鑄魂育人的系統工程,是引領大學生價值觀、搞活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條創新發展道路。本文擬從落實黨委主體責任、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課程體系、建好師資隊伍等四個方面,思考推進高職院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融合發展的路徑設計。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再次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這些精辟論斷,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綱領性文件。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 “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完善評價機制,規范人才培養全過程。”緊扣時代發展要求,立足于高職院校實際,打破“思政課程”單行道模式,積極探索“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融合發展,是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選擇。
1 落實黨委主體責任
習近平強調,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融合發展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可持續性的工作。高職院校黨委高度重視,堅持頂層設計,是推進融合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要求。高職院校黨委要把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當作中心任務來抓,落實黨委主體責任,統籌掛帥,教學分管領導牽頭執行,職能部門通力配合,形成全校齊抓共管的局面,舉全校之力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融合發展。學校黨委書記、各二級學院黨總支書記要主動走上講臺上思政課,帶頭與教師聯系、與學生溝通,助推全校形成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良好氛圍。高職院校落實黨委主體責任,就是要對“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融合發展做總體部署,加強全面領導,出謀劃策,制定“課程思政”建設規劃和政策支持文件,思想上高度重視與行動上典型示范,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全校師生看得見、摸得著的“一把手”工程。
2 更新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高職院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融合發展,是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思路。高職院校要明確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必須要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把教書與育人統一起來,成人教育與成才教育結合起來。從學校黨政領導、思政課教師、通識課教師、專業課教師都必須把思想統一到落實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以及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議精神的高度。在辦學理念上,高職院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明確所有課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功能定位,既要重視高職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也要關注高職學生的心靈成長;在教學理念上,教師要明確教書與育人是統一的,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是互動的,要實現自身德育素養的專業化發展。每位教師要清楚真正的教學質量是育人質量,體現全要素育人,把握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要素;全過程育人,把育人元素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所有課程和環節要協同配合,齊頭并進。
新的歷史時期,國內外環境風云詭譎,大學生傳統理念與現代多元思潮發生碰撞。大學生容易接受新思想,又易受到不良思想誘惑,且具有較強的可塑性。伴隨社會活動接觸面的不斷擴大,互聯網的不斷傳播,學生不僅要接受社會主義價值觀,還要接受社會上的一些主流思想,社會上的各種價值觀與各樣社會輿論沖擊著社會。這就要求全體教師引領學生思潮,助其塑造正確的價值觀與價值理念。高職院校的各個學科都負有思政教育的使命,因此對其進行精神重塑與價值教育,有其必要性。通過有效融合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文精神與家國情懷,建立高度的價值自信,保證立德樹人、立信樹人思政任務的完成。大學生既要外修其身,還要內修其心,以德立于社會,立于天地。
3 改革課程體系
2019年,《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教學是一條線,教育是一個面。高職院校要根據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能力素質要求,科學合理設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人才培養、教材修訂、課程標準、教學評價等方面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構建一體化的育人體系。
“思政課程”教師要集體備課,理直氣壯上好課,創新教學方法,讓思政課有高度有溫度,提升學生的獲得感;“課程思政”要立足本課程本專業,優化課程設計,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挖掘專業知識以外的育人元素。比如機械實訓課,可從職業素養的角度,去挖掘培養學生具有工匠精神和一絲不茍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會計專業可從加強誠信教育出發,把“不做假賬”這種職業要求融入專業教學;生物課講到人體組織,講到駝背,可引導學生聯想到自己的父母不容易很辛苦,要感恩、孝順;體育課則可從要養成運動習慣,保持健康的身體,發揚體育精神、團隊精神和規則意識來入手進行教學等等。改革課程體系,重點是實現所有課程都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融合,讓職業技能導向轉為人才的全面發展。強化“思政課程”的顯性功能,突出“課程思政”的隱性功能,打造“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教學共同體,建立信息溝通渠道、教學交流機制,共建共享教學資源平臺,在教學評價體系中體現教學水平和思政育人的充分融合,進而打造一批“課程思政”示范課堂,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緊密結合,同向同行。“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融合發展就是要體現知識、能力和價值目標的統一性,讓知識承載育人的德性功能。
4 建好師資隊伍
教師是高校實施教書育人的主體,也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每位教師都有育人的職責。強化每一位教師立德樹人的意識和能力,教師個人的思想道德和育人能力很大程度上影響“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融合發展的實效,因此要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教師隊伍,為融合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首先,加大教師培訓,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師隊伍對“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融合發展的認同感,強化德育意識和價值引領的責任感,提升職業勝任能力和育人水平。其次,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將教師教學與育人統一起來,鼓勵教師將科研成果、教學實績、專業競賽轉化為學生的認同與價值體系,評選“課程思政”精品課堂、優秀教師。第三,教師個人要自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注重思想道德素質和日常的言談舉止,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同時,還要加大對職能部門負責人、二級院系負責人的專項培訓,布點開展各學科門類“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學指南和考核評價體系。
高職院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融合發展,實現“小思政”到“大思政”的理念嬗變,這是結構性重塑。在課程中承載思政,把思政融入課程,實現思政教育從“專人”轉為“人人”,把思政之“鹽”融入所有課程之“湯”的新思政格局。在立德樹人背景下,高職院校要構筑“課程思政”教育生態圈,整合借鑒“思政課程”資源,齊頭并進,融合發展,真正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委2019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政專項)《“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新路徑》(項目編號:19SKSZ096 );2019年度重慶高校網絡輿情研究中心課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分鐘工程”建設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重慶化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