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貞
摘 要:本文從園情和教師需求兩點出發,以數學核心經驗學習為實踐專題,通過調研需求量身定制園本培訓項目、階段式專家約談、菜單式的培訓模式,來分層滿足教師學習的需求,最后將以點帶面融入到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實施中。
關鍵詞:園本培訓;數學核心經驗;教師需求
我園三年規劃中制定了“研訓合力,聚焦數學核心經驗,完善數學課程內容”的目標,根據園情依據:教師在游戲和教學活動之間的活動設計能力把握有了一定的偏差:偏關注于游戲及幼兒自主性的發展,而在教學活動設計與執教能力急需提升,這必然會直接影響到園內保教質量的長遠性發展。針對這一現象,上學期我園教師成立了數學社團,對各年齡段數學關鍵經驗做了一個初步的探索和解讀。經過一個學期后多數教師對其有了粗淺的經驗分析,在“一日活動皆課程”的課程理念指導下,老師們對于數學活動內容能夠滲透在一日生活中有了新的解讀,但是由于關鍵經驗涵蓋面比較廣教師選材也比較泛,就缺乏了針對性的探究與提升。因此,我們發現教師對各個年齡階段的幼兒需要掌握的數學關鍵經驗了解程度不夠深。
基于以上兩點分析,我們本學期將關鍵經驗的內容聚焦于“模式和幾何圖形”兩點,那么如何基于幼兒的學習路徑(學習和理解這些關鍵經驗的進程),有效指導幼兒在數學活動中有層次遞進的掌握學習方法等等困惑,旨在通過一點帶面的方式:以專題的理論引領與實踐思考解除教師在數學領域中教學設計的困惑。現將實施的過程與思考做以下梳理:
一、調研教師需求為先,“私人定制”項目內容。
我們在活動開展前在各個年級組進行了訪談式的調研,與教師面對面交流她們目前的困惑。
分析與思考:
(一)緣起:教師需求
(1)老師們普遍反映如果在教學活動設計之前能夠有專家的理論引領,對于理清活動設計思路會有很好的幫助。
(2)對于數學活動設計的原創價值、課堂回應互動提升、課后評課三方面能力,教師思維模式的改變迫在眉睫,新教師迫切需要骨干教師的一對一師徒引領和指導。
(二)支持:園本項目跟進
(1)內容是有關于教學活動設計
(2)要邀請專家來園知道,面對面學習;
(3)新教師自身成長需求度極高;
(4)對于教師原創課堂的鼓勵和支持;
(5)師徒結對活動的持續性開展。
根據老師們以上需求,我們在學期初制定了基于數學關鍵經驗的有效教學設計的園本培訓內容。
二、“階段式”專家約談,促進專業理論提升
按照園本項目需求我們邀請了寧波市內的幾位專家進行了階段式的“專家約談”。
(一)第一階段:請進來
首先,邀請了寧波大學專攻學前數學領域的汪潔萍教授為教師量身定制了關于模式和圖形的專題講座,幫助教師理解這兩個數學內容的概念和幼兒學習發展的軌跡。老師們的主動學習積極性非常高。講座前后和汪老師交流自己在活動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并得到相應的支持策略解決。
其次,對于數學活動在之前一學期老師們常是拿來主義,沒有對活動有更深入的自我思考,這一現象顯示了園內教師的固定思維模式:對自我專業能力評價比較低、不夠有專業上的自信和自我成長的需求。于是,邀請了寧波大學的周晶博士通過思維模式切入點入手,傳遞數學集合與分類,知道匹配和分類最基本的概念區分,并以案例和課例的互動形式,加深了教師對支持性策略和活動指導方法的理解。鼓勵教師將自己的思維模式定位到成長型而非固定型,要肯定每一次專業發展上的自我努力,同時也把這種狀態傳達給兒童。
最后,新教師往往怕評課、骨干教師則怕評不準不能給予執教老師更多可行性的建議,都導致了教師評課水平的參差不齊。海曙區教研員金虹青老師帶來非常接地氣的聽課評課講座,鼓勵教師在評課時注意6個原則、其中遵循優點夸足,缺點夸準的評課原則讓大家茅塞頓開,特別是對評課四維度中的“課堂文化”金老師用了幾個案例來詮釋,并且結合評課的技巧讓教師能夠理解評課既是一項技能,更是一項藝術。
三、“菜單式”培訓模式,分層滿足專業需求
“菜單式”指將培訓模式根據類型劃分為不同的“菜品”,在“大鍋飯”集中學習的基礎上,增加了幾道可供教師自選的培訓“菜品”,提升教師研討學習的品質。
幼兒園的日常工作計劃常常是繁瑣的,與課程相同之處培訓對于老師其實也是課程。那么利用嚴謹且靈活“菜單式”培訓模式,滿足不同層次教師的學習需求。讓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培訓模式則可以這么分類,專題講座=集體教學、數學社團=個別化學習、分組研討=區域活動、網絡直播=資源共享。那么我們對本學期的培訓模式在集中、小組、自學方面做一次新的嘗試:
(一)數學社團模式:
集合各年級組對數學活動感興趣的骨干教師研討,根據省編教材內容集合數學領域關鍵經驗的書籍,編制小中大年齡段不同的教學計劃和相應的區域材料投放。并實施中及時對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整,保證日常數學教學活動能夠有一定的邏輯性、層次性。
(二)智囊團助力模式:
教師根據選擇的執教內容,分為兩組(師傅一組為智囊團,徒弟一組為學習團)進行學什么?怎么學?支持性的策略怎么給予?三個點,橫向梳理小、中、大班幼兒對于數學活動學習的核心要點,進行分組研討。青年教師帶領新教師做活動設計的梳理。
(三)網絡直播模式
專家請進來的方式有許多種,那么當專家很忙的時候,我們該怎么辦?現在信息技術自媒體的發展迅速,網絡直播不再是網紅專屬。教育也可借助這個直播平臺,讓教師獲取其需要的。
(四)師傅約談模式
年輕教師渴望在工作中獲得成長,他們對于活動設計的目標、環節制定有很多不確定的時候,常常不知道該找誰?我們充分挖掘園內的一級教師資源,讓新教師可以定期找師傅約談模式,給教師一個獨立思考但有著“強有力后盾”的學習空間,更有助于教師自我專業能力的提升速度。
四、“原生態”團隊展示,尊重原創教育價值
“原生態”顧名思義是事物原有的樣子,即班級兩位老師組成一個小團隊。為什么這樣選擇我們也是有原因的。幾年來我們的研討團隊也一直在進行變化:由開始的6人團隊小組過渡到如今的2人團隊小組,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個變化。只因為6人團隊小組的分工合作,雖然最終目的是出精品課,但因日常工作的繁瑣過于形式化。6人做事性格上還要進行一定的磨合,最終重任總是挑在執教老師的身上,導致發展不均衡的。
每學期我們都會對上一個學期的團隊展示活動進行一次調研反饋,調研表的結果來看,教師更加傾向于班級原有兩人一組的團隊展示,所以我們尊重教師的看法,但也對其有要求:活動設計必須要有自我的思考,同年級組之間有對比、有提升。
我們在5月-6月分別開展了班級團隊展示活動,從本學期的活動展示內容來看有了很大的根本性改變:首先每個教案都是原創,老師們開始注重了自我思考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其次,多媒體課件制作的非常精美巧妙,教師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PPT在教育教學的應用,實實在在進行了班內的教育資源共享;最后,呈現了許多極富有原創價值的數學教學活動。如小班組陳穎倩《小小粉刷匠》、中班組胡夢肖《小熊過生日》、大班組胡婷婷《亂七八糟的魔女之城》等等。
五、課程理念研“數學”,專業發展成效初顯。
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要求老師們必須要有足夠的課程意識,所以教與學是相通的。
(一)環境處處顯“數學”
各班的區域墻上能發現許多與數學相關的支持板塊。如科探區創設可操作的紙牌類整合游戲、來園記錄中也運用記錄來園時間、考察隊中去超市考察食品的價格。
(二)生活環節玩“數學”
過渡環節是玩數學游戲最佳的時機。快樂點名通過個性化的數數,讓兒童發現少了誰、是幾號等問題;通過兩個兩個、五個五個發現數數可以很便捷;餐后過渡我做主,讓兒童發現一周上學有五天等。
(三)教學技能展“數學”
6月,薛未薈老師代表幼兒園參加區域聯動執教大班數學活動《智闖AB館》充分調動幼兒多種感官,環節注重直接體驗,教學過程中清晰可見模式的識別、復制、填充、擴展、描述、轉換的基本規律,獲得現場老師的一致好評!
3.科研能力論“數學”:近幾年教師的論文撰寫方向涵蓋數學內容的逐步增多。如長三角征文中薛未薈老師的《解讀數學核心經驗下的兒童課程——談談我的教育觀》、繼續教育論文胡婷婷老師的《園本培訓中關于數學關鍵經驗解讀》等。
六、思考與展望
對于數學關鍵經驗的學習,我們一直秉承著科學嚴謹的態度,由點到面理論支撐、層層剖析,有助于教師團隊中教學設計能力的逐步增強,實現教師業務能力扎實地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