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星,胡 郁,王 潔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四醫院,廣西 桂林 541002)
編者按:新入職護士培訓是醫院護理培訓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新入職護士勝任力提升、提高臨床護理質量、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本期專題策劃就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甄選了2篇文章,分享了四川省新入職護士培訓及軍隊醫院新入職培訓的做法,以期為護理管理者落實各項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提供參考。
隨著軍隊改革的不斷深入, 社會聘用制護理人員已成為軍隊醫院護理服務的主力軍[1]。 調查結果顯示,軍隊醫院護士的流動率為9%~25%[2]。 為滿足臨床護理工作的需求, 醫院每年需招聘大量的新護士作為臨床實踐工作的主要承擔者, 而其核心勝任力會直接影響到護理服務的質量[3-4]。 新入職護士通過培訓后需迅速上崗, 如何在短時間內提升新入職護士的核心勝任力以盡快適應臨床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2005 年美國護理聯盟提出了勝任力本位教育[5],2016 年國家頒布了《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新入職護士培訓大綱(試行)》2 項重要文件, 兩者都闡明了新入職護士入職培訓的重要性[6-7]。 我院新招聘護士入職后,傳統的培訓方法是集中開展為期1 個月的崗前培訓, 常存在培訓內容不規范、培訓形式單一、考核標準不一致、培訓與臨床工作之間脫節等問題。針對現存問題,我院通過多年的經驗積累, 總結出了一套適合軍隊醫院新入職護士的標準化培訓方法, 其提高了軍隊醫院新入職護士的核心勝任力。 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法, 選擇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四醫院2012 年1 月—2013 年12 月間新入職的233 名護士作為對照組, 選擇2014 年1 月—2015 年12 月間新入職的219 名護士作為觀察組。納入標準:新招聘至我院的護理院校應屆畢業生;通過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未參與醫院新入職人員培訓;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 排除標準:離職后短期內再次返回醫院應聘人員; 已接受過其他醫院崗前培訓。 對照組中, 年齡18~23 歲, 平均(21.12 ± 2.26)歲;中專學歷36 名(15.4%),大專178 名(76.4%),本科19 名(8.2%)。 觀察組中,年齡19~24 歲,平均(22.03 ± 1.89)歲;中專學歷32 名(14.6%),大專156 名(71.2%),本科31 名(14.2%)。兩組護士在年齡分布、 學歷結構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新入職護士集中開展為期1 個月的崗前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醫院基本概況、醫院感染控制相關知識、13 項核心規章制度、 常用護理文件書寫等。 集中崗前培訓結束后由新入職護士所在科室對新入職護士開展為期3 個月的專科護理培訓,培訓內容主要為本專科常見疾病護理、科室規章制度和專科操作,培訓形式以理論授課為主,操作示范和個人練習為輔, 培訓結束后由科室對其進行專科理論和技能考核。
1.2.2 觀察組 觀察組由醫院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分3 年組織開展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
1.2.2.1 精選培訓內容 以國家相關政策和軍隊醫院工作特點為依據,制訂本院《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大綱》,大綱中明確新入職護士入職培訓的各階段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及評估標準,主要分為3 個期。①基本技能規范期,是指新護士入職培訓的第1 年。培訓目標:以“三基”培訓為基礎,主要使新入職護士適應角色轉變。 培訓內容:理論方面,加強各級法律法規、軍隊醫院護理特點、軍事素養、醫院規章制度、護理職責、工作流程、禮儀、安全管理、健康教育、護理文書、應急能力、醫院感染控制及職業防護、護理質量標準、溝通技巧、職業素養等培訓;技能方面,開展18 項基礎技能操作培訓以及戰創傷急救技能培訓,主要包括鼻導管給氧法、吸痰術、血糖儀的使用、留置胃管、留置導尿管、止血、包扎、搬運等。 考核標準:每季度進行1 次“三基”理論考核,培訓期間完成18 項基本技能操作、 戰創傷急救技能考核及科室業務考核。 ②急救技能培訓期,是指新護士入職培訓的第2 年。 培訓目標:鞏固專科理論知識,重點關注專科護理以及適合臨床崗位工作的初級危重癥急救技能。培訓內容:理論方面,加強專業成長、團隊協作、基礎護理質量控制與管理、專科基礎理論等;技能方面為10 項急救護理技術,包括呼吸機應用、微量泵、動脈血采集、中心靜脈壓監測等。 考核標準:每半年進行1 次“三基”理論考試,培訓期間完成10 項急救護理操作考核及科室業務考核。③專科技能提升期,是指新護士入職培訓的第3 年。培訓目標:深化“三基”理論為核心,掌握專科護理理論與技能, 獨立運用護理程序完成專科常見病以及急危重癥患者的救護。 培訓內容:理論方面,主要為評判性思維的構建、論文書寫、人文關懷、循證護理、專科常見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與護理; 技能方面主要為本專科常用護理技術,如腸內營養泵的使用、經口氣管插管口腔護理、雙人氣管內吸痰操作、骨牽引換藥操作、 更換腦室引流裝置操作、 髖關節置換術后翻身等。 考核標準:每半年進行理論考核(由題庫隨機抽取),完成各專科技能考核,院刊或其他期刊上公開發表論文1 篇。
1.2.2.2 優化培訓方式 ①建立組織領導和監督機制: 建立護理部—臨床技能培訓中心—科室護理教學組的三級教學管理體系,在護理部的指導下,由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專人負責新入職護士培訓考核工作。 ②編寫專用教材與教員分組備課: 參照原國家衛生部發布的《住院患者基本護理服務項目》[8]編寫《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手冊》,遴選中級職稱以上、工作3 年以上的護理人員擔任授課教員; 按照軍事護理、流程制度、護理安全、醫院文化、技能培訓等內容將教員進行分組, 分組后教員進行集中備課、試講、調整課件等,以確保授課效果同質化。 ③結合學分管理開展理論培訓: 在3 年規范化培訓期間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9],將理論培訓與學分管理相結合,通過PBL 教學法、雨課堂、多媒體授課、討論、多學科聯合教學查房等授課形式對必修的理論課程進行集中培訓;選修院內課程方面,每周開展1 次全院繼續教育授課, 每月組織1 次多學科聯合教學查房, 新入職護士可根據專業發展方向及學分管理相關要求,選擇參加院級理論授課;理論教學培訓中注重臨床實踐,如為提高新入職護士的職業素養,結合部隊醫院的特色,開設護患角色互換體驗課程,新入職護士深入到門診、住院病房體驗就診、住院環境、流程、服務質量等,體驗后開展“護士印象”“我心中的護士形象”等主題討論活動,通過討論明確患者在就醫過程中的需求以及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內涵。④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能培訓:參見《基本護理技術操作規程與圖解》[10]《臨床實用護理技術》[11]制訂適合軍隊醫院特點的 《臨床常用護理技術操作評分標準》,并拍攝61 項常用護理技術操作視頻;通過教員單項操作示教、技能教學工作坊授課、臨床教學情景模擬、團隊情景急救模擬案例教學等形式,組織各階段人員分批開展技能培訓和考核; 如為提高護士團隊合作能力,在進行急救技能培訓考核時,采取團隊情景急救模擬案例教學的方式進行, 臨床技能培訓中心甄選出各專科急危重癥病例(如急性肺水腫急救、急性左心衰竭的急救、過敏性休克的急救、產后大出血患者的急救等),提供患者的相關癥狀、體征、各項化驗檢查結果, 新入職護士根據案例對病情進行分析,確立護理問題,及時分配角色實施相關護理操作,以提高其團隊協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⑤院級臨床護理培訓基地輪轉:院級護理培訓基地主要負責新入職護士的輪轉工作,醫院根據《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大綱》中各階段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及評估標準制訂《院級臨床護理培訓基地管理辦法》, 該辦法中明確了院級護理培訓基地的職責、培訓對象及主要任務、 準入要求、 認定程序和相關管理,遴選出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消化內科、呼吸內科、內分泌血液科、腎臟內科、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神經外科、肝膽外科、婦科、產科、重癥監護室等科室作為院級臨床護理培訓基地, 以滿足新入職護士的輪轉需求。
1.2.3 效果評價
1.2.3.1 注冊護士核心能力 采用Liu 等[12]編制的注冊護士核心能力量表, 該量表包括評判性思維和科研、臨床護理、領導能力、人際關系、倫理和法律實踐、專業發展、教育咨詢7 個維度,共55 個條目。 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評級法,從“完全沒有能力”至“很有能力”分別計0~4 分,得分越高則說明其核心能力越強。 該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908[13]。
1.2.3.2 培訓滿意度 針對培訓計劃、 培訓內容、培訓方法、基地帶教、評估方式5 個方面自行設計培訓滿意度問卷調查表, 共37 個條目, 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從“不滿意”至“非常滿意”分別計1~5 分。觀察組護士在完成3 年標準化培訓結束后、對照組在完成科室專科護理培訓后, 由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專職人員利用“問卷星”進行上述2 項指標的在線調查,調查表由新入職護士單獨填寫完成。
1.2.3.3 護士3 年離職情況 針對新入職護士在新入職后3 年期間的人員離職情況進行統計,入職、離職時間均按照人力資源部工資發放時間為依據,此項統計由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專職人員完成。
1.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及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描述,計數資料以頻數、構成比描述,組間比較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的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培訓結束后兩組新入職護士核心能力得分的比較 見表1。
2.2 培訓結束后兩組新入職護士培訓滿意度的比較 見表2。
2.3 兩組新入職護士3 年離職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新入職護士3 年內離職12 名, 離職率為5.47%;對照組新入職護士3 年內離職37 名, 離職率為15.87%,兩組離職率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634,P<0.05)。
3.1 規范化培訓能提高軍隊醫院新入職護士的核心勝任力 聘用制護理人員是軍隊醫院的骨干力量,是具有軍人基本素養的護理人員, 其核心勝任力的高低是軍隊醫院“平時保健康,戰時保打贏”的重要保障[14]。 本研究所在單位將法律法規、規章制度、軍隊護理工作特點、軍事素養、崗位職責、工作流程、護士禮儀、安全管理、健康教育、護理文書、論文書寫、應急能力、 醫院感染控制及職業防護、 護理質量標準、溝通技巧、職業素養等內容均整合貫穿在3 年的規范化培訓中, 每一階段側重于不同的既定目標進行理論與技能培訓,提高了護士核心勝任力,更好地適應軍隊醫院復雜的臨床護理工作, 使軍隊護理服務水平不斷邁上更高的臺階。 調查結果顯示,通過3 年規范化培訓,新入職護士在評判性思維和科研、臨床護理、領導能力、倫理和法律實踐、專業發展、教育咨詢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但在人際關系方面的得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人際關系維度的調查發現,護士在協調與合作、 以建設性的態度表達不同意見這2 個條目的得分較低,這可能與護士自我效能低、團隊成員間的合作少[15-16]有關。 因此,在以后規范化培訓中,將納入政治學習[17]、情感沙龍、心理訪談、專題討論類的培訓內容,為其提供更多的主動表達意見及協調合作的機會,以更好地提升新入職護士的核心勝任力。

表1 培訓結束后兩組新入職護士核心能力得分的比較 (分,x±s)

表2 培訓結束后兩組新入職護士對培訓滿意度的比較 [n(%)]
3.2 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能穩定護理隊伍 新入職護士處于崗位的適應期, 也是專業發展的探索和適應階段,醫院為新入職護士“量身訂制”3 年規范化培訓,改變原有“填鴨式”教學方法,將傳統授課與多元化培訓相結合,使培訓來源臨床、緊貼臨床、服務臨床,培訓過程中采取PBL 教學法、雨課堂、多學科聯合教學查房、情景模擬教學、團隊案例教學、工作坊等教學手段,以考促學、以研帶學、以效驗學,引導護士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臨床工作實踐有效結合,充分調動護士學習、思考和鉆研樂趣,激發其對軍隊護理工作的熱情,從而為患者提供安全、準確、優質、高效的護理服務。 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滿意度由92.23%提高至97.12%,滿意度的提高使新入職護士在工作中獲得職業認同、 在培訓中獲得專業發展規劃,3 年離職率由原來的15.87%下降到5.47%(P<0.05),有效穩定了軍隊醫院護理隊伍。
軍隊醫院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能提高新入職護士的核心勝任力, 為優質護理服務的發展提供有效保障。本研究觀察組培訓周期為3 年、對照組培訓時間為4 個月,新入職護理人員中有中專、大專和本科學歷,學歷不同其教育接受能力也各有差異,下一步將針對不同學歷的新入職護士在培訓時間、 培訓內容方面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以更好地提高培訓質量,進一步提升新入職護士的核心勝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