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九
摘 要: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是激發幼兒主動的參與各種科學探索的活動,豐富幼兒的科學知識和經驗,發展智力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科學探索為精神為主要目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幼兒園科學教育是幼兒主動參與科學活動并且親歷操作與探索的過程,他們通過自己的活動,運用自身的感覺器官,感知、操作、探索、發現和理解人類自己和周圍的世界的科學探索環境中,幼兒是科學探索的主人,在主動操作和探索中,幼兒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經驗,不斷獲得成功的經驗,從而發展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對科學探索具有濃厚的興趣。
關鍵詞:幼兒教育;科學教育;科學探索
曾經有人調查世界上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回答“你認為是哪所大學、那個實驗室學到了你一生中最重要的本領?”回答幾乎都是一樣:“在幼兒園”。在幼兒園他們學習觀察大自然,熱愛大自然,學習自己動手去操作、去實驗,培養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嚴謹認真的態度,可見,幼兒時期的科學啟蒙教育對人的一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當前,世界范圍內的綜合國力競爭,實際上是科學技術和民族素質的競爭,從新培養幼兒基本的科學探索精神,提高科學素質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達國家教育的中心目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是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需要,我愿將自己的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一些實踐以及體會,就教于各位同行。
一、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為先導,提高幼兒的學習科學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
孩子具有天生探索科學奧秘的好奇心,它表現為對周圍世界的觀察、跟蹤、探索、操作、提問等。例如,當幼發現幾只小螞蟻在搬運一小片面包時,就會引起他們的注視、觀察,并且追蹤到他們不能看見為止,然后他們提出問題,螞蟻把面包搬去哪里了?為什么那么小的螞蟻能夠搬動它呢?這些問題顯示了幼兒的本性——好奇心問題,無疑是他們科學探索的發端,好奇心驅使幼兒去擺弄、探索、發現、了解周圍事物,它是幼兒學習的內驅力,和學習獲得的先決條件,在幼兒形成對周圍世界的積極態度中,起到重要作用。
幼兒的好奇心的科學激勵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致使幼兒能夠以更多的參與意識與運用多種感官去發現,去探索并以多種形式作用于物體,觀察其變化,在自己的水平上學習科學,例如,學習認識沙和水的活動中,只要給幼兒充分的玩沙玩水的時間和空間,并且提供管子,漏斗、小盆等材料,幼兒就會邊玩邊想,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通過自己的操作,玩過以后,對于沙和水的不同特點在每個幼兒心中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水能出泡泡,沙子不能;水在上邊,沙子在下邊,沙子可堆成小山,挖成山洞,水不能,沙子可以堵住管子,而水不能等等,這樣與教師自己告訴幼兒沙子和水的特征教育相比,幼兒通過自己積極的主動的探索和思考能獲得更多的經驗,同時,幼兒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促進幼兒自信心及成就感
幼兒科學活動,是培養幼兒自信心的有效手段,積極的自我意識和充分的信息,來自于對自己能力的認識,它是任何都需要的心理素質,它能使人勇于步入世界,并且懷著樂觀的期望去迎接生活,懷特曾說過:“無人能授予兒童有能力的體驗,誰也不能給予別人有能力的感受。”幼兒的科學教育正是給予了幼兒這樣的機會,一方面讓幼兒認識到了自己的科學探索活動的主體,是某一具體活動的主角,另外一方面它有幫助幼兒自己決定使用什么方法,獨立的與世界客觀的相互作用,去感知、操作。探索,一旦幼兒有所發現或者成功的解決某個問題,不僅為他帶來滿足愉快,而且還能使其感受到是由自己的行為有所發現,所獲得的成功,從而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例如:我班有一個幼兒,看來是缺乏信心比較自卑的,即使是父母,也認為他是“無能”。然而他賺一次“怎樣使物體移動”的科學活動中,意外的發現了某一個物體的移動能夠帶動其他物體移動的物理現象,并且骨氣勇氣進行了表述,我馬上給他進行了肯定和鼓勵,使他感覺到自己和同伴一樣是有能力的,由此添加了自信,從而推動了他在活動中能夠大膽的嘗試,敢于表達。在經常舉辦的科學教育活動當中,他的自信心日益增強,并且遷移到其他科學教育活動中,隨著時間的遷移,這個幼兒的自信心得到了發展,父母也由衷的感覺到:“他變了”
在幼兒主動參與的科學教育活動當中,幼兒不僅獲得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經驗,并且在操作和探索中不斷的經歷成功,這種成就感可成為幼兒進一步探索和學習的重要動機,在科學教育的活動中,幼兒不斷嘗試以新的方式作用于物體,不斷有新的發現。如:在認識了放大鏡之后的探索活動中,我引導幼兒嘗試把幾個放大鏡疊起來看物體,幼兒會發現吧放大鏡放在較近出和較遠處看物體有不同的效果,幼兒還會發現在陽光下放大鏡會有一個亮點,時間長了,亮點會把紙烤焦,點燃,又如,我在教幼兒制作萬花筒的時候,引導幼兒把幾個萬花筒接起來看,會看到更美麗更復雜的圖案,使幼兒陶醉在自己的水晶宮中,在科學的探索中,每個發現都會使幼兒獲得成功和喜悅,會使幼兒逐漸對科學探索活動本身產生興趣,從而迷上科學。
三、把正規性、非正規性和偶發性科學活動有機會集合于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是幼兒科學教育的良好途徑。
本文所指的正規性科學活動是教師根據幼兒科學教育的任務,有目的有計劃的選擇和設計科學教育的課題的內容,提供探索材料,并指導全體幼兒參與的一種科學探索活動,這種活動是在教師的定向指導下為達到一定目的而開展,幼兒有一定自主性和選擇性,每個幼兒可以從自己的發展水平出發,自由選擇和決定方法,與材料相互作用,獨立的感知、觀察和操作事物,這種活動有利于科學的探索,學習周圍事物,活動中,教師給予幼兒多次感知,操作物體的機會,幫助幼兒學習觀察、分類、測量、表達和交流信息等科學方法,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取經驗,構筑概念,培養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例如:在讓幼兒認識“有趣的葉子”時,我讓幼兒廣泛接觸周圍的世界,進行觀察、尋找、操作,充分和葉子相互作用,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去感知、操作、理解并獲取經驗,幼兒以不同的情趣來觀賞葉子,以不同的方式對葉子進行分類,用自己的語言大膽的表達、交流、他們知道葉子有許多動聽的葉子,葉子不僅有大、小、長、短等不同,還有顏色的不同;葉子有的光滑,有的有毛,就是連葉子的氣味也不一樣,在活動中幼兒學習了觀察、分類、表達等方法,得到了樂趣,活躍了思維,促進了幼兒能力的發展,正規性的科學教育回到使幼兒獨立性、自由性、自信心、創造性發展的可能轉化成現實,教師不灌輸也不強求幼兒掌握抽象的科學概念,記憶大量知識,而更強調讓幼兒通過操作活動獲取科學經驗,學習科學方法,重視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情感、能力的培養。
本文所指的非正規性科學活動,是指幼兒在科學發現室、科學桌、自然角等設施內,讓幼兒按照興趣、愿望去選擇所需材料,進行科學探索的一種活動,這種活動對每個幼兒都沒有特定的學習內容和方法,教師注意是創設寬松、和諧的環境,提供豐富的設備材料等,施加間接影響,而讓幼兒則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愿望,自由的選擇活動的材料,自己確定活動內容,自己決定是否參加活動自己掌握活動時間的長短;自己選用方式,方法進行操作活動,當幼兒在自身操作和探索過中出現問題或者困難時,教師可作少量指導,啟發幼兒繼續探索,例如:我在科學實驗區準備一些電池、電珠、電線、塑料線、棉線、磁鐵,以及發聲材料、光學材料等,讓幼兒如何讓電珠發亮,他們就可以自己選擇材料進行操作,教師不要干預,當幼兒探索中出現問題搞不清楚電池與電珠直接的導線應該使用什么線的時候,我就給予他們一定的提示,引導他們進行多次的反復實驗,啟發他們只有金屬類的導線才能使電珠發亮。這種活動是選擇了幼兒自己喜好的事物,自愿參與的操作和探索活動,更能激發學科學的興趣和積極性,一旦發現了自己從來沒有注意的科學相處或問題得到圓滿答案是,能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的喜悅,引起再探索的愿望,并能增強幼兒的自信心,發展幼兒的好奇心和創造力。
本文所指的偶發性科學活動,是由周圍環境中突然發現的一些科學現象,事物或有趣的情景引起了幼兒的好奇心和關注,促使幼兒主動參與探索的一種活動。偶發性科學活動是幼兒的日常生活、周圍世界緊密聯系的,在不同的時間、地點都可能發生,教師沒有預先的目的和計劃,也不為活動準備專門的設備和材料。這種活動中,幼兒學習的興趣來源于好奇心,它有助于教師了解幼兒的個性、興趣、情感,并引導幼兒得到更好的發展,由于這類活動往往有強烈的自我動機,因此,幼兒對活動的興趣主動性、積極性、探索的迫切性都要有強于有計劃的科學活動,其內容的廣泛性、豐富性也是有計劃的科學活動不能比擬的,但由于受到幼兒知識的局限性,興趣的短暫性、注意的不穩定性的制約,這種類型的科學活動出現后,跟需要教師的重視、鼓勵和指導,幼兒往往有感而發,因一而起,我們無論多忙也不能打消幼兒的積極性,要耐心、細致的給予鼓勵、啟發和指導。
例如,在戶外活動中,有個幼兒發現地面上有許多輪胎花紋,就問另外一個幼兒:“看,車印都是花的,多漂亮,輪胎上刻有那么多花干什么?”“好看唄。”另外一個幼兒說,我聽了幼兒們的對話,臨時把下面的活動改成了科學探索活動,帶幼兒們做了一個小實驗,兩把尺子斜放在桌子上,一把尺子刻有很多花紋,另外一把尺子很光滑,把兩塊積木分別放在兩把尺子上,看看它們誰先滑下來,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實驗獲初步有關摩擦力的知識,我又問幼兒:“車輪上的花紋有什么作用?”幼兒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有的說“輪胎上的花紋可以防滑。”有的說“輪胎上有了花紋才能剎住車。”等等,有的幼兒還聯想到了自行車的輪胎,鞋底上的花紋都是為了防滑。
又如,有一次我帶幼兒在室外玩踩影子的游戲,休息時,有個小朋友就問旁邊的同伴說:“你知不知道完善太陽到哪里去了?”旁邊的幼兒就說:“媽媽告訴我完善太陽掉到山后面去啦!”我馬上召集幼兒做了一個實驗:我站在場地中間,讓剛才提問的小朋友在我面前慢慢的轉動身體,不許扭頭看,一邊轉一邊說不能看到我,幼兒邊轉邊說,從能看見老師、只能看見一點點,到看不到老師,這時,我就讓他站在別動,問他為什么看不見我了,幼兒說:“因為身體轉過了背對著老師,所以就看不見了。”這時我又因勢利導的說:“老師沒有動是你在轉動,轉到后背對著老師的時候,眼睛只能看到前面,當然就看不到老師了,我們看太陽也是這樣的,地球就像小朋友剛才一樣,每天轉動,轉到我們生活的地方背對著太陽的時候,就是晚上了,也就看不到太陽了。”這樣,既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又激發了幼兒探索宇宙的興趣。
還有一次,幼兒在看電影《閃閃的紅星》時,看到潘冬子把給紅軍帶的鹽用水溶解浸濕在衣服上,等過了敵人的檢查崗,找到紅軍后,把衣服上擰下來的水倒在鍋里,放在火上蒸干,他們就問為什么?我就帶幼兒在科學區里用電爐做糖和鹽溶解與蒸發實驗,通過實驗,對幼兒溶解蒸發有了初步認識。
作為一名教師,我要強調的是,幼兒對科學探索活動非常感興趣,求知欲很強,教師的隨機教育,及時發現、鼓勵、指導是很重要的。幼兒一旦有了問題,教師要及時給予耐心細致的啟發和正確的知識解答,及時抓住幼兒拋來的每個求知所,并給他不斷進步,在科學的海洋中健康成長。而我們作為承擔幼兒任務的教師,出來具有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以外,還應具備更加全面的專業素質,必須首先自己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而后才能做好科學世界觀的啟蒙,此外,還應當對幼兒的愛心和教育耐心,有廣泛的興趣和知識修養,有良好的情緒體驗,有較強的教育機智,這樣才能給幼兒一把開啟科學大門的鑰匙。
參考文獻:
[1].淺談在幼兒園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有效途徑[J].劉加云.中國校外教育2019(10).
[2].學前兒童對季節現象的認知特點及教育啟示[J].謝坤,王樂.? 幼兒教育研究.2018(04).
[3].建構主義理論視野下的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設計研究[D]. 凌曉俊.東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