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社會協商 協商民主 路徑探索 網絡空間
作者簡介:馬文杉,貴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D6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115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文件中明確提出:將社會協商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協商相較于其他形態的協商民主,存在發展不夠成熟、各方面機制體制不夠完善等問題。因此,在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進程中,要對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發展路徑進行積極探索,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發展提供新思路。在網絡空間建設社會協商機制是人民參政的一種全新形式,旨在為廣大人民開創一條交流思想、表達政治意愿的新途徑,是黨的群眾路線以及民主集中制的創新實踐。
協商對話是社會交往過程長久存在的基本元素。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報告中正式提出并明確界定了“社會協商對話制度”的概念。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指出,“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體系,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的發展”,自此,社會協商成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明確提出“社會協商”這一概念以來,眾多學者開始對社會協商展開商討和研究。目前,學界對社會協商的內涵、程序等方面已經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對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定義的展開存在多種角度。筆者認為,廣義的社會協商,是指各個政治主體之間就涉及自身利益的問題進行廣泛的協商、對話、討論,來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達成共識。狹義的社會協商,由政府和相關公眾進行平等的協商、對話,針對人民間重要問題及國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務進行平等對話協商,并就最終的問題解決達成共識,以此來消除政府與公眾團體之間對立局面的制度。本文從社會協商狹義的層面出發,分析社會協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探析其發展路徑。
(一)社會協商制度化、程序化存在不足
開展社會協商、建立健全社會協商制度,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但是目前社會協商在制度建設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社會協商的參與、過程與結果反饋三個主要方面。
第一,社會協商的總體程序和協商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缺少具體的法律、制度安排。人民參與協商無制可依,無章可循,極易導致協商流于形式,不利于社會協商效能的發揮。第二,社會協商過程中的議事規則缺失。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完備的社會協商規則,社會協商過程中存在程序不規范、秩序混亂等問題,協商主體不能有效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利益訴求,這就大大削減了社會協商應有的作用。第三,社會協商信息反饋機制的缺失。社會協商在實際運行中往往存在偏重于協商過程的現象,而對于協商結果的處理并沒有作出相應的制度安排。
(二)社會協商參與主體的積極性不高
人民群眾是參與社會協商的主體,但在社會協商實踐過程中存在主體參與積極性不高的問題,人民參與社會協商積極性不高的原因可以總結為以下兩點:
一方面,民眾的民主意識淡薄。中國數千年來君主專制的權利結構導致了民眾自主性的迷失,培植了順從型的奴性人格,參與型公民文化的缺失、社會公共空間和公民的主體地位受到超強抑制從而導致公民主體意識的孱弱。 [1]民主傳統的缺失導致人民群眾習慣于聽從政令、依賴權威,不愿主動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逐漸喪失參與社會協商的意愿。另一方面,協商主體的政治素養有所欠缺。社會協商的場域主要在基層,民眾是協商的主體,而大部分基層群眾的政治素養有待提高。主要表現在政治心理、政治理論知識和政治能力的缺失。大部分普通民眾受教育水平不高,文化程度相對低下,從而缺少參與社會協商的能力。還有相當一部分普通民眾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和資格參與社會協商,即使參與進去自己的訴求和建議也不會被采納。
(三)網絡空間社會協商存在空白
互聯網為社會協商提供了一個廣泛、包容、開放的空間平臺,為進一步擴大民主形式、豐富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內涵提供可能,同時突破了傳統協商民主在時空上的局限性。推動網絡空間的協商民主建設,是中國特色協商民主與互聯網治理觀下的必然邏輯。但是,社會協商在網絡空間的實現仍然存在著困境與難題,集中表現為三個方面:
第一,網絡空間缺少協商窗口,未建立相應的社會協商制度與規則。公共協商領域的空白給公民有序地、合法地參與協商造成了困難。從官方的角度看,制度化與程序化的滯后,成為政府及其職能部門集中高效地收集反饋民意的壁壘。第二,網絡空間中人民參與協商的利益訴求容易失真,可能會導致網絡治理視域下政治秩序的紊亂。網絡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平臺,為多方的聲音進行平等、自由的協商提供了渠道。但是,當前我國網絡空間生態較差,網民整體政治素養不高,參政議政的能力有限,缺乏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協商主體局限性導致網絡空間的社會協商存在盲目性、無序性,限制其效能的發揮。第三,在網絡空間的社會協商建設為意識形態工作帶來了新的難題。網絡為各方意識形態與社會思潮提供競爭的空間,人民群眾在網絡空間進行社會協商過程中,那些代表民意的信息在生成、傳播與交互環節中必然會受到不同意識形態的影響。
(一)完善社會協商制度
制度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完善社會協商制度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完善社會協商相關法律。開展社會協商必須要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法規作為支撐,將協商的過程置于法律框架當中。要從憲法層面規范協商要素、協商程序和協商組織者的權利范圍,明確社會協商機制的法律地位,避免出現隨意性操作等問題。二是建立健全社會協商議事規則,規范協商程序。社會協商為協商主體提供了表達觀點和利益訴求的平臺。社會協商議事過程中,要堅持以人民的問題為導向,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則。引導協商主體之間對利益訴求、政治意愿按規則、程序有序進行對話協商,促進共識的達成。三是要建立高效的協商信息反饋機制。在社會協商完成后中,要打破政府與人民間的信息壁壘,將社會協商的結果和實施情況及時地反饋,保障人民的政治需要和利益訴求得到滿足。借助信息反饋機制,提高民間與官方間信息交互能力,形成人民-政府、社會-國家的多維互動與共同合作,推動社會協商向社會合作轉變,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二)提高人民參與社會協商的積極性
提高人民參與社會協商的積極性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從人民的民主意識和政治素養的提升兩方面做出相應的努力。一是增強民主意識,培養公民精神。要讓民眾清楚的意識到參與社會協商的重要意義,積極引導其有序參與社會協商,在實踐中激發參與熱情,培養公民精神。通過增強民主意識,培養公民精神,讓人民群眾有序參與社會協商,合法合理的表達利益訴求。二是加大教育力度,提高民眾政治素養。擁有較高的政治素養是人民進行有效社會協商必須具備的條件。培養民眾的政治素養,需要在提高民眾的文化和受教育水平上下功夫。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力度。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發展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因此,首先要大力發展我國科學文化教育事業,提高人民文化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其次要通過學校、社區、網絡等各種平臺向民眾宣傳政治理論知識,將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作為參加社會協商的必修課,讓民眾掌握協商的基本技能。
(三)大力發展網絡空間社會協商
1. 推進網絡社會協商窗口建設,引導網民規范參與協商
當前我國的社會協商體系中,網絡空間的社會協商機制建設依然存在缺位。因此要根據現實需要完善相關程序,在平臺和程序上保證人民利用網絡參與協商。例如,構筑合法可靠的社會協商窗口,在政府職能部門和人民群眾間構建良好的對話機制,積極拓寬人民參與網絡協商的渠道,以適應廣大群眾協商話語需求的張力,為人民政治訴求的表達與協商創造合法途徑。網絡協商是新興的、非常態的,因此要提高信息篩選能力、以保證協商的有序進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空間同現實社會一樣,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我們既要尊重網民交流思想、表達意愿的權利,也要依法構建良好網絡秩序”[3]。政府要引導廣大網民正確認識網絡空間的社會性,加強網絡協商制度化、法制化建設,營造清朗的網絡協商氛圍。
2.培育高政治素養的網民,改善網絡空間社會協商生態
在網絡空間參與社會協商是參與主體的一項政治行為,是人民政治意愿與利益訴求在網絡的表達。因此要注重對網絡協商主體的引導,加強培育網民參與協商的政治素養。一是要注重培養網民的思辨能力與批判性思維。網絡信息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是真實性,能夠體現現實民情民意;另一方面是復雜性,是事實與虛假、有害信息的糅合。所以,培養具有理性思辨能力的網民,對共同問題進行理性討論,是保障人民表達真實意愿的先決條件。二是把思政教育普及到網絡空間,對網民進行參政議政知識補課。當前我國大多數網民實際上未接受過系統的思政課學習,導致他們在網絡的發聲存在短視、無序和非理性的現象。因此,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發展的現實需要,讓廣大人民有序參與協商,在網絡建設政治教育機制,培養公民參政議政的相關知識與經驗,是推動網絡空間社會協商發展的重要環節。
3.推動網絡空間主流價值觀建設,牢牢掌握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在網絡空間開展社會協商要從把握意識形態工作方向、增強意識形態滲透力與凝聚力、建設網絡協商意識形態陣地三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要把握好意識形態工作的正確方向。在推動網絡社會協商的進程中,要始終保證政治立場、政治原則、政治方向與黨中央保持一致。要把黨對意識形態管理工作的原則貫徹到網絡社會協商建設的全程。二是要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工作的滲透力和凝聚力。網絡為公眾提供了廣泛參與協商的空間,意識形態工作不僅需要落實在協商過程中,更要落實在網民使用網絡的各個環節中。要運用大數據與云技術為網民精準推送以主流意識形態為主導的信息,保障社會協商在共同思想基礎上的有序開展。三是要建設好網絡協商意識形態陣地。在網絡空間開展社會協商工作,存在官方領域和非官方領域兩種協商陣地。網絡社會協商要發揮官方協商的統領作用,同時也要牢牢把握好非官方領域的意識形態工作。在主流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引導下進行協商,努力形成人人參與、有序參與的良好網絡協商格局。
參考文獻:
[1]陳家剛.協商民主與當代中國的政治發展[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新華社,2017年10月27日.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3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