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瑞芳,韓文軍,牛 婷,陸葉青
(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海 200433)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具有人群普遍易感性和很強的人際傳播性, 通過切斷傳播途徑的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病毒的傳播[1-2]。 醫院是患者就診、診斷和治療的重要場所,手術室承擔著醫院手術保障的重要任務,也因其封閉式環境的特殊性, 一旦發生感染極易造成群體性事件。因此,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做好手術室人員管控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現將醫院手術室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人員管控報道如下。
1.1 建立假期手術室人員管理機制 手術室工作安排在各類節假日期間有別于正常工作日, 尤其是在春節期間, 通常僅安排部分人員留守以保障急診手術的開展。 我院手術室建立了常態化的假期護理人力資源管理機制和請銷假制度。
1.2 合理安排值、備班人員 手術室護理管理者根據工作量和崗位設置安排值、備班人員,統籌考慮護士能級、各亞專科護理小組成員搭配;每日值、備班除有固定護士外,將假期無出行等安排的人員納入機動小組,以隨時應對突發緊急狀況下的人力調配。
1.3 收集離滬人員相關信息 根據歷年手術安排規律, 手術室護理管理者通常提前1 個月統計離滬人員的相關信息,包括離滬和返滬日期、目的地、出行方式、同行人員、常用聯系方式和緊急備用聯系方式等,護理人員自行填報相關內容并按請、 銷假流程審批后予以備案。護理管理者根據春節前1 周疫情的相關報道,建議1 名湖北省武漢籍護士取消返鄂計劃, 并建議其親屬留在武漢進行居家隔離, 在取得該護士及其家屬的理解后,其請假申請未予以批準。
2.1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手術室護士的管控
2.1.1 全員信息管理 手術室利用微信平臺的群管理功能[3],迅速在全科范圍內建立全員信息管控網絡,采取劃片、 分區、 小組包干的形式落實各項人員管理措施。由于我院手術室分布于不同醫療院區,根據屬地和組織關系劃分為3 片、5 區、12 個小組。 每個組包含10~15 名護士,設1 名組長,5 名區域負責人分管下設小組,3 名護士長各管1 個片(1~2 個區),總護士長直接對接3 名護士長,由此建立閉環反饋的組織體系。 所有手術室人員借助問卷星系統在線申報個人健康狀況及所處區域, 并發送手機微信定位; 組長匯總組員健康狀況、核實定位與IP 地址是否一致,并將匯總信息逐級上報, 以使各級管理者第一時間掌握科室人員的相關動向。
2.1.2 抽組護理儲備人員 醫院接到上級指示后,手術室在2 h 內從眾多報名者中遴選出政治素質過硬、專業技能嫻熟和身體素質良好的1 名護理人員隨援鄂醫療隊出征。 同時,組建三級人力資源梯隊,向科室全體人員宣布進入隨時待命狀態,并著手做好物資準備、防護技能培訓與考核[4-5]。
2.1.3 返滬護士的健康監管 根據醫院疫情防控管理要求,手術室建立每日健康監測傳報機制,設計體溫記錄等指標上傳程序,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監管,如發現異常及時反饋。 2020 年2 月1 日起,按照規定返滬人員一律采取定點或居家隔離觀察,科室立即指定專人對所有擬返滬人員進行對接,落實防護指導和健康跟蹤,同時做好隔離期間的飲食起居保障,了解掌握其心理狀況并給予針對性的疏導,協助滿足其相關需求。
2.1.4 疫情期間的業務培訓 為使與疫情有關的通知要求及工作安排等能第一時間傳達給全體成員, 手術室利用網絡多媒體手段(如騰訊會議、小魚易連、微信視頻等平臺)開展各類培訓,培訓內容主要包括新冠肺炎防控知識、穿脫防護裝備、疑似或確診新冠肺炎患者急診手術處置預案及護理科研等,實現了零距離、無接觸的培訓。 每次培訓結束后,需進行在線理論考核,不達標人員需進行再學習和復測;理論考核合格者,進行分批次(每批<10 人)操作考核。 組織值、備班人員進行疑似或確診新冠肺炎患者急診手術處置預案的演練,以提高其緊急情況下的應對能力。隨著疫情進展,復工復產是當前社會的重要任務, 醫院也在有序恢復各項醫療工作。為使手術室成員能盡快進入工作狀態,由各手術專科護理組牽頭制訂專科護理培訓計劃, 通過直播視頻、微課的形式開展線上培訓,使臨床專科護理操作技能的學習和實訓有效結合[6-7]。
2.2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手術室相關人員的管控
2.2.1 手術科室醫師 手術室作為平臺科室, 正常情況下每日進出人流量可達1 000~1 500 人次。 疫情期間,雖然手術量明顯下降,但不可避免地有非本科室人員進出。 對此,手術室加強了通道管理,在工作人員出入口設置了門禁系統和人工審查, 所有進入手術室的人員均需出示工作證件, 并進行體溫測試登記和手衛生后,方可領取更衣柜鑰匙和通行憑證。由手術組主診醫師負責審查參加手術成員的流行病史和接觸史,并簽署《疫情期間手術安排和手術組成員管理承諾書》進行備案,嚴控由工作人員引起的外部輸入。 同時,聯合產科和創傷外科值班醫師進行手術應急預案的演練,以提高手術團隊的集體應對能力。
2.2.2 手術患者 患者入手術室前, 由麻醉醫師和手術室護士共同復核患者在入院時簽署的《疫情期間住院患者及家屬告知書》,由麻醉醫師完成嚴格的流行病史和接觸史篩查,查看患者CT、血常規等術前檢查結果,護士對患者進行體溫復測。急診手術患者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全程佩戴口罩,護士做好溝通、解釋工作。如發現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應立即啟動緊急預案,提高防護等級。
2.2.3 外來人員 手術室儀器設備、外來器械眾多,通常需要外來人員做日常維護和配合。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 需嚴格掌握所有進入手術室人員的流動軌跡和疑似病例接觸情況, 而該類人員常流動于各省市醫療機構,故制訂了相關準入限制措施,主要包括:提高準入申請和審批等級,由需求科室提出申請,儀器科、手術室、醫務處三方核實后提交部門領導審批備案;限制非必要的準入申請; 提供擬入室人員的流動軌跡和健康碼,以及該人員所在單位的相關證明材料。
162 名手術室工作人員中,2020 年1 月23 日前離滬96 名,其中包括湖北籍1 名(于春節前1 周返回湖北省黃石市); 離滬人員的出行交通方式為乘坐飛機23 名、高鐵32 名、長途汽車14 名、自駕27 名;離滬人員在2020 年1 月30 日前返回上海85 名, 因交通受阻、身體原因未如期返回者11 名;未如期返回人員中,2020 年2 月1 日后乘高鐵返滬6 名、 自駕返滬4 名(此10 名人員抵滬后根據防控要求接受定點或居家隔離, 目前均已解除醫學觀察),1 名湖北籍人員至收稿日期仍未返滬。 科室所有成員均按相關規定嚴格落實人員管控要求,未出現人員去向不明、健康狀況不詳等情況。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手術室組織在線培訓、考核12 次,參與率為98%,成績達標率為100%。 手術患者的收治有序進行,未出現因疫情延誤急診手術的情況。
4.1 常態化的假期人員管理是應對疫情期間人員管控的基礎 由于手術室工作的特殊性, 常需應對各種突發事件,但科室人員眾多,籍貫分布較廣,假期人員流動性大。 因此,手術室在醫院政策支持下,嚴格落實常態化的假期人力資源管理和請銷假制度, 正是該制度的有效實施,在疫情發生后,科室能在短時間內進行人員信息收集與反饋,及時作出人力資源調整和部署。
4.2 網格化的組織體系是應對疫情期間人員管控的重點 在人員眾多的科室和部門, 網格化的組織管理體系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我科采取劃片、分區、小組包干的形式對最小單元進行管理, 組織體系層層壓實,使得在疫情期間人員無法全部聚集到崗的情況下,通過該體系傳達部署所有文件要求、工作指南、通知信息等,實現全員快速應答的閉環反饋。
4.3 信息化平臺為實施精準人員管控提供技術支撐 疫情正值春節假期前后,人員四處分散,傳統的召集人員集中開會傳達信息、 培訓學習的形式無法實現。 同時,為防止人員聚集增加防控風險,我科積極利用網絡信息工具實現高效而精準的人員管理及業務培訓。利用微信群管理將人員進行劃片、分區、分組,確保信息的快速傳遞和反饋。在匯總人員信息時,借助問卷星、微信定位等功能來快速核準人員所處地區,及時根據疫情防控通知要求落實人員出行管理, 督促隔離人員和湖北籍人員嚴格遵守各項要求。 通過視頻直播平臺使培訓學習零距離開展,先后進行了醫院感染控制、專科手術護理、護理質量管理及護理科研等培訓,為后續恢復手術室正常運行做好人員和業務準備。
4.4 各部門協作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力保障 手術室的管理涉及多個部門、多類人員,疫情之初,由于各類流程、要求的密集出臺,各個環節需要溝通協調,如從手術醫師提交手術申請開始, 增加了患者的流行病學調查和CT 檢查結果等信息復核, 手術組人員的健康篩查信息審查,入手術室的相關規定等,這些都需要整個手術團隊成員和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 以保障疫情防控和日常工作的有序運行。
本研究基于常態化的手術室假期人員管理, 加之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好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手術室及相關科室人員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已將相關經驗做法推廣至醫院其他科室。 文章報道的人員管控措施主要是疫情初期和進展期的緊急應對措施, 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推進及全球疫情發展, 醫療機構相關管理部門應進一步結合疫情發展做相應的人員管控調整,以確保醫療秩序的有效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