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希平
摘 要:中小學校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契機,完善德育課堂教學、夯實校園文化建設、加強社會實踐活動和探索網絡思想教育,引領中學生健全人格培育,為實現偉大中國夢,提供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學生;人格優化
當前,培育新時代中學生健康人格已成為德育教育工作的新立足點。學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中學生良好人格塑造工作,有利于培養他們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健康人格觀,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接班人。
一、中小學生人格優化培育內涵
人格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人以特色的心身組織。人格優化培育內涵是指積極引導中學生樹立“勤奮好學、自尊自強、誠實守信、明禮寬容、團結互助、敢于創新、報效國家”的行為取向,培養他們形成“明是非、辨美丑、樂進取、勇擔當”的良好人格,提升中學生綜合素質,學生全面發展。高爾基曾說過,偉大的目標才能成就偉大的事業。中小學生首先要樹立崇高信仰,堅定理想目標,把建設祖國繁榮富強的目標作為激勵自己奮斗的目標。中學生人格優化培育重要內容是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和敬業教育,培養大學生形成自強、自尊、自信、自律的品質,促進中學生不斷追求自我完善,不斷追求奮發向上,在奉獻中體驗快樂,在奉獻中創造價值。
二、中學生人格認知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文化因素
社會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塑造了社會成員的人格特征,一方面可以影響著社會成員朝著相似性的人格結構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可以維系社會穩定的功能。社會文化對中小學生人格形成的影響無處不在。如職場腐敗現象,貧富差距現象,道德倫理滑坡現象等都會給他們造成強大的心理壓力,影響著他們對人格認知的判斷。
(二)學校教育因素
好的教育環境會讓大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人格特征,反之,則會產生消極抵觸的人格特征。有些學校只追求眼前利益,重智育,輕德育,重升學率,輕良好人格教育,認為德育音體美等對中學生人格塑造都只是點綴作用。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對良好人格認知會產生消極負面情緒,心理問題越發嚴重,出現為逃避現實離家出走等事件。因此,不良的學校教育模式會成為學生良好人格認知的絆腳石。
(三)家庭環境因素
家庭是大學生一生中密不可分的生活環境。在家庭中,學生學會社會生活知識、社會技能方式、道德倫理規范和生活行為習慣。家庭環境差異對學生人格形成和發展會產生重要影響。溫馨祥和家庭環境會培養學生積極向上人格特征,而壓抑暴躁家庭環境會影響學生人格正面發展。如父母對孩子過于寵愛,對孩子放任不管,易導致孩子形成依賴、嬌蠻的人格特征,而父母如果能做到教養有度,給孩子正面積極的引導,易導致孩子形成活潑、謙虛的人格特征。
(四)學生本身因素
生理遺傳因素對中小學生人格形成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異,一般來說,與生物因素相關的特征影響作用較大,如智力、氣質等。早期親子關系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人格的形成。幸福的親子關系有利于學生健康人格塑造,不合的親子關系不利于學生良好人格形成。學生的心理素質較差,再加上心理壓力過大,消極情緒加劇等各種學生本身因素,對他們人格認知也會存在一定的偏差。
三、新時代高校中學生人格優化培育路徑
面對新時代中學生人格認知方面的各種問題,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切入點,加強學生人格優化培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育更優秀的綜合人才。
(一)完善“第一課堂”,提供人格優化培育的精神動力源泉
一是規范德育課堂教學,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神內涵真正融入到教學中,促進學生人格全方位發展,為他們的人格優化培育提供思想保障。二是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內在結構關系,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本質,培養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價值取向,為學生人格優化培育提供理想藍圖。
(二)夯實“第二課堂”, 營造人格優化培育的良好校園氛圍
校園文化建設是中學生健康成長的“第二課堂”,是對“第一課堂”教學活動重要補充。抓好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發展,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一是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占領校園輿論主陣地,引領校園文化主旋律,全方位、全覆蓋、全過程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為學生人格優化培育提供理論引領。二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內容真正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活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培養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為學生人格優化培育提供良好氛圍。三是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下增強以生為本的價值追求,培養學生主體能動性,使校園制度文化建設從“制度管人”向“制度育人”轉化,為學生人格優化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三)加強“第三課堂”, 構建人格優化培育的實踐鍛煉平臺
社會實踐活動是學生成長成才的“第三課堂”, 對培育學生人格優化具有重要作用。社會實踐活動是新時代中學生實現從理想到現實,從理論到實踐的重要平臺。一是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增強中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為他們人格優化培育提供豐富實踐途徑。二是學校要根據學生人格特點,創新社會實踐活動內容,注重培育學生情感體驗,實現在社會實踐中人格社會化,為他們人格優化培育提供豐富實踐經驗。
(四)探索“第四課堂”, 突破人格優化培育的空間引領界限
網絡思想教育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新型教育模式,對培育學生人格優化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著主導作用。隨著互聯網教育的飛速發展,網絡思想教育已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第四課堂”,對學生健康人格塑造發揮著積極作用。一是構建創立互聯網網絡教育新體系,形成校內、校外和線上、線下教育的新格局,為當代中學生人格優化培育提供全方位引導。二是規范建立“紅色革命文化”宣傳新陣地,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網絡思想教育平臺,為學生人格優化培育提供紅色基因。三是暢通透明網絡媒體傳播新渠道,及時了解網絡新輿論,糾正網絡不正當言論,為中小學生人格優化培育提供正面力量。四是督促加強網絡信息管控新手段,加強法律法規手段和網絡技術掌控,督查抵制網絡不良言論,規范約束網絡不良行為,為中學生人格優化培育提供優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