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君蓉 祁 琪 崔熠婷 承 諾 刁 力/宿遷學院
幼兒園環境是指幼兒園內幼兒身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一切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總和。環境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質量的環境是優質幼兒教育的重要保障和構成要素。[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3-6 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提到,要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因此幼教工作者必須努力為幼兒創設安全,健康、有價值的幼兒園環境,提供直觀,可操作的實踐材料。兒童發展與環境密不可分,生態學視域下的兒童發展:兒童發展與環境互動。我國學者認為目前比較適合的生態學定義是:生態學是研究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理的科學。[2]
環境是幼兒園課程的組成部分,幼兒園一直都很重視環境的創設,但由于對環境概念與功能的片面理解,實踐中幼兒園在創設環境時存在許多問題,如將環境創設僅限于物質環境的布置,只考慮教師教育教學的方便,忽視幼兒主體的需要與參與,為追求新異效果而過度頻繁地變換環境等。[3]近年來,隨著學前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普及,幼兒園環創工作也逐漸完善。但在環創工作完成后,許多材料沒有及時地利用和回收,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我們通過實地走訪,發放問卷的形式對幼兒園環創后的材料的去向進行調查研究,得出如下數據。
本次研究共發放100 份調查問卷,其中有效問卷98 份,調查對象以幼兒教師為主。其中中小班教師占36.73%,中班教師占39.8%,大班教師占23.47%。

表1 環創材料的使用
如表1,我們發現幼兒老師在環境創設中主要用到的材料為幼兒作品,廢舊材料,家長手工作品和瓜果蔬菜,其中幼兒作品和廢舊材料的使用頻率較高,說明在環境創設中,教師的選材豐富,來源廣闊。環創材料以自己動手做和幼兒作品為主,家長手工作品和一些應季的瓜果蔬菜為輔。

表2 環創材料的回收
如表2,我們發現,幼兒作品的回收率較高,其次是舊材料,瓜果蔬菜的回收率最低。由于環創時間較長,天氣變化不穩定等原因,造成瓜果蔬菜干癟,腐爛,變質,沒有得到很好地利用和回收,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表3 環創材料的去處
如表3,我們發現,大部分教師都對材料進行不同程度地回收,如還給幼兒,留置編成成長手冊,投放到區角等。但是仍有一部分老師會將材料直接丟進垃圾桶,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
幼兒園環創后的材料多樣,種類豐富,而幼兒的行為特點具有向師性,他們會在無形之中模仿教師的言行舉止。幼兒教師通過有效的管理幼兒園環境創設后的材料,能夠讓幼兒學會保護環境,珍惜資源,增強環保意識。這就要求幼教工作者能夠以兒童為中心,讓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不斷提升自我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水平。
《指南》中指出要充分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在材料的回收過程中,幼兒可以充分參與到材料的收集、選擇、分類中,有助于提高幼兒對材料的認識,在親身實踐中感受各種材料的性質和用途。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用環創后的材料制作簡易飛機和降落傘等,有助于幼兒自主自發的想象,創造,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激發幼兒對科學領域的興趣。幼兒園應根據不同年齡班幼兒的差異,對環境進行“賦值”與“賞值”,[4]以最大的限度地促進幼兒與環境的有效互動。[5]
幼兒園環境的創設離不開家庭,幼兒園,教師三者的相互配合,環境創設之后的材料回收也需要家園之間的緊密協作。通過材料回收,家長能夠欣賞和參與幼兒的成長作品和活動。通過與幼兒的互動,增進親子關系,逐步確立對幼兒園的歸屬感,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
結合調查研究結果,我們將環創材料進行分類,制定了一系列材料回收利用的方案,將其與幼兒園的實際相結合,觀察如下:
幼兒在園的很多美工作品,如泥塑,繪畫,剪紙,太空泥,粘貼畫等,主題環創活動結束之后,教師可根據幼兒對作品的喜好程度和完整程度交還給幼兒,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處理作品。
同時,教師也可以將幼兒的作品進行整理歸檔,以成長檔案袋的形式保存,既解決了幼兒作品的回收問題,又能幫助教師順利完成幼兒成長記錄的任務,緩解了教師的部分壓力。
針對食物類的環創作品,根據食物的儲存情況,在幼兒充分熟悉食物之后,以不同形式回收利用食物。如:蔬菜類可以送去廚房,給幼兒烹制食物、部分蔬果可以給幼兒榨汁,豐富幼兒的餐食。
《指南》中指出幼兒園的課程要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幼兒園可以通過回收的材料生成更多主題課程,讓幼兒了解食物的內部構造,用途,口味等;還可以開展親子互動,利用家園互動,增加親子交流的機會,豐富幼兒情感。
根據調查,區角材料諸如美工區,閱讀區,科學區等這些區角的材料更換和使用頻率較高,周期較長,應及時交換和更新。以圖書角為例,良好的閱讀環境對幼兒閱讀興趣與習慣的培養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6]幼兒園可以通過幼兒對圖書的興趣和熟悉程度與幼兒共同商議,是否需要更換新的書籍或是與其他班級的幼兒交換,讓幼兒自主自發地養成愛護圖書,閱讀圖書的習慣。
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需要用到很多裝飾材料,如藤狀綠葉,彩色卡紙,圖釘,Kt 板等,這些材料教師可以根據環境布置的需要,讓幼兒自行整理歸類。環境創設中要全方位地協調好各教育活動之間、各室之間的關系,在進行環境創設時,無論是為適應進行主題活動、區角活動或隨機教育等活動,無論是在活動室、盥洗室或臥室,也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都不能各自孤立安排布置,而應全面、整體地考慮。[7]教師要協調材料和區角的整體關系,幼兒可以和教師將這些物品按照幼兒的想法制作一些模型用具以及指示牌等,讓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參與班級的環境創設。
幼兒園環創材料是幼兒園環境創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處理材料的方式對幼兒的健康成長及教育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創設幼兒園班級環境,不僅要考慮與幼兒園教育目標的一致性,還應與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需要相適應。
幼兒園環創后的材料是一筆可貴的財富,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變“廢”為寶,最大程度地發揮材料在幼兒園中的價值。社會是不斷發展的,幼兒是不斷發展的,我們要隨時了解和分析這些動態的變化,要努力使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也成為一種動態的活動過程。希望通過這次對幼兒園環境創設后材料的回收與利用的研究,能夠對學前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幫助,更好地以幼兒為中心開展活動,幫助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