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東 邵奎林
乾安縣第七小學校園面積16000余平方米,校舍面積2350平方米。學校現有教師38人,其中省級骨干教師1人,市級骨干教師1人,縣級骨干教師5人;教學班10個,學生223人。學校領導及教師潛心教育研究,全力追求高質量的辦學方式,扎實推進學校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入融合的同時,不忘學校的德育工作,積極推進家校共育工作。
學校于2018年11月加入全國“家校共育”數字化項目。在項目啟動會后,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家校共育領導小組,小組在校長的領導下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以保障項目的順利實施。
摸石頭過河,初步探索家校合作之路
項目開展初期,由于學校地理位置偏遠以及家長的綜合素質不高,很多家長教育觀念落后,對家庭教育的概念模糊,造成了家長對項目有抵觸心理,不愿意配合,在注冊期間積極性不高。
針對這一問題,領導小組通過印發致家長的一封信、家長會、家長委員會、班級微信群等渠道宣傳講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識。經過學校領導和班主任的共同努力,家長們逐漸了解了家庭教育的概念,愿意配合學校的工作。目前,學校“家校共育”數字化平臺家長注冊196人,注冊率達88%;教師注冊13人。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學校很多孩子的監護人都是老年人,這些老年人對智能機的操作不熟練,限制了各種活動的開展。另外,很多家長的文化水平不高,很多時候不能很好地解讀社會實踐活動,限制了社會實踐活動的完成率。
針對這一情況,學校要求班主任首先看懂社會實踐活動內容,然后在家長微信群對活動內容進行解讀,并在觀看專家直播后一起交流本節講座的心得,集體討論如何將所學應用到家庭教育中。另外,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校積極組織家長收看直播活動,每期直播前,班主任都利用微信群通知家長。
總結經驗,深入推進家校共育工作
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乾安縣第七小學在不斷實踐中深刻地理解了這句名言,認識到家校合作的意義與重要性。為使家校共育工作更有實效,學校領導共同探討,研究出了進一步的推進方式。
建立班主任考核機制,提升教師家庭教育專業水平。由于學校加入全國“家校共育”數字化項目時間不長,學校教師對家校共育工作的重視程度還有待加強,為提升教師家庭教育素養,更好地推進家校共育工作,學校設定考核機制,定期對班主任進行考核。
線上線下相結合,提高家長家庭教育配合度。通過學校前期對家長進行的宣傳講解,家長已經認識到培養優秀的孩子,不僅是學校的事情,更是家長的事情,父母不僅要當好一個家長,還要支持學校、教師的工作,配合學校、教師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線下,學校繼續采取家長會等形式對家長進行學習教育;線上,學校通過家長微信群、平臺互動等方式向家長普及家庭教育知識。
開展各種活動,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接下來乾安縣第七小學計劃開展多種社會實踐活動,以加深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些活動同時也可以拉近學生與家長的距離,增強家庭幸福感。
目前,學校的家校共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學校將積極行動,砥礪前行,繼續探索實現家校共育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