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琳鳳,劉永兵,孫凱旋,史宏燦,薛 謹,薛慧萍,侯 蘋
(1. 無錫太湖學院護理學院,江蘇 無錫 224100;2. 揚州大學護理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1;3. 揚州大學醫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1)
2017 年9 月,中國醫學人文大會上提出了“加深醫學人文是醫學靈魂的認識, 是解決當前醫患關系緊張首選的一劑良藥,需以人為主,進一步加強人才培養中的醫學人文建設”的指導意見[1]。 被譽為現代醫學之父的威廉·奧斯勒認為,醫學教育過程時刻離不開人文教育,還提出了以患者為中心的三部曲,即“由患者開始、自患者引申、于患者完成”[2]。 由此可見,人文關懷對于護理專業學生職業精神培養具有重要的核心價值。 因此,高等護理院校需注重在人文關懷視域下,加強護理專業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 以逐步化解護患矛盾,提升醫務人員的職業榮譽感,營造全社會尊重醫衛的良好風氣。
1.1 護理人文關懷的內涵 護理人文關懷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是護理學與哲學的有機融合,是人文關懷本質在護理領域的延伸。 20 世紀70、80 年代,西方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展, 護理人文關懷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 受當時哲學存在主義、現象學思想及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影響,1979 年, 美國護理理論家Waston[3]在其著作《護理:關懷的哲學和科學》中首次提出護理人文關懷,指出“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是護理的本質。 她將以“關懷整體人的生命價值”為本的人文關懷理念, 引入到護理學“關懷弱勢人群的生命健康”的價值體系中。 2008 年,美國學者Finfgeld[4]通過Meta 分析將護理人文關懷的內涵進行整合、 提煉,最終提出護理人文關懷是一種有目的的治療護理過程,其不僅需要護理專業的技術, 更要求態度層次的共情關懷,在充滿關愛的氛圍中,實現患者整體健康。 由此引申,這個過程正是護理職業精神的具體體現,于護理專業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具有現實意義。
1.2 護理職業精神的內涵 目前國內外研究對于護理職業精神的定義不一, 不同學者對護理職業精神也有不同的解析[5-6]。 國外學者主要將其作為一個綜合性的概念進行研究。 1968 年,Hall[7]提出職業精神就是從業者對其職業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和行為,包括使命感、工作的自主性以及對職業或專業組織的承諾。 而護理職業精神正是護理人員在技能、行為和態度上的體現,是對護理專業團體乃至整個社會的承諾, 需要護理人員保有職業歸屬感,并付諸實踐。 1984 年,Miller[8]從行為的角度對護理職業精神作出定義, 并提出了護理職業精神的車輪模型。 該模型主要涵蓋了9 個方面的內容:護理科學教育背景;遵從護士職業道德;參與主要的專業團體;繼續教育和勝任力;發表學術觀點與溝通能力;自律與自主性;社區服務;知識理論的發展、運用和評價;科研方面的發展、運用與評價。近年來,國內學者對護理職業精神也展開了積極的研究。 張桂霞等[9]運用Delphi 法對護理職業精神框架進行研究,確定了關愛、努力提高護理核心能力、將患者健康利益放在首位并尊重其自主權、團結協作4 個維度。吳冰等[10]在生命關懷的視域下挖掘出護士職業精神的內涵是珍視、尊重、關愛、敬畏生命。 而周慶煥等[11]則著重強調了從“他者”意識中審視護理職業精神的內涵。總體來說,國外對護理職業精神的理解較為成熟, 更注重專業組織支持、自主權[12]對護理職業精神的影響,而不僅僅是評估個人的職業素養。
1.3 護理人文關懷與職業精神的辯證統一關系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疾病的治療更多地關注循證醫學、實證主義,慢慢地淡化了對于有生命的人的整體關懷。對于醫療技術的專注使得人們忽略了擁有豐富社會關系的人的重重屬性, 也因此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并未得到真正落實[13]。人文關懷是醫學的靈魂,離開了人文,醫學便不是真正的人的科學。 而醫療技術是醫學的科學性, 離開了科學,醫學便顯得軟弱無力。護理人員需以人文關懷為導向,促進人文與科學的完美融合,充分體現護理職業精神的內涵。陳化[14]也肯定了這一觀點,并指出這種融合體現在“知識、精神與技能”三個維度,臨床實踐是人文與技術相融的重要領域。值得贊許的是,這樣的整合是對人的生命價值在醫學領域的最高肯定。
1.3.1 護理人文關懷與職業精神的內化和外化關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提出了內化、外化的關系,兩者是相互影響、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而在人文關懷與職業精神的培養過程中, 所謂內化是通過人文關懷的被動教育將職業精神培養所需以患者為中心的思想理念貫徹到學生的內心, 自我和諧并形成新的內在價值觀,再外化為一切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自主行為,最終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不僅可以改善緊張的醫患關系,還能夠促進醫學的飛速發展。
1.3.2 護理人文關懷與職業精神的主體和客體關系 醫學作為主體,以人為客體的同時,又服務于人類主體。而人文關懷堅持以人為主體,這就展現出護理人文關懷和職業精神在某種程度上主體與客體關系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這就要求在護理實踐中,作為主體的護理人員,要以患者為中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維護人的尊嚴與健康, 同時要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人的整體性和社會性,去感同身受地體會患者疾苦。
2.1 護理學生對人文課程認知不正確 關于目前的醫學人文教育狀況, 有研究顯示,55.26%的學生選擇人文課程只是為了獲得學分。 與醫學人文相關的課程,包括哲學、護理心理學等常常被認為是輔助的,不如核心課程重要[15]。謝蔚等[16]就護理專業醫學人文課程設置情況展開調查,發現學生對學校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認知評價不一。 只有10.09%的學生認為有助于培養護士職業素養,15.12%的學生認為人文課程的知識對學習專業課有幫助。 就學生對人文課程的關注度而言,能認真聽講的學生占31.57%, 能課前預習的學生僅占6.18%,有71.28%的學生靠考前突擊過關。 學生課堂上的不作為,更不用說課后去圖書館借閱人文社科類圖書了。 《中國醫學本科教育標準》中也存在類似的要求,希望護生能夠注重人文閱讀。 因為人文素質的培養,并不能僅僅依靠人文課程的開設,日常積累閱讀往往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一個人。 但是護理專業學生普遍缺乏人文閱讀。總之,學生對人文課程的不重視,再加上生活中人文閱讀的缺乏,可見對于其職業精神的培養任重道遠。
2.2 護理人才培養模式中護理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落實不到位 在國際醫學教育標準化趨勢推動下[17-18],教育部于2009 年制定了《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護理學專業》的標準,該標準中對現代護理人才職業素養和核心能力素質做出要求,強調了關愛生命、以人為本的意識[19]。 當前的護理人文教育雖說按照標準作出了一系列有益變革,然而仍存在諸如培養模式單一、教學資源欠缺、人文課程整合不夠、院校與臨床培養機制脫軌、學生素養不高等問題。
2.2.1 教學培養路徑單一,優秀師資力量不足 目前,護理院校大多采用大班制理論教學, 講課內容晦澀難懂,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使教師缺乏成就感,更是影響了人文課程的教學效果。 盧維等[20]圍繞護理人文的課程設置、課堂講授等五個方面進行了滿意度調查,結果發現,除有84.5%的學生對課程設置較為滿意外,護生對課堂講授、教學方式、教學效果、教師水平滿意度均不高。 而在人文學科中,共情體驗常常比單純的理論教學影響更深遠。 這種以教師為主導的理論教學,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創新性、主動性,無法真正做到以情動人,學生缺乏情感上的同理心體驗。另一個主要問題是優秀教師隊伍不足,現在護理人文課程的教師主要分為人文社科教師和護理專職教師兩類,人文社科教師更傾向于專攻心理學或社會科學,但很少涉及護理領域。相比之下,護理專職教師也存在諸多不足。有些護理教師不僅欠缺臨床實踐經驗,其人文知識也存在不足。因此,護理教師無法將人文知識與專業實踐緊密聯系,可想而知,也就不能駕馭整個課堂。這樣往往造成學生對人文課程不感興趣,認為人文社會學科不太重要,關注度不夠,其整體教學效果可見一斑。
2.2.2 專業課程與人文課程整合不夠, 人文教育與臨床實踐脫軌 在中國, 近十年來醫學教育改革雖然強調了醫學人文學科的專業性, 提高了未來護理人員專業水平, 但護理院校醫學人文課程的整合卻落后于西方國家[21]。 我國的人文教育課程結構基本上按經典人文課程(如哲學、歷史等人文社會科學)、模糊人文課程(如教育學和心理學等)、交叉人文課程(人際溝通、護理禮儀、護理心理學等,即護理人文課程)分類。而國內的護理院校人文教育課程除公共政治理論和思想道德課程外,其他主要開設有護理心理學、衛生法學、護理禮儀、 護理管理學、人際溝通、護理美學等護理人文課程[22]。據研究報道,國外人文教育課程所占總課程比重達到三分之一以上,涉及領域較廣,而我國大陸地區不足20%,比例偏低,且內容相對局限[23]。此外,護理人文課程中經典人文課程課時數偏少,隨意性大,更多地傾向于單獨教學,融合不多,沒有全面考慮在課程中的地位。更現實的問題是現行課程強調理論而忽視實踐,護理院校沒有充分意識到醫學人文精神付諸實踐的重要性。國內的高等護理院校,人文課程講授主要安排在實習前,沒有貫穿整個護理教育階段。 De 等[24]指出,臨床實習期是積累經驗最重要的階段, 是對實習生進行職業精神培養和教育的最佳途徑。因此,實習階段人文理念的培養對護生形成穩定的職業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2.3 醫患矛盾頻發, 護患缺乏有效溝通 有統計顯示,2016 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全國醫療糾紛比2015 年下降6.7%[25]。雖說形勢有所緩和, 醫務人員執業環境、 醫院就診秩序得到改善,但其根源并未完全去除,醫患矛盾仍然存在。 而醫患矛盾的癥結在于醫患、護患溝通不到位,人文關懷理念不深入。正因如此,護理專業學生普遍感受到緊張的醫患關系對其人身安全的威脅,這種情形嚴重影響到其對護理職業的認識,從而影響到職業精神的培養。
3.1 加強護生對人文課程的重視度,鼓勵人文閱讀 在鼓勵學生養成人文閱讀習慣上, 除了為其營造良好的校園人文氛圍, 也應積極指導學生如何去更好地閱讀人文讀物。 這種情況下,敘事教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敘事護理教學是護理人文教育領域中一種新興的教學方法, 主要借助敘事素材的激發性和感召性來培養學生人文閱讀的能力[26]。 學生通過查閱文獻等方式去篩選合適的敘事護理素材,以此運用到課堂上,通過真實故事情境的自我感受,促使學生結合護理實踐反思,撰寫反思日志并分享感悟。 朱紅珍等[27]通過敘事醫學模式對湖北省14 家護理院校的實習護生展開研究,結果發現,多途徑、多形式、多框架的人文教育課程對臨床護生人文關懷能力與品質的提升有積極影響, 無疑為國內護理人文教育發展提供參考。
3.2 護理院校注重教師綜合能力培養,協調人文課程比例 針對護理人文課程的特點, 教師應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聶光輝等[28]基于學生評價探討醫學人文課程現狀的研究顯示,大多數學生傾向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PBL 教學、 臨床情景教學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頗受歡迎。故教師應著重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以全新的思維去踐行人文理念。 而學校在選拔教師的時候,最好選擇具備豐富臨床專業實踐經驗及人文知識的臨床教師來講授。因為最終學生的人文知識還是要在臨床實踐中才能得以體現,為的是能夠與今后的臨床實習一脈相承。 當然, 學校也應鼓勵護理專職教師不僅要到臨床上去鍛煉,而且還要從事人文社科類相關教學改革研究。 在課程設置上,陳睿等[29]建議壓縮政治理論課程等經典人文課程,將護理人文課程比例增加。 故要求護理學者從多學科的視角將人文與其他包括哲學、倫理學、人際溝通、社會學、法學等學科進行融合,促進護理人文課程的發展,從而形成指導人文護理實踐的理論根基。 但是關于如何將人文課程真正落地,是目前研究的熱點話題。王大軍等[30]在臨床實習教學中探討人文關懷教育效果,研究顯示其有助于提高護理專業學生的人文關懷能力。因此,護理院校還需與臨床醫院建立起一體化的人文體系,將人文理論實踐貫穿護生整個學習生涯。 更重要的是,學校和醫院兩種教育平臺有助于進一步強化護生職業素養,促進其快速適應護理工作崗位[31]。而現今人工智能、護理保險等蓬勃發展,無疑是給人文護理開辟了新的實踐方式。因為只有真正將醫學人文融入到實踐之中,才能喚起護理人員對人文精神的探討欲望,培養其職業精神。
3.3 改善護患關系,實現共同發展 現今,醫患矛盾已經成為大眾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如果要改善護患關系,需要社會各界的努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首先,國家已經從政策方針上給予支持。其次,護理人員需注重培養人文關懷理念。 著名理論家華生在她的人性照護理論中提到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要求,是需要雙方共情、有效溝通才能完成[3]。 在繁重浮躁的醫療環境下,患者的感受往往被忽視,醫務人員更多地對患者懷有同情心,并沒有以共情的角度對待每一位患者。 共情亦可作同理心、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種以平等、尊重的姿態,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32]。 護理學生是未來的實踐者,王云翠等[33]在護生同理心培養的過程中以健康賦權為理論框架, 將此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同理心通識化體驗階段、 同理心專業化培養階段、臨床實踐階段、經驗分享階段,由患者對日常生活和疾病管理作出重要決策,這種做法在提升患者應對疾病積極性的同時,也幫助護生獲得良好的心理體驗。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可通過適當地賦權給患者,通過患者視野提高護患雙方對人文關懷的感知力,有助于培養護理人員的共情、同理心,從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護患關系。
加強護理職業精神的培養有助于緩解緊張的醫患關系,影響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更會影響到“健康中國”戰略的實現。 鑒于醫學人文學科急需發展,可見護理職業精神這個領域在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始終相信經過社會各界的努力, 護理職業精神將會向著更深層次發展,實現人文與科學精神共同騰飛,服務人類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