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衿(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發展建立在裝潢設計、印刷美術設計、平面/藝術設計等學科基礎之上,近幾年才在教育部公布新版專業目錄中的正式出現。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發展起步晚,但基礎夯實,生命力強,涉及到的領域頗多,比如電視、電影、建筑物、造型藝術、各類設計產品,以及各種圖標、舞臺、文字設計等。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發展要與國際主流教育理念接軌,與市場發展和主流審美同步,要時做時新,人才培養強調應用型和實踐型,但綜合考察國內多家院校的視覺培養專業,出現實踐性弱、教學內容與用人單位需求不匹配等問題。
“新常態”是對當下我國經濟發展現狀的客觀認識,高等教育作為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治理基礎,勢必要“適應發展新常態,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①。呼應國內經濟環境的“新常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作為本科、碩士培養方案銜接性較強的學科,要做好本科教育階段的專業建設統籌和規劃,并且加強各區域院校專業點的學術交流。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伴隨市場的發展,領域外圍不端延展,內涵持續豐富,呈現多元化、虛擬化、人性化的發展特點。首先,視覺傳達設計領域朝著多元化發展。視覺傳達由裝潢設計、平面設計、印刷美術等專業基礎上發展而來,從二維空間起步,往三維空間發展。視覺傳達的維度更為多元、豐富,從平面設計向立體設計轉變。其次,在新的媒介環境下,視覺傳達設計的專業學習與職業導向向動畫、游戲、影視后期等具有“虛擬性”的創作領域傾斜,學生就業傾向于后期制作,具有虛擬性。最后,視覺傳達設計更加注重人性化,重視人在接受視覺傳達時的個人感官,講究體驗至上,這種心理學、消費主義的內容也成為值得重視的教學內容。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定位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專業學科,在人才方案的制定上也肯定了這一點,這是當前全國范圍內培養單位已經達成的統一認識。而具體到課程體系上來卻各有千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實踐課程所占比重較小,學生實踐學習時長所占比重較小,實踐課程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難以實現小班授課的技能學習,普遍是計算機房大班上課。其二,課程安排的專業融合度較差。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不僅要有繪圖、設計能力,還要對編程、材料工藝等方面有所了解,但課程設置面窄,一方面囿于授課單位專業群建設薄弱,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專業建設與用人單位需求的不匹配,與市場需求的不匹配。
在實踐教學和培養出口方面,培養單位通過校企合作、學科競賽、畢業設計創作等環節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但在實際的畢業生回訪中發現,學生在校期間參與創作的作品、甚至學科競賽的獲獎作品展示出一定的創作水平,但難以運用到實際商業當中。企業項目由于商業限制多,學生創作時自由發揮束縛,教師配合積極性弱。所以在人才培養方面,還要與行業、企業、市場進一步協調,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1)以實踐為手段的課程設置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大同小異,包括《繪畫基礎》《包裝設計》《書籍裝幀設計》《品牌設計》《電腦設計應用》等,但實際教學中卻千差萬別,專業實踐教學設置缺乏統一的設定,應用型的實踐課程可以上成理論課,而時長不足的實踐課又難以施展項目教學。所以課程設置要明確以實踐為主要手段,進一步提升實踐課程在總課程中的所占比重,放活課程體系,采用模塊化的單元教學,活學活用,現學現賣。各個課程要定期進行評估,根據學生接受能力、行業發展狀況等,突出核心課程的比重,縮減相似、或與市場脫節的課程。引入社會教學資源,大膽聘用行業尖兵作為兼職教師,解決師生比例失調的現實問題,減少大班上課的情況。
(2)以應用為目的的課程融合
行業內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向綜合、多元發展,這就導致了人才培養目標的不明確性。視覺傳達專業的同學畢業了到公司任職,不僅要處理平面圖片,還要懂得影視剪輯、產品包裝設計甚至游戲制作等,涉及到多個學科。因而在課程設置上,要逃出傳統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藩籬,在公選課乃至專選課方面加入其他學科、專業的課程,供學生選擇。當前的培養單位多以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數字媒體等專業作為專業群建設,可以促進各學科的課程融合,把學生向一專多能培養。
(3)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規劃
課程設置、教材內容與當前企業人才需求不匹配、與行業脫節,是學校作為培養單位與用人單位關系疏遠的直接原因。培養單位的課程規劃要以就業為導向,與企業尤其是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建立牢靠的用人關系,協同育人,大膽嘗試“訂單班”式職業教育方式,落實課程設置與就業能力培養掛鉤。在做畢業生回訪時發現,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畢業生在參加工作后要經歷半年至一年的實習期,才能獨當一面勝任專業工作。在學校內所學內容與行業發展不接軌,到公司后適應能力弱,在校期間參加的學科競賽成果不被認可,這是畢業生面臨的普遍問題。以高校、協會主導的學科競賽可以邀請企業參與制定比賽方案、擔任評審,或通過大賽建立人才引入機制,也可以邀請企業參與學科競賽,讓教師、學生和企業組成混合團隊發揮各自的作用,在碰撞中摸索協同育人的方法。
(1)校企合作構建實踐平臺
立足地域優勢,以高校品牌文化輻射行業、企業,加大與本土企業的聯合培養,開展校企合作構建實踐平臺。一方面,培養單位立足于本地市場、本土消費群體、區域行業,與就地企業達成合作關系,建立互通人才“培養——需求”方案,在企業內構建可供學生實踐實習的平臺。另一方面,以高校的眾創空間、創新創業產業園區為資源,吸引企業入駐,校企共建實踐平臺,要求企業吸納一定的學生,承擔一定的人才培養的人物。這種方式可以開拓培養單位的思路,也讓用人單位嘗到了吸納人才、縮減傭金成本、降低公司租金、減稅降費等甜頭。校企合作的實踐平臺搭起學生和行業對接的橋梁,讓學生帶著目標去學習,在課程中有針對性地去訓練實踐,切實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際應用能力。學生在大三、大四階段的在校(平臺)實習,也避免了學生畢業后去公司實習的過程性浪費,提升了畢業生的就業水平。
(2)“工作坊”突出創新創業特色
“工作坊”是汕頭大學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塊的形式②,雙師型老師指導一定數量的學生,在每個學期都會完成一定數量的作品,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雙雙得到提升,“工作坊”的教學成果多次榮獲嘉獎。類似汕頭大學這樣的“工作坊”方式的實踐模塊教學很多,比如湖北工業大學、湖北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以及華中師范大學等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都建設了實驗室,其中湖北工業大學的實驗室是與本地企業共建,條件優越可以直接為企業提供產品設計;廣州美術學院和華中師范學院的實驗室建設采用導師工作制,由導師負責,帶領學生進行項目教學。這幾所培養單位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實驗室主要面向大三、大四和研究生階段的學生,在每個學期都會穿插實踐教學。
(3)吸收地域文化、非遺文化資源
培養單位要立足區域,突出差異化培養,課程建設扎根本土,吸收本土地域民間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珍貴的教學資源,避免全國范圍內千篇一律的課程建設。比如剪紙藝術的群眾基礎堅固,藝術形態個性化,將之融合到視覺傳達課程之中,可以通過直觀的圖案了解特定的傳統文化內涵,對民間藝術進行再認識,也能從剪紙的手法、技巧中汲取靈感。也可以從地方工藝美術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吸收優質的教學資源,比如黑龍江作為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的省份,非遺文化資源頗豐,其中國家級傳統美術麥稈剪貼、滿族刺繡(圖1)等都可以作為生動的教學案例,也可以將非遺的傳承人請到課堂上來,傳授傳統民間美術工藝品的創作,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
圖1 滿族刺繡
大膽嘗試靈活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實踐創作能力。傳統的填鴨式、一堂言教學方法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于以實踐能力提升為主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要在教學方法上靈活多變,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可以嘗試項目教學、模塊化教學、翻轉課堂等模式。項目教學和模塊化教學是“工作坊”、導師工作室等實踐平臺常用的教學方法,以任務為引領,將理論學習融合在手把手教學的實踐中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收獲感、成就感。在翻轉課堂中,教師可以將枯燥的教授性的內容制作成網課,讓學生課下完成,而在課程展開測試和實踐學習。比如Photoshop的學習圖層、蒙版、通道、路徑、濾鏡等基礎理論較多,難以在32學時講授完并熟練掌握技巧,可以制作網絡課程讓學生在課下學習,在課上老師帶領學生熟練技法,使用技法。這種方式更適用于個性鮮明、思維活躍、自我意識強烈的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
此外,專業建設要重視入口和出口。在入口,建立靈活的人才選拔機制,在出口,通過畢業設計、過程性考核等方式,多維角度考核學生能力。還要加強教師團隊的“雙師雙能”型教師轉型,更好地反哺教學,建立多元復合型的綜合評價體系,進一步推進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滿足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
注釋:
① 黃寶印. 適應發展新常態 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 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5(12):1-6.
② 吳冠聰. 基于OBE理念的應用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以惠州學院為例[J].惠州學院學報, 2020(01):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