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靈娜,周小玲,程 鈺,謝麗菊,管玉梅
(1. 遵義醫科大學珠海校區,廣東 珠海 519000;2. 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廣東 深圳 518000)
自2019 年12 月我國湖北省武漢市發現首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后,截至2020 年3 月19 日24 時,我國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累計報告確診病例80 967 例,港澳臺地區確診病例333 例[1]。 老年人是傳染病的易感人群,也是此次疫情的主要重癥患者。 因此,針對老年人的疫情防控工作尤為重要。 養老機構作為老年人集聚場所,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必須做好應急管理,嚴防養老機構成為群體性感染暴發點。 本文結合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發布的《老年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的權威指南薈萃》[2]及民政部公布的《養老機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南(第二版)》[3],從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三方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養老機構的應急管理提出建議。
1.1 設置隔離觀察室 養老機構內應設置隔離觀察室,供可疑癥狀老年人、密切接觸者隔離治療使用,室內配置防護服、醫用口罩、手套等相應的防護用品,配備必要的生活設施[2]。 隔離室應設置在相對獨立、通風良好、有獨立廁所的單人房間,并處于養老機構的下風向。 盡量使用獨立空調,如需使用中央空調,應按規定采取防控措施。 隔離室內的生活垃圾應統一處理[3]。
1.2 監測老年人及工作人員的健康狀況 早晚測量入住老年人和工作人員的體溫,并做好記錄。若老年人出現咳嗽、咳痰、咽痛、頭痛等癥狀,無加重趨勢且無流行病學史,可暫不外出就醫,按一般感冒治療;沒有流行病學史的老年人出現急性發熱癥狀, 可先在養老機構內隔離觀察,按一般感冒發熱治療;如老年人出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疑似癥狀,包括發熱、乏力、頭痛、干咳、咽痛、腹瀉、結膜炎、肌肉酸痛等,且不排除流行病學史,應立即安排其至養老機構內的隔離觀察室,并及時聯系相關醫療機構進行排查[4]。 工作人員如出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可疑癥狀,應立即停止工作,并到相關醫療機構就診排查。如老年人、工作人員確診為疑似或感染病例, 養老機構工作人員應立即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排查機構內的密切接觸者, 對密切接觸者實施14 d 的隔離觀察,其個人物品、居住寢室、逗留過的公共場所等按照規定進行嚴格徹底的消毒。
1.3 規范養老機構出入人員管理 按照“外防輸入,內防感染”的原則,疫情期間養老機構暫停接待外來人員探視和不必要人員的進入。 外來人員如有特殊原因需進入,應安排專人對其進行實名登記并測量體溫,詢問并記錄旅行史、健康狀況等。有以下任意一種情況者禁止入內: ①15 d 內有湖北疫區逗留經歷或接觸疫區人員;②與已確診或疑似病例密切接觸;③體表溫度≥37.0℃[3];④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癥狀;⑤有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癥狀;⑥有其他疑似癥狀。 允許進入的外來人員應做好戴口罩、手消毒等防護措施,遵守相關防控要求在指定區域和路線活動。此外,應盡量減少養老機構內人員外出,老年人原則上不予以外出,確因特殊情況外出的, 返回時需評估無上述6 種禁止進入情形,經隔離觀察14 d 無異常后方可繼續入住[3]。 工作人員盡量分散在養老機構內居住, 外出采購或辦事工作人員,在外出前必須做好個人防護,返回時須進行體溫測量、手消毒,并更換工作服、鞋帽、手套、口罩等。
2.1 加強院內感染管理 各級養老機構均應成立院內感染管理小組,由院長、部門管理者任小組組長。 在疫情期間須加強院內感染專業知識培訓, 確保養老護理員、后勤人員掌握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的基礎知識,特別注意考核其對呼吸道傳染病防控策略的掌握情況,并對工作人員的無菌操作、消毒隔離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處置室、食堂、洗衣房等重點部門安排專人進行環境監測。
2.2 改善機構環境衛生 老年人居室每日至少開窗通風2 次, 每次不宜少于30 min; 不宜開窗通風的房間,應配備機械換氣設備,必要時采用循環風空氣消毒機等進行空氣消毒[3]。 老年人的衣物、被褥等經常在烈日下暴曬,衣物、床單、被套應每周更換;使用過的餐具采用蒸、煮的方式進行消毒,時間不少于30 min。 辦公及公共活動區域的桌椅、 扶手等, 及老年人居室的地面、窗臺、床頭柜等每天清水擦拭1 次,每周用75%乙醇或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1~2 次;廚房、洗衣房、垃圾處理點,及后勤保障所用的設施、設備、物品等,須每天擦拭消毒不少于2 次[3]。 口罩、手套等一次性用品丟棄至醫療垃圾桶內,垃圾、污水、污物規范處理后排放。
2.3 做好個人防護措施 隨年齡增長,老年人記憶力減退、反應遲緩、遵醫行為較差,養老機構需根據老年人特點設計疫情防控手冊, 采取錄制視頻結合面對面講解的方式指導老年人正確洗手、佩戴口罩,做到不串門、不聚集、不共用個人物品。 養老機構內暫停集體用餐,安排老年人分時段到食堂就餐,或由工作人員將食物配送到老年人居室[3]。 工作人員在崗期間必須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在接觸每位老年人前、后用七步洗手法洗手或手消毒, 必要時使用醫用橡膠手套等防護物品,避免發生交叉傳染。
3.1 營養支持 營養狀況是決定免疫功能的重要因素,補充營養已被證明能增強老年人的免疫力[5]。 老年人每天的膳食應包含蔬菜、水果、畜、禽、魚、蛋、奶、堅果等,以谷物為主。 建議老年人少食多餐,進食容易咀嚼和消化的食物。食欲不佳或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可在營養師的指導下適量補充蛋白質及微量營養素[6]。工作人員保證每日攝入蛋、奶等優質蛋白質,飲食清淡忌油膩,多吃富含B 族維生素、維生素C 及纖維素的食物,盡量保證每日飲水量達到1 500~2 000 mL。
3.2 保證休息和睡眠 老年人在疫情期間應保持規律作息,保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盡量減少疫情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工作人員要為老年人打造安靜、適宜的睡眠環境,就寢前可協助老年人做好個人衛生,以增加舒適感;老年人就寢后其他人員出入居室做到開關門輕、走路輕,盡量避免打擾老年人的睡眠。養老機構管理者要合理排班,防止工作人員過度勞累;工作人員應摒棄吸煙、喝酒等不良習慣,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3 積極治療基礎疾病 養老機構內的老年人多伴有高齡、體弱、多病等特點,工作人員要提醒有慢性病需長期服藥的老年人規律服藥, 防止其自行換藥、停藥,勸阻擅自預防性服藥行為,指導老年人學會評估自己的病情,出現不適及時告知工作人員[4]。 有條件的養老機構可安排醫護人員到老年人居室為其提供健康監測,了解老年人的身體狀況。
3.4 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老年人缺乏親屬的陪伴會導致其安全感降低, 加上各養老機構不同程度的封閉管理,老年人可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 養老機構封閉管理期間, 工作人員一方面要充分運用社會支持系統,協助老年人利用電話、網絡等形式與家屬保持聯系,減輕因封閉管理給老年人帶來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可建立“老年人生活日記”,以圖片、文字、視頻的方式記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視情況發布在公眾號或家屬群中,既可緩解家屬的焦慮情緒,又可使老年人獲得被關注感。 此外,老年人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聽戲曲、看電視等方式放松心情。如老年人負性情緒持續時間較久,無法調適而影響日常生活,應及時聯系心理健康專業人員以獲取幫助。 工作人員要正確認識自己的負性情緒,通過深呼吸、分散注意力等方式緩解負性情緒,保持心態平和。
3.5 適當體育鍛煉 疫情期間養老機構暫停室內集體活動,可鼓勵老年人開展適宜的戶外活動。戶外活動時指導老年人注意保暖,適當增減衣物避免受涼,并與他人保持至少1 m 的距離。活動強度不宜過大,可選擇太極拳、慢走等方式,每天至少活動30 min,通過鍛煉促進胃腸蠕動,增強心肺功能,以進一步增強抵抗力。提醒老年人在活動過程中注意評估自己的生理狀況,如有心悸、呼吸困難、眩暈等不適應立即暫停活動。
4.1 早期發現、隔離新冠肺炎患者是養老機構控制傳染源的關鍵 不同于居家防控, 居民可通過減少不必要的外出和自我隔離來避免接觸傳染源, 養老機構內的老年人集聚且與工作人員接觸密切, 僅靠老年人自發避免外出無法控制傳染風險。因此,養老機構必須規范出入人員管理、做好防控篩檢工作,每日監測老年人及工作人員的健康狀況, 及早發現新冠肺炎患者。 此外,還應配備隔離觀察室,供可疑癥狀老年人隔離治療使用,以防止傳染給其他老年人。
4.2 加強消毒隔離和個人防護是養老機構切斷傳播途徑的重要手段 飛沫或接觸傳播是新型冠狀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 病毒對紫外線和熱敏感,75%乙醇、含氯消毒劑等可有效滅活病毒[7]。 疫情期間,養老機構在改善老年人居室、公共區域環境衛生的基礎上,還需強調院內感染管理的重要性, 同時做好老年人及工作人員的個人防護指導。 與醫療機構內專業的醫護人員相比, 養老機構的養老護理員及陪護人員消毒隔離意識薄弱,對工作人員展開院內感染防控知識、技能及傳染病防治知識的培訓是養老機構內切斷新冠肺炎傳播途徑的重要措施。機構內居住的老年群體在反應能力、遵醫行為等方面較中青年人群差, 工作人員對老年人個人防護知識的指導要考慮實際情況, 可到老年人居室進行面對面講解,保證老年人個人防護措施到位。
4.3 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是保護易感人群的重點 人群對新型冠狀病毒普遍易感,老年人感染后病情較重,死亡患者多為老年人及合并慢性基礎疾病者[8]。 我國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加, 且老年人整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有調查顯示,近1.8 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9]。養老機構內老年人以高齡、衰弱、失能居多,促進養老機構內老年人身心健康是養老機構保護易感人群的重點。養老機構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通過用藥指導、安排醫護人員為老年人體檢等措施幫助老年人管理自身基礎疾病。 此外,與居家老年人相比,養老機構內的老年人安全感較低, 疫情期間的封閉管理在降低感染風險的同時,可能會增加老年人焦慮、抑郁等情緒,工作人員需做好老年人心理健康評估,及時疏導負性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