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開始,湖南省科學規劃一般資助課題“統編版初中作文教學序列研究”活動在我校開展得如火如荼,近兩年的研究,我們創立了“三三一”活動模式,語文實踐活動序列進行,“三體”融合,“大語文觀”指導師生實踐,提升了學生的寫作素養。
1 創立了“三三一”活動模式,為指導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提供了支架。
“實踐三步走,指導三招式,寫作一文章”,簡稱“三三一”活動模式。
實踐三步走:(設計實踐方案——開展實踐活動——交流實踐成果)。每次語文實踐活動,都做到事先有方案,事中有安排,事后有總結。例如:2019年4月18日,在“世界讀書日”(4月23日)即將來臨之際,課題組舉辦了“謝宗玉作家進校園”文學講座活動。我設計的活動方案就包含了活動宗旨、作家簡介、活動安排、活動反饋及活動經費預算等八項內容,具體負責到事到人。活動之后馬上請教研室課題專家張軍才、薛柏青現場指導,開展“謝宗玉作家文學講座與學生寫作素養”的專題研討,活動后還進行了相關的新聞報道,擴大這次活動的社會影響。
指導三招式:(回顧談收獲——分類搭框架——寫作成文章)。以前我們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文章往往只從語文的角度去指導,結果出現了偏差。經過研究,我們總結出了這“指導三招式”。第一招:回顧談收獲,這是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成果和體會,要想把作文寫出特色就得學以致用,這樣才體現語文學科性,才有東西可寫。回顧的過程就是再現知識與能力的形成過程。第二招:分類搭框架。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框架,如七年級著眼于記敘文技法訓練,培養學生有序、全面、細致觀察的能力;八年級側重說明文技法指導,培養學生準確、簡明、嚴謹介紹事物(事理)的能力;九年級語文教師重點指導學生寫作簡單議論文,力求做到觀點鮮明,能圍繞觀點用具體事實進行論證。不管是哪一類文體,都可指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框架搭建。如七年級的學生聽了李婷鴻老師講授的《如何描寫景物》之后,知道了如何抓住景物特點,如何對景物有序細致地進行描繪,如何悟出理趣進行恰當升華,老師就指導學生列提綱,用思維導圖搭框架。第三招:寫作成文。要求從標題到文章框架,都要體現自己清晰的思路和獨特的構思。這實際上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清晰表述自己觀點的能力。
發表一文章:每開展完一項語文實踐活動,課題組老師們和聽課的同學們要把自己教育教學方面的思考或者學用語文的經歷寫成文章,最后發表。這是一個展示的過程,也是一個分享的過程,更是進步的過程。發表分為不同的層級:一是在班上實物展示臺上展示,師生進行點評。二是在微信公眾號上發表,同學們可以互相留言,點贊鼓勵。三是文學社組稿,發表在社刊社報上。四是推薦參加各級各類演講、寫作比賽。五是投稿發表。這樣層層推進,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佳作,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升了學生的文學素養。
教師們撰寫的論文,可以參加縣市省組織的教學成果評比,可以發表至《湖南教育》《知識文庫》《教師》等教育教學報刊雜志。事實證明,教師們積極參加課題研究,培養了學生的寫作素養,取得了豐碩成果,近兩年,平均每個學期指導學生在省級以上校園報刊雜志上發表的佳作就達五十多篇次。
2 語文實踐活動序列進行,培養了學生寫作能力
一般情況下,學生的語文實踐大都是配合教師的“教”而進行的,“隨興所至”,散亂無序,用王榮生的話來說,就是: “我們的語文課堂,學生往往只是在‘教的活動的間隙,零星地、零散地、不成結構地進行了一些‘學的活動。”語文實踐散亂無序,能力培養就難以取得整體效應。我們課題組根據語文能力發展的規律和漢語言運用的規律,整體規劃和設計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讓他們在一個科學合理的語文實踐序列中循序漸進地獲得語文經驗,增強語文能力。
結合教材的綜合性學習,我們課題組先后開展了一系列有意義的活動,如開展知識競賽,舉辦朗誦會,制作手抄報,開展辯論賽,舉辦故事會,舉行硬筆書法比賽及現場作文比賽等。學生的寫作有了“源泉”,思路被打開,因此,涌現了不少佳作,發表在《語文報》《作文周刊》《十幾歲》《初中生》《創作》《中學時代》等報刊雜志上。
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教材中,有一個“戲劇活動”單元,教師組織學生編演課本劇,喚醒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挖掘學生的潛在“創作”能力。例如:蔣紅霞老師改編《秘密花園》的劇情,指導學生對課本劇中的背景和情境進行“節外生枝”的探索和補充,將作品中人物形象進一步豐富的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表演形式,最終使得作品的主題得到更全面的闡釋。
3 “三體”融合,以“大語文觀”為圭臬提升學生寫作素養。
創立文學社團“新星”是我校的三大辦學特色之一。24年的發展歷程,我們探索了一些做法,總結了一些經驗,《湖南教育》等省級報刊曾對我校的文學社團工作開展進行了報道。語文實踐活動的組織進行,需要整合學校各方面的力量,因此我們把原來單一的文學社團,與學校的團總支、學生會進行融合,三位一體,簡稱“三體”。實踐證明,“三體”融合,提升了學生寫作素養,促進了我校語文教育教學的發展。
組織活動,落實素養:為了落實學生寫作素養,我們組織開展了系列駐校作家活動。每期組織一次大型活動,安排好研究月歷,按照計劃完成各個階段的研修任務,由課題主持人制定。確定活動內容后,就設計活動方案;然后召開活動預備會議,落實文學社、團總支及學生會相關負責人各自職責;活動進行時,各部門分工合作,保證駐校作家活動的順利開展,確保活動的有效性。活動結束后,三個部門進行材料整理,組織專題研討,每期至少兩次,活動圖片、原始文字資料及時上傳。課題組老師每個年度必須上好一節作文研究課,按《同步指導叢書》備好課,并寫好編寫意見,形成論文。
參加評優,創新發展:每個學期,我們都積極參加縣域文學聯合會組織的省市級規劃課題年終評優活動。通過評比,在總結前段課題研究工作成績的同時,更注重后段研究工作的具體部署。主持人定期組織課題組全體成員開會研討,布置工作,責任具體到某人,時間具體到某日。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好做法就用講座、展示課等形式,在縣域進一步推廣。
組織交流,專家培訓:發揮文學社團的優勢,組織各種文學交流活動,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學人之長,補己之短。一是召開現場交流會集中交流,這既可以給現場學校一個展示的機會,更是其它學校學習的機會。二是牽線開展校際聯誼活動。領導之間,老師之間,學生之間加深情感,互通有無,互相幫助。特別是條件好的,勢力足的學校幫助起步晚,沒有經驗的學校,為他們出謀劃策,甚至出人出錢。例如,我校給源嘉橋中學送培送教三次,曾令娥老師還在第三次送培活動中做了《作文要寫出生活的煙火氣》的專題講座。三是為外出交流學習牽線搭橋,學習外地的經驗,擴大視野。四是請專家培訓。近兩年的課題研究,邀請來我校進行文學活動的作家、學者達6位,他們與師生面對面對話,現場指導,師生的寫作素養穩步提升,我校的文學教育蓬勃發展。
“生活處處有語文”“生活即語文”,在課題研究中,我們用這樣的“大語文觀”指導師生語文實踐活動。2020年的開學季,因新冠疫情影響,“停課不停學”,新冠疫情蔓延和舉國戰“役”的過程中涌現出的各種人和事,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語文素材,大家迅速改變思維,以網絡為平臺,奉行有選擇的“拿來主義”,從“鄧志剛語文工作室及”“杭州語文課代表”“語文報公眾號”中精心選擇優秀微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形成了“抗疫”寫作指導序列:《撰寫解說詞》《撰寫順口溜和童謠》《擬寫宣傳標語》《撰寫影評》《撰寫頒獎詞》及《關注疫情學語文》, 訓練序列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微課、補充資料,外加閱讀輔助,思路清晰,操作性強。教寫作的同時學做人,學生文質兼美的習作迭出。
綜上所述,我們的課題研究工作有團總支這個主心骨,有學生會這個“助力器”,有文學社這個主平臺,各項研究工作落到了實處。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下,學生寫作素養大幅度提升。
本文系2018年度湖南省科學規劃一般資助課題項目“統編版初中作文教學序列研究”XJK18BJC06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湖南省桃江縣桃花江鎮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