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武軍
摘 要 通過對XX省360家公立醫院2014—2019年部分經濟指標進行分析,表明醫改后公立醫院虧損現象日趨嚴重。本文通過挖掘醫改對公立醫院經濟運行產生的影響,分析醫院虧損的原因,提出調整收入結構、推進醫院精細化管理、加大財政補償力度、走個性化發展道路等建議。
關鍵詞 醫改 公立醫院 虧損
一、醫院虧損情況分析
通過分析省內360家公立醫院盈利情況顯示,隨著醫改政策的逐步推進,醫院的經濟運行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
實行醫改前,2014年87家公立醫院出現虧損,占總數的24.17%,虧損總金額僅為2.94億元。2015年縣級公立醫院實行醫改后,虧損數增至123家,占總數的34.17%,虧損金額增至5.79億元,增長96.94%。2017年公立醫院全面完成醫改后,虧損數量增加至135家,占總數的37.5%,虧損金額增至12.07億元,比2014年增加3倍,超過80%的公立醫院醫療結余為負數,只能依靠財政投入來彌補虧損。2018年,各醫院轉變思維,調整結構,采取一系列措施順應形勢,情況稍有改觀,虧損數量減少至116家,虧損金額縮減至11.47億元,但距離醫改前水平仍有較大差距,2019年保持平穩態勢發展。醫改對醫院的財務收支和經濟運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醫院的內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醫院因無法適應醫改的新要求,導致運轉出現危機,發展受到限制。
二、虧損原因分析
第一,藥品加成的取消及大型設備檢查價格的降低造成的虧損。取消藥品加成后,公立醫院主動尋求變化,調整收入結構,藥品收入占醫療收入的比例已從2014年39.73%降至30.63%,但是公立醫院仍需承擔藥品倉儲運輸、資金占用成本及藥劑人員經費等方面的開支,提高了醫院的成本。同時,公立醫院大型設備檢查價格統一下調10%,進一步減少了醫院的利潤來源,加劇了虧損。
第二,人員經費的迅速增長造成的虧損。醫護人員是高強度、高風險、高學歷、高職稱的群體,保持人員經費的合理增長是公立醫院留住優秀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人員經費占醫療費用的比例近年來一直呈逐步上漲趨勢。
第三,財政補償不到位造成的虧損。XX所在的中部地區一直是衛生健康財政投入的洼地,衛生健康項目財政資金的投入遠低于東、西部地區。2019年財政補助收入占醫院總收入的比例從2014年的4.15%增長至4.59%,5年時間,財政補助收入僅增長0.44%,遠低于醫院因醫改因素減少的收入。
第四,醫院盲目發展、費用控制不嚴造成的虧損。近年來,醫療行業保持著較快增長的態勢,醫院秉持“做大做強”的發展理念,一直通過舉借債務等方式加大投入。一方面,2019年醫院總資產相比2014年增長78.63%,資產的增長主要通過融資手段獲得。部分醫院盲目投資,對項目缺乏規劃和論證,對設備投入使用缺乏跟蹤管理和效益分析,造成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公立醫院2019年收入總額相比2014年增長72.85%,費用總額增長77.75%,部分公立醫院缺乏精細化管理理念,對成本管控缺乏長遠規劃,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無法適應醫改的新要求。
三、發展建議
第一,積極調整收入結構,主動適應醫改新要求。公立醫院作為醫改政策落地的第一棒,應主動承擔醫改的社會責任,提高醫務人員參與醫改的積極性。醫改政策落地后,公立醫院轉變思維,調整思路,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2019年醫療服務收入(不含藥品、耗材、檢查、檢驗收入)占醫療收入的比例從2014年的27.39%增長至30.5%,醫改政策對公立醫院的收入結構的影響已初步顯現,下一步,公立醫院應繼續推進績效考核,提高醫療效率,加大能夠體現醫護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收入占比,降低藥品和耗材占比,逐步向提升醫療水平,提高醫療質量方面轉變,實現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本質。
第二,建立全面預算管理制度,持續推進醫院精細化管理新理念。實行全面的預算管理和成本管控體系是公立醫院實現收支平衡的重要保障,建立提質增效和精細化管理新理念,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口徑、全成本、全過程”的預算管理制度來規范公立醫院的經濟運行,做到“無預算、不開支”。加強成本分析,降低運行成本,嚴格控制管理費用的開支,杜絕鋪張浪費,提高設備等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率,尋求投入產出最大化。
第三,進一步落實政府投入責任,加大財政補償力度。醫改推行以來,財政補助收入占公立醫院收入比例一直處于較低水平,財政撥款收入增長比例遠低于人員經費及總資產增長率。公立醫院的建設、運行和發展需要有強大的財力作保障,財政部門應在加大財政基本支出補助的同時,還需加大財政項目補助的力度,全方位提高醫院的科研、診療水平,改善醫院基礎設施和設備裝備水平,推進醫院的規范化、信息化建設,提升醫院的服務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有條件的地區應出臺化解公立醫院債務的舉措,具體包括將公立醫院債務納入政府債務管理,對存量債務由財政全額貼息等,減輕公立醫院運行負擔,使之輕裝上陣良性發展。
第四,打破常規、突出優勢,走個性化發展道路。公立醫院在經歷近20年的飛速發展后,目前已進入一個瓶頸期,民營醫院發展迅速,使一些沒有專科優勢、錯過黃金發展期的公立醫院受到較大威脅。走出困境,尋求良性發展的道路顯得尤為重要。2019年數據分析顯示,本省三級公立醫院中虧損的比例僅為18.57%,而二級及以下公立醫院虧損比例為36.55%。因此,對于中小規模的公立醫院來說,應堅持“小綜合、大專科、創特色”,集中力量建設符合醫院特點的專科,堅持大膽創新,拓寬服務范圍,形成強大的生命力,加大宣傳力度,努力提升在當地的影響力,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作者單位為湖南醫藥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參考文獻
[1] 李杰,梅文華.我國公立醫院政策性虧損現況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2,16(10):88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