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美巧
【摘要】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寫作是個難題,它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體現與實踐。《語文課程標準》將第二學段的寫作界定為“習作”,我國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也一直承接著注重“訓練”的觀點。為此,筆者認為教師要結合課標的習作教學要求,采用適當的習作教學策略,重視課內讀寫結合,加強課外讀寫訓練,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切實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關鍵詞】中年級;習作訓練;讀寫結合;輪流作文;積累素材
中年級,是習作的起步階段,《語文課程標準》將此學段的寫作界定為“習作”,彰顯了兒童寫作的“練習屬性”。這個階段的作文教學,要為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礎。教師要如何進行有效的習作訓練,指導中年級學生的習作起步呢?筆者認為,教師要從課文中找習作訓練點,在閱讀教學中利用訓練點來設計讀寫訓練活動,讓學生掌握寫作規律;指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積累素材,表達真實情感;培養學生多讀多寫多練的習慣,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和熱情。
一、以讀引寫,讀寫結合
1.小小練筆,樂趣無窮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寫作教學”的建議有明確表述:“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因此,在閱讀教學與口語交際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找到訓練點來設計讀寫訓練活動,比如課文的空白點、有爭論的地方、學生特別有興趣的部分等。這種小練筆,對字數、行文結構等方面沒有過多的要求和規定,更能滿足學生簡單表達的需要。如在學習了第五冊課文《去年的樹》后,筆者設計了一個小練筆,結合現代化的短信通訊方式,讓學生發揮想象,代替小樹給鳥兒傳送手機短信,告訴鳥兒它的每一次去向,表達小樹的心情變化。在這里,筆者教給了學生發短信的幾個要點:一是文字簡略,二是表達感情。這個小練筆,不僅激發了學生潛在的情感,與文中鳥兒的心情變化相呼應,也使學生掌握了一種與人溝通的方法。在一次次簡單的小練筆訓練中,學生積累了語言,建立了自信,寫成了習慣,對習作的畏懼慢慢減少,興趣也會慢慢增加。
2.以讀帶寫,范文引路
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例子”,這是最為明顯的模仿主張了。對于小學作文教學來說,模仿例子,是習得寫作規律和技能最常用最便捷的途徑之一。筆者認為,作文教學應抓住課文這個例子不放,通過多篇范文引路,在解讀范文后引導學生融通化用,進行揣摩與效仿,學生就能逐漸從“不會”到“會”,練習多了,對寫作技法、行文運思、遣詞造句等才會達到熟練的程度,也更易進入寫作高一級階段。
教學時,我們可以結合不同范本的特點,在指導學生品讀課文、理解內容、精讀佳詞好句的同時,引導學生模仿一些典型文章或優美段落的寫法來進行寫作訓練。例如第五冊第六單元主題是“祖國山河”,習作要求是向別人介紹身邊的美景。完成單元教學之后,筆者讓學生以《珠海,浪漫之都》為題模仿《海濱小城》的寫法來介紹珠海,按照空間變化順序,通過不同的場景,表現珠海或浪漫,或美麗,或悠閑,或宜居等特點。學生通過細致的觀察、上網找資料、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等,掌握了一手資料,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再加上有了《海濱小城》這篇課文的引領,學生寫起來非常順手。海灘的喧鬧、情侶路的浪漫、日月貝大劇院的壯美、街角公園的舒適、整個城市無縫對接的綠化,都成為了學生筆下動人的風景。
3.利用課外書籍,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大量的課外閱讀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必由之路,也是儲備語言材料的有效途徑。所以筆者除了在課堂上注重引導學生作文教學外,還會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引導學生積極進行課外閱讀。中年級學生對五彩繽紛的圖畫仍抱有比較強烈的興趣,他們手中已經擁有各種繪本、兒童讀物、看圖作文、畫報等課外資料,這些都是學生的“營養糧食”。除了這些,老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經典書籍,如《動物趣事》《魯濱遜漂流記》《名人成長故事》《兒童字謎大觀》等。我們可以通過指導閱讀,讓學生適當摘抄自己喜歡的好詞佳句,寫寫讀后的心得體會,這樣一方面能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另一方面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拓思維,增加寫作素材,有利于學生寫作習慣和興趣的培養。
二、輪流作文,多元互動
在學生二年級時,筆者就開始采取讓學生寫循環日記的形式, 給學生提供了與同學無聲交流的機會,同時也為學生提供展示習作,交流情感的平臺,調動寫作積極性。到了三年級,筆者沿用循環日記的做法,參考借鑒“同題輪流,多元互動”的模式,開始采用輪流作文進行習作訓練。首先將全班學生以4人一組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共用1個作文本;每周定好一個主題,周日起好草稿,從周一到周四輪流把自己起好的草稿抄到輪流作文本上;寫完之后學生可從書寫、行文結構、遣詞造句,甚至寫作的心路歷程等各方面進行自評自述,接著是家長評價,小組成員一起評,最后老師評。同時采取相應的激勵機制或賞文活動,肯定學生的成果,如集贊獎勵、美文欣賞、“好文好段”欣賞會、“美文組記”交流會等。學生的習作有了更多的讀者和更多的肯定,寫作熱情自然越來越濃厚。
三、開辟專欄,積累素材
素材是作文的基礎,那要如何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呢?生活本身就是寫作的材料,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能引發我們的思考,周圍人的一顰一笑都是入文的素材,因而,引導學生留心生活也是至關重要的。
針對中年級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筆者在班級先后開辟了“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專欄,引導學生從觀察班級、校園生活入手,逐步擴大視野,體驗生活,積累素材。以“校園生活”專欄為例:首先老師進行示范,將班里出現的棘手問題、處理方式和看法形成文字寫出來,制作成報紙專欄的形式進行展示;接著指導學生描述問題、現象,發表看法;集結多人的作品,隔天制作成畫報在班級張貼、出版。很快,哪些同學主動打掃衛生,哪些同學之間鬧矛盾,哪些同學沉迷游戲等各種話題,都成為了校園生活專欄的內容。身邊鮮活的人和事轉眼成為了墻上的畫報、紙上的鉛字,學生熱情高漲,越寫越帶勁。在運動會結束后,學生會寫出“難忘的開幕式”“百米沖刺的感覺”“失敗之后”等文章;秋游結束后,同學之間發生相互幫助的事情,學生也會及時把事情經過記錄下來,寫成“相助”。學生對身邊的人和事多了一些關注,積累的素材也更多,寫作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無奈也少了。
在盡情描述校園生活的基礎上,我們再逐步開辟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專欄。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中親人的愛,家庭勞動的苦與樂,以及自己的小天地等,選取典型的家庭生活情景,使他們感知家庭生活的真善美并記錄下來。最后,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科技的發展,生態環境的變化等,結合路途見聞、參加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旅游等,引領學生用心體驗,細心描繪,感受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并把生活中的這些美感染給別人。
專欄的開辟,讓學生情感有了積蓄,寫作素材得到了累積,激發了學生更加積極地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記錄生活。
總之,小學生的習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較長時間的訓練和積累。在習作的起步階段,更需要老師根據學生年段的習作特點和水平,采取多種有效的方式,進行多方位扎實的訓練,才能夠讓學生樂寫、愛寫、會寫,不斷提高習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高麗英.淺談小學作文創新教學 [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01).
[2]李竹軍.小學作文教學人民[M].教育出版社,2007(2).
[3]王蕾,趙春生.小學語文教學概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
[4]劉霞.淺談小學作文啟蒙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