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佳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教育成為舉世關注的焦點之一。教育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所以發展好教育至關重要。而教育的諸多關系中,最重要的關系之一就是家校關系,蘇霍姆林斯基把學校和家庭比作兩個“教育者”,認為這兩者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孩子提出同樣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行動。可見,學生的成功培養,離不開家校之間的有效溝通和密切協作。
2015年9月13日,山西省忻州師院附中安鳳偉老師開始組織家長開展讀書活動,隨后武永宏老師也加盟其中,積極宣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起初四五人起步,截至目前已經有上千人次參加。他們利用每周日上午9—12點,義務給家長講授傳統文化和教子之道,與家長交流分享育人理念和心得。大家對這一活動非常認可,給它起了一個特殊的名字,叫作“家長讀書匯”。
忻州師院附中的辦學理念就是“為學生健康發展導航奠基”。當下,在家庭教育這一塊,由于成人的溺愛,孩子容易形成依賴性強、意志薄弱的性格,缺乏競爭意識和責任意識。學生普遍存在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思想,享樂主義思想嚴重,缺乏愛心,責任意識淡薄。因此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共處,才是當務之急。多少年來,學校重智育輕德育,德育工作重心降低,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較差。所以,學校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遵循教育規律,發揮自身優勢,以“科研興校”為突破口,以“學生責任意識培養”為抓手,以點帶面,實行整體優化,不斷探索有效的德育新途徑、新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我校所在地區的家長素質普遍較低,科學教育指導少,家庭教育出現短板。有個別單親家庭、留守兒童,他們缺少家庭溫暖和父母陪伴,在學習上自由散漫,不遵守紀律,學習成績很差。因此,通過創辦“家長讀書匯”,通過課題研究,發揮學校教育功能,以家校聯動為載體,探究學校、家庭合力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的具體內容及表現形式,創設和諧平等的家庭教育環境,引導家長履行家庭責任,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成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道德規范,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中學教育的首要任務。
我們認為,在中學教育中,通過家校合作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的研究,既有現實性,也有研究開拓的前瞻性。這里以忻州師院附中的“家長讀書匯”為例,談談家校合作的溝通藝術。
一、善于傾聽
人與人交流的過程是一個互相溝通的過程,而溝通是雙向的,我們在向他人傳遞自己的想法時,同樣也要傾聽他人的表述。當然,傾聽也不是簡單地聽,積極地傾聽就是積極地抓住、理解說話者的內容以及暗含的意思。
教育工作者要通過傾聽這種方式去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成長過程,對于“對癥下藥”的教育起到關鍵作用。忻州師院“家長讀書匯”至今已經開設了百余期,每次周日上午的活動都會坐滿整個小禮堂,安鳳偉和武永宏兩位老師是主要開創者和建設者,每周都有一個不同的話題,家長們主動分享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心得,老師們會發現其中的共性和個性。在家長們的分享過程中,眼神態度的交流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在傾聽過程中以聽為主,也可以適當加以交流互動,同時也可以通過錄音、筆記等手段進行記錄,方便課后進行深入研究,出謀劃策。
曾經有這樣一位家長,她對兒子很上心,每天檢點兒子的作業,做好兒子的三餐,上下學接送兒子,但經常因為兒子的作業問題產生矛盾,而她的丈夫又經常在外,好幾個月才回家一次,對兒子就特別寵愛,兒子漸漸就產生喜歡爸爸、討厭媽媽的心理,她也為此和丈夫經常吵架,現在不僅夫妻關系不和諧,感覺兒子也越來越不喜歡自己了,更談不上感恩。聽了這位家長的講述,我們建議她首先從夫妻關系入手,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丈夫直接溝通,現在的問題是什么,有什么危害,怎么樣解決,夫妻盡量站在一致的立場教育子女。其次,借助老師的力量與她的兒子溝通,老師畢竟不是家庭成員,教育更加客觀有力,另外家長和老師也應該站在一致的立場上,家長、老師一致的合力定會助推學生健康成長。后來,她的丈夫改變了,兒子也改變了,越來越感恩父母和老師了。
二、善于表達
哈佛大學首位女校長吉爾平·福斯特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說:很多時候,給我們生活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往往是那些將語言視為行動的領袖們。這些領袖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有超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談話是一把“開心”的鑰匙,通過談話可以讓家長、學生和老師之間更加了解,采取措施更加得當有力!
同樣的意思可以使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表達,當然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從古至今,因為優秀的表達能力而成就一個人的例子很多,例如,諸葛亮舌戰群儒促成孫劉聯合大敗曹操、毛遂自薦、蘇秦游說君王“合縱”身掛六國相印、張儀連“橫”破“縱”的故事等,都是因為其出色的表達能力獲得成功。附中的“家長讀書匯”每周都有一個主題,在家長們分享之后,老師們進行分享,這樣的分享就是一種表達,在大眾面前的表達和私人之間的表達因場合不同而不同,在表達過程中可以引導家長或學生進行輸入理解的同時,適當地進行輸出,因為雙方的談話是一個推進的過程,一個人的侃侃而談往往效果不盡如人意。
曾經有這樣一位學生,她的父母從小離異,母親又成立了新的家庭,而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一開始是陌生的、拘謹的、小心翼翼的,但她的母親比較善于表達,她從沒談過爸爸的不好,即使離婚了,在孩子心目中爸爸也是一位負責任、有擔當的好父親,她同時也在談新爸爸的優點,對家庭和孩子的付出,她也親身感受著,所以孩子慢慢覺得自己并沒有缺失了父愛,而是現在得到了比別人多一倍的父愛,她感覺自己很幸福!
教師抓住人“心”往往是高效談話的關鍵,無論與學生還是家長之間的談話,適當的表達方式很重要,這樣才能起到引導的效果,才能避免“雜枝叢生”,才能把孩子培養成“參天大樹”。
三、換位思考,認同感受
中國有這樣的一個成語——“感同身受”,原意是心里很感激,現在多指就像自己親身感受到一樣。談話過程中的表達人,首先是基于信任才會與你交談,其次他很想獲得你的認同,如果我們真的能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地思考、感受和理解對方,會更有助于彼此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在附中“家長讀書匯”中,產生共鳴的不僅有老師和家長之間,更有家長和家長之間。從婆媳關系、夫妻關系再到子女關系都會存在共鳴,換位思考和認同感受說明對方已經開始走入另一方的內心,這是高效溝通的橋梁。
曾有一位媽媽特別煩惱于兒子的青春期悸動,媽媽一直認為戀愛是耽誤學習的,還沒有成年的孩子怎么能有這樣的想法呢,她又不知道如何去與孩子溝通,而讀書匯的另一位媽媽和她有同樣的經歷,她進行了適當的教育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這位媽媽向老師了解了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看看有沒有異常,另外特別觀察孩子的穿著打扮和手機的使用情況,也把她在家的表現與老師進行了溝通,發現孩子確實有這方面的傾向,這位媽媽沒有直接戳穿孩子,而是用一個電影、一個故事和一個身邊的實例,與孩子溝通和交流,也沒有批評孩子,孩子聽了之后,明白了媽媽的用意,在學習上更加用功了,學習成績比之前更好了,也如愿考取了理想的大學,考上大學的她特別感謝媽媽的細心,不僅維護了她小小的自尊心,而且也引導她走上了理想道路。
特別煩惱的這位媽媽聽了這一位媽媽的分享,決心也試一試,這個孩子現在還在讀高中,但精神狀態已經明顯不同,相信他也會考上理想的大學!
溝通是一門藝術,尤其是家校之間的溝通聯系至關重要!善于傾聽,善于表達,換位思考,認同感受,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將會是一場高效的溝通,也特別歡迎大家走進“家長讀書匯”,分享經歷、分享經驗,共同進步!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