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精神發展的起源,不可能正確闡明物質與精神的關系及其精神的復雜性。如果僅僅從地球生命談起或者從對基因的理解說起或者生命從水里誕生講起等等,都是隔斷歷史和斷章取義,不可能正確闡明生命。同樣,如果僅僅從對規律性的信念出發研究物質或自然,而忽略了與規律性永伴相隨的自由性并以偶然性取代之,也是對物質客觀本性的嚴重誤解和片面化,也不可能正確闡明生命的固有內涵和演化發展。研究發現,宇宙萬物都是生命,原因在于其內部運行著保守與自由對立統一的固有機制,這一原始動力推動著生命的生存演化。宇宙起源即生命起源。宇宙萬物只不過是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無數個體生命。在宇宙時空中無論在橫向上還是在縱向上都表現出生命的無限多樣性、系統規律性、自由變化性和相對穩定性。
關鍵詞:宇宙萬物;保守;自由;對立統一;生命
中圖分類號:N03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854X(2020)05-0040-11
傳統上我們總是對生命和非生命做出嚴格區分,認為二者具有本質的區別,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但在事實上,生命是由非生命演化而來,二者之間的差別是有限的,在最深本質上是無區別。對生命與非生命做出有如天堂和地獄般的嚴格區分,其后果必然給對生命的解釋帶來神秘色彩,進而導致對生命的軀體與精神的關系以及對精神活動的闡明遇到邏輯上的困境。本文將要論證,宇宙萬物原本都是生命,本宇宙在起始處就是生命。生命表現出演化性、連續性、突變性、多樣性和復雜性,生命演化發展和變幻無窮的根本動力在于事物本身或生命本身所固有的保守與自由對立統一的原始機制。我們過去對自由概念的理解是極其狹隘的,把自由性只賦予地球生命或只賦予人類,只承認有意識的自由性,而否定無意識的自由性,這是嚴重的錯誤。自由性存在于每個事物,正因為自由性的普遍存在以及與保守性之間的對立統一才最終導致了地球生命乃至高級生命的誕生;也只有引入廣義自由概念才能在根本上闡明精神發展的來龍去脈和人類意識思維的復雜性。
一、引言:哲學沒死,科學偏了
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在他的《大設計》一書中開篇就講道:“我們怎樣理解我們處于其中的世界呢?宇宙如何運行?什么是實在的本性?所有這一切從何而來?宇宙需要一個造物主嗎?我們中的多數人在大部分時間里不為這些問題煩惱,但是我們幾乎每個人有時都會為這些問題所困擾。按照傳統,這是些哲學要回答的問題,但哲學死了。哲學跟不上科學,特別是物理學現代發展的步伐。在我們探索知識的旅程中,科學家已成為火炬手?!雹?是的,在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中,科學家的確充當著火炬手的作用。但哲學沒死,不僅沒死而且愈加發揮作用,它在充分利用包括科學發展成果的經驗基礎上,不斷闡明世界的整體圖景及其本質,對此科學是不可及的,因為它忽略了與規律性永伴相隨的自由性這一重要維度。
追溯起來,哲學的發展一直也必須在經驗基礎上經過抽象概括而前進,沒有經驗基礎,哲學的發展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想象的。即便是先驗論哲學家們,也是在經驗提供的素材基礎上通過邏輯和想象力進一步構建出他們的先驗理論的,更不用說其它理論了??茖W本身的發展更是如此,但科學的優勢在于它不是停留在自然觀察的經驗層面,而是通過科學實驗來讓自然現象重復出現以主動獲取經驗和開拓前進。盡管人類的本能遺傳,根本上奠基和決定著我們獲取知識的能力,但人類的所有具體知識,正如康德所說都是從經驗開始,在經驗基礎上一點一點積累和一步一步前進的,如果沒有經驗,人類不會增長知識。正因為科學的實驗探索進而理論探索所具有的經驗意義,科學家成為急先鋒,成為了哲學理論發展的主要經驗來源和理論的重要參考維度,因此把科學家當作人類知識探索的火炬手是可以接受和名副其實的。然而科學家作為火炬手,他雖然不斷開辟著經驗,但具體的研究被限定在有限的研究領域。他不像哲學家那樣把整個自然社會人類思維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而是把發現自然界的規律作為自己研究的具體目標,因而他僅能發現真理的一個側面,而不會考慮和發現真理的其他側面。事實上,自然科學大大忽略了自然萬物的自由性,而自由是萬物的基本維度也是生命的基本維度??茖W家慣以偶然性來對待自由性,或以統計規律來忽略和抹平自由性,或者根本不承認自然界的自由性,這是自然科學的嚴重缺陷。偶然性的終極根源是自由性。哲學可以把邏輯與自由統一起來考慮宇宙萬物或生命,因此它能夠正確回答世界或生命的最內在本質。邏輯與自由對立統一的存在才是宇宙萬物的本真狀態,只有對二者之對立統一性加以研究和闡明才能成為完整的科學,從這個意義上哲學才是真正的科學。現在的科學主要是研究和發現自然的規律性,因為自然的自由性處于極低水平,它被緊緊束縛在規律限定的范圍之內,即便有突出表現,也被認為是偶然性,而大量的自由性則被看作是偶然性并以統計規律來平均其效應。因此,并不是科學比哲學生命力更強,而是相反。哲學不僅沒死,而且要繼續活著,因為只有它才能夠正確回答宇宙萬物的內在本質及其完整意義。
從生命的廣義上講或者說從生命本源上講,包括地球生物在內的整個宇宙萬物都是生命,生命的根本標志在于每個物質都是邏輯與自由的對立統一體,更確切地說,都是保守與自由的對立統一體。只要是這二者的對立統一物,便稱為生命。研究表明,所有實在都是這二者的對立統一體。當然,這只是生命最基本最內在的本質,除此之外,它還具有其它諸多基本對立統一性,而且在生命各個層面上都有其相應的對立統一性。生命不是由無機物漸變或突變產生,而是本來都是生命,由生命產生生命,生命超越生命。整個宇宙萬物都是生命的相互轉化和演化,高級生命是由低級生命演化而來,有機生命是從無機生命演化而來,而并非是從無生命中產生出來。生命的本質都是保守與自由的對立統一體,只是復雜程度不同而表現各異。無機物是自由性很低的生命,而我們所知的發展程度最高的對立統一體就是地球生命及人類生命,當然不排斥地外或宇宙其它地方有更高級生命。
二、對生命起源的認識
什么是生命?我們參考美國《科學》雜志對生命的定義:“生命泛指一類具有穩定的物質和能量代謝現象并且能回應刺激、能進行自我復制(繁殖)的半開放物質系統。簡單來說,也就是具有生命機制的物體。”② 生命的最小單位是生物。生物由一個或多個細胞組成,能夠新陳代謝,維持恒定性;可以成長,回應刺激;可以繁殖甚至演化,以適應外界環境;繼續繁殖并產生后代③。我國的生物學教科書也是與此大同小異的表述。
關于生命起源,從古至今有很多研究和多種說法。如科學出現之前,有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上帝創造天地萬物及第六日造人等等。到了19世紀,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確立了生物進化論,其實質是化學進化論。而現在的生命進化研究,一是通過化石獲得早期生命的證據。研究表明生命起源不晚于35億年前,大約出現于距今40至38億年前??茖W家在格陵蘭的一塊巖石中發現了38.5億年前的生命痕跡——有機碳④。二是理論研究。科學家認為,“地球早期形成的大氣層充滿了還原性大氣,主要由氨氣、氫氣,還有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氮氣組成,這使得原始地球初期形成的生物有機分子得以積累和保存;那時的大氣層無游離氧,地球外層空間也未形成臭氧層,因此,強烈的太陽紫外線對早期大氣中的化學反應起著重要作用;頻繁的雷電、宇宙射線也是原始地球化學進化中的重要能源;更重要的是,原始海洋的形成為生命誕生準備了必要條件”⑤。對此,美國科學家米勒1953年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把氨氣、氫氣,還有水、一氧化碳放在一個密封的瓶子里,在瓶子兩頭插上金屬棒,通上電源,通過這個類似于閃電作用的裝置,一周之內產生了大量的氨基酸”⑥。這說明在地球表面,在滿足一定條件下,無機分子能夠合成有機小分子。事實上科學家真的研制了合成有機分子,如人工胰島、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等。那么,在原始地球的適宜環境下,形成的有機小分子匯集到海洋,經過億萬年的積累,使原始海洋成為富含有機小分子的所謂的“營養湯”。當它達到一定濃度時,氨基酸之間結合成為蛋白質,而核苷酸之間結合成為核酸。蛋白質與核酸又經過一系列化學變化,形成具有類似膜的結構,并在酶的作用下產生淀粉或聚合核苷酸反應等,最終聚合為多分子體系形態的原始生命。
通過以上對生命形成過程的簡略考察,我們發現這些構成生命的原始物質,無論是無機物質,還是有機物質,或者原始“營養湯”,其中的物質能夠相互結合,這個能力不是外界條件強加的,而是各自具備了能動性,包括地球環境條件,它所提供的環境物質,都帶有能動性。正因為具有能動性,才能夠引起化學反應,反之說,化學反應就是能動性的最好證明。參加反應的物質無論是主動者還是被動者,或者說作用者還是反作用者,都具有能動性;而只要具備能動性,我們就認為它具有自由性。我們認為自由性并非單指有意識的自由性。有意識的自由性只是到了地球生物層面才具有,而多數自由性是無意識的。正如我們個體的人在一天生活中除了有意識的自由性之外,又有多少無意識動作呢?可以說有無數次,如眼球的動作,手的各種無意動作,睡眠中的動作,以及我們每天的走路,當我們確定方向之后走路的具體細節并不總是有意識的,甚至無意識動作比起有意識動作多的多。那么,這些無意識動作能不稱其為自由性嗎?難道它是由外界操縱的嗎?盡管我們對它是不知不覺的,但仍然屬于人的自由性,且離開了這些自由性,我們還無法生存下去。所以自由性應該包括有意識的自由性和無意識的自由性,只要這個動作是自主的,包括亂動都應屬于自由性。地球生物的自由性已具有了有意識的自由性,而處于比地球生物低層次的物質其自由性表現為無意識的自由性即亂動,或者說在規律性基礎上又表現出任意性來。有意識的自由性和無意識的自由性都應屬于“自由性”這一概念,這是我們提出的新觀點和堅定的信念。沒有最基本的自由性就沒有化學反應可言,只要有化學反應必然具有自由性。物理學上的作用與反作用定律就是自由性的最簡單和典型的表現形式,也是其后發展出來的地球生物對環境刺激作出反應的最初形式。因此,形成生命過程中參與化學反應的所有物質及其最微觀的組成部分,都具有各自特征的自由性。
參與化學反應的物質都具有自由性,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生命不只是上面所討論的那樣,由幾種無機分子在一定的地球環境條件下,通過一系列化學反應最終變為有機生命——給人的感覺好像是這幾種無機物具有特殊的地位,在一定條件下就奇跡般地變成了有機生命;好像無機物與有機生命之間截然不同,生命只是這幾種物質偶然巧合的結果。以偶然巧合來解釋生命來歷,一是不客觀,二是不科學,要是如此偶然,生命產生只能由超自然的神來安排,否則不能理解。因此對生命必須賦予必然性。我們認為,有機生命的產生只能是原有生命不斷演化及其復雜性不斷提升的結果,至于具體的生命能不能產生以及何等復雜,取決于原有生命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和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法則。參與化學反應的諸如氨氣、氫氣、水、一氧化碳等,本身具有生命性質,或者說潛在地包含著未來的生命因素,或者說它們就是生命,是不同級次的生命。如果它們沒有生命的潛在因素,條件再好也不會形成生命,它們內在地包含著生命的種子。同理,我們對這些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再分析再追溯其構成,可以一直追溯到質子、中子、電子和光子,追溯到夸克或者更基本的某種狀態或形式,如超弦,我們會依然斷言,這些基本粒子都具有生命的潛在因素。這是合乎辯證法的邏輯推理。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對于變化內因是決定性的,外因只能通過內因起作用。生命形成也是如此,參與生命反應的那些無機物質就具有生命因素,只是這個因素深層次地潛在地包含在這些無機物質里面罷了。對生命與非生命做出截然的區分是武斷的,它們之間的聯系不僅是天然的,而且是本質的。只有如此理解,才能夠正確闡明生命演化的過程及其各個層次的生命形態。更深入的研究表明,各層次生命的根本力量來自于它所固有的保守與自由的對立統一性質,其中保守性導致了各層次生命具有和諧結構和邏輯規則即規律性,而自由性則導致生命具有了自由活動、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生命是保守與自由的對立統一體
這里,我們對生命做出廣義定義,“生命是保守與自由的對立統一體”。由于具有這種性質,生命的表現形態和演化能力是無限的,也正因為如此,宇宙萬物表現得如此斑斕奪目和變幻無窮。這個定義能夠在最本源上概括和反映出生命的本質力量,通過它能夠把所有事物和地球生物貫通起來,能夠客觀地闡明生命的本真狀態和演化過程。上面引用的《科學》雜志的生命定義是狹義的,與我們做出的廣義生命定義之間不矛盾,廣義生命定義具有普遍性,它包含狹義生命定義,狹義生命是廣義生命在地球層面的特殊化。
下面對廣義生命定義的內涵做出解釋。
所謂“保守”,是指物質所固有的結合和凝聚的能動力量,它成就生命的有序結構及其邏輯規則并遵守規則和無限追求結構的和諧完美。由于“保守”力量的存在,使得相鄰或相關物質相互結合和凝聚,使其自動相互協調,進而形成和諧結構,與此同時形成本結構所有成分共同遵循的規則即規律。當形成結構后,各物質成分按照其規則或規律力圖守護結構并使結構趨于和諧完美,使其高級生命的軀體結構和精神結構愈加復雜化、智能化、倫理化,這是所有成分自然協同的結果,這里包括自然界的無意識協同和人類的有意識協同。如廣義相對論里講的質量使得空間彎曲,由此成就大小不等的無數天體結構,就是保守性的典型表現。彎曲的根本原因是保守,質量的固有保守性導致時空彎曲,彎曲不是外力所致,反而引力是空間彎曲的效應?;艚鹫J為,萬有引力定律只是我們宇宙的獨特規律,別的宇宙也有相應的獨特規律⑦。我們認為,這分別是各宇宙所含成分自相協調的結果,也是保守性所致的共同遵守的規則。
我們平常信以為真的固有認識是,一切事物都是必然與偶然的統一,它的同義語是一切事物都是規律性與偶然性的統一,也可以說邏輯與偶然的統一,這些術語是等價的。因為,規律性指的是事物發生發展的必然的因果關系,必然的因果關系就是邏輯關系。只要具備條件事物的這個過程是必然發生的,其因果順序是不可改變的,這就是必然的邏輯或邏輯的必然或稱為事物的規律。這里的規律或邏輯是對已形成的現成事物而言的,但是它們又是怎么來的呢?人們一般會說,規律是事物所固有的。但是這沒能回答問題的實質,到底是怎么個固有,也就是必須對固有的來歷作出解釋。不論規律或邏輯是在事物之前就存在,還是在事物之后形成的,總有個起源,這是個大問題。甚至霍金也認為,“眾多宇宙從無中創生。它們的創生不需要某種超自然的存在或上帝的干預。毋寧說,這些多重宇宙從物理定律自然發生”⑧。其言外之意是規律先于事物,正如柏拉圖的理念,它獨立存在于事物之外,事物是理念的分有。而我們的觀點不同,事物的規律既不先于事物而超前,又不落后于事物而滯后,而是在事物形成過程中與事物同步形成,其動力來自于事物固有的保守與自由的矛盾機制,起主導作用的是保守性。在保守性的強大壓力下,構成事物的組成部分自動協調,其結果自然形成了共同遵循的規則,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自然規律,之所以如此,是由于結構整體及其成分和諧共處的需要,是各成分生存發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這正如我們社會的交通規則的確立,取決于我們對安全的需要,不是左側通行就是右側通行。對于地球外的高級生命或旁觀者來說,交通規則就是地球人類的自然規律,而且這個規律將伴隨人類生存的始終,與其它自然規律沒什么不同。事物消亡則規律消亡,我們的宇宙消亡則萬有引力定律隨之消亡,或者說愛因斯坦方程隨之失效。可以料到,當我們說到規律就是規則的時候,肯定會有人質問,按此說來,規律就是主觀的了或人為的了?事實是規律就是事物成分共同協同的規則,因為大自然的每一成分都有程度不同的保守性和自由性。只是由于自然事物的生命極其漫長,其規律效應也就極其漫長。我們曾堅定地認為,自然規律是永恒不變的,其實不然,自然事物與其規律共命運同患難、同生同滅。人類社會所形成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對立統一等等規律,也是在保守與自由對立統一機制下,人類社會成員自相協調和選擇的結果,是人類社會所獨有的和與人類社會共命運同患難、同生同滅的,只是由于人類自由性大大增強,它遠不同于大自然中保守性主導而自由性有限的情況,結果人類社會具有了極大的不確定性、隨機性和偶然性,從而削弱了人類社會規律性的嚴格性和必然性。至于事物的規律或事物的邏輯又有什么樣的內部聯系,應該說更深入的本質是與物質能量密切相關的信息聯系。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本質的信息聯系在人類看來是抽象的,即便如此,人類仍然可以借助于抽象思維、數學工具和語言文字實現既抽象又形象的表達和把握。對這一論題,需要深入討論和認真論證,這里不予以展開。
“保守”與“吸引”概念不同,吸引只是保守性的引力效應,保守性包含著建構性和完善性內涵。物質結構或生命結構之所以追求和諧完美,其原因在于,在保守壓力下物質的內在成分必須相互協調以至于和諧完美,才能保證整體結構及其每個成分的穩定性和生存發展,才能頂住由保守引起的內向壓力和由自由引起的外向逃逸,使之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所以這是一個適應環境和自然選擇的過程。講到這里,人們會聯想到人的思想和行為上的保守僵化與本“保守”概念之間的聯系區別,可以明確回答,人的保守僵化就是生命的固有保守性在人的思想和行為中的過度表現。
所謂“自由”,是指物質所固有的脫離和逃逸約束的能動力量,其行為是自主的、不是由環境強加的,它抵抗結構和邏輯的束縛,表現為無意亂動和有意活動。凡是物質成分除了具有由保守決定的遵守規則的特點,都具有自由活動的自然傾向和力圖逃脫結構束縛的個性。如原子中的電子,除了受制于核與核外電子的由保守引起的相互吸引和結構約束之外,還呈現出力爭脫離結構,向外向切線方向按慣性逃離的性質,兩種性質相抗衡的結果就是在能量允許的范圍之內,電子只能圍繞原子核運動。地球繞著太陽,月亮繞著地球等等,無不如此。還有其它無數天體,都是一方面具有相對穩定的結構,另一方面具有自由性質和具有個性特征,是保守與自由二者的對立統一。
所以,一切事物都是必然與偶然的統一應該更準確地說成一切事物都是邏輯與自由的對立統一,或者說一切事物都是規律與自由的對立統一。我們一直以來認為的所謂“偶然性”,實質上是由“自由性”導致的后果,偶然性的終究根源是自由性?!白杂尚浴币灾苯拥幕蚋嗍情g接的過程,乃至經過無數個這樣的環節和過程造就的后果即“偶然性”。人們之所以理解成偶然,一是因為此事的出現太隨機了,沒有規律可把握;二是因為人們對自由性的認識太狹隘,甚至只允許人類具有自由,而不相信其它生物也有自由性,更不用說無機物質了。這種對自由概念內涵的界定太偏狹、不客觀,是嚴重的誤解和自我束縛。當然,通常當我們面對自然界時,以偶然性取代自由性,或以自由性取代偶然性,其物理效果是等同的,因為自然界物質的自由性很低,一般來說,它被緊緊地限定在宏觀規律允許的范圍之內。如熱力學統計物理主要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規律性,量子力學主要在亞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規律性,二者都是以統計或概率來處理大量組分的偶然性。但是如果從生命的高度去看,偶然性與自由性的意義就絕不可混同,后者才是客觀正確的,偶然性必須轉換成自由性概念加以理解和處理。對于研究整個生命演化和地球生命,特別對精神發展的研究而言,偶然性與自由性更有著實質性、原則性的區別。只有引入廣義的自由概念才能客觀反映物質或生命,才能正確闡明整個生命和精神演化以及人類社會的復雜活動。
“自由”與“排斥”概念不同。自由意味著本身具有獨立的任意能動性,而排斥意味著相互對立,是兩個物質自由性的對立狀態和效應。最基礎的自由性表現為慣性,慣性定律描述的就是自由性這一特性。宇宙膨脹就是宇宙所有物質的自由性在宇宙空間中的綜合表現和宏觀效應,并不是宇宙以某一點為核心的向外膨脹,而是宇宙所有點都在膨脹,其實質表現為宇宙每一點的自由性,其效應表現為整體宇宙的膨脹。人的所有自由活動就是生命的原始自由性在人的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
所謂“體”,是指客觀實在,就是具有物理時空和物理內容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在本文第七節的討論中將會看到,當真空量子漲落即爆炸之后會產生物質與反物質。產生的物質具有實在性,生命就是由此開始。當它不爆炸而處于純然真空狀態時,不具有實在性因而不是生命,因為沒有物理內容,它只是潛在地包含著生命的無限可能性。
綜上,“生命是保守與自由的對立統一體”。下面我們以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對宇宙生命地球生命演化的主要過程和重要環節作出考察,以說明廣義生命概念的普適性。
四、對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廣義生命考察
既然把宇宙萬物看作是生命,那么我們根據現代科學成果,從宇宙形成說起。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合理推論和大多數科學家所認可的觀點,或者說根據熱爆炸的宇宙模型,我們在其中生活的宇宙是從一次大爆炸開始了它的生命歷程。在此,我們簡略考察這一生命的大致過程。
霍金認為,浩瀚天宇包含著無數像我們這樣的宇宙,他計算的結果是約有10050個⑨。我們宇宙的時間跨度約有137億年,空間跨度約有460億光年⑩,因為約在137億年里,宇宙膨脹了約460億光年的空間跨度。根據彭羅斯和霍金的奇性定理,“奇點和奇環是一種普遍現象。滿足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時空,如果存在物質,并且因果律成立,那么就一定存在奇點或奇環”{11}。奇點是指宇宙的時空起點,奇環是指宇宙的時空終點。這意味著,盡管浩瀚天宇無始無終,但其中具體的宇宙是有始有終,有時間過程的。
我們順著科學家提供的宇宙簡史進行考察{12}。首先需要清楚的是,在物理學上講的溫度是指粒子的平均能量(或速度的測度),按我們這里的哲學理解,溫度就是粒子自由性的平均效應。溫度高意味著其中粒子自由性強,反之亦然。我們的宇宙大爆炸之時,宇宙體積幾乎是無限小而密度極度大和溫度極度高,這是量子效應,對于它的物理規律,科學家還沒發現。這里,體積無限小意味著其保守性達到了極點,使得宇宙時空彎曲為無限小;爆炸的那一瞬間溫度增至極度高,說明其中的宇宙成分自由性極度強,此時宇宙由保守性主導向自由性主導逐漸轉化。當然,并非完全由保守徹底轉化為自由,宇宙仍然是保守與自由的對立統一體。盡管科學家還沒給出奇點的物理規律,但對奇點及其爆炸后生命過程的這一基本矛盾,我們能夠大膽地做出這種解釋。
對于宇宙爆炸至10-43秒之前的過程,科學家有描述,但可靠性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茖W家認為,我們的宇宙是十一維時空(十維空間和一維時間)。當爆炸至10-34秒時,保守力量使得宇宙的十一維時空極度彎曲,其效應表現為四大力的合一與宇宙膨脹率(愛因斯坦的宇宙常數)的對立統一,而宇宙的基礎形態是由七維空間自行包卷的線度為普朗克長度10-33厘米的七維球,“超弦”就是作為實體振動的無窮細小的弦,每根“弦”相當于一個夸克,是宇宙萬物的最基本質料即最基礎生命,變頻振動是超弦的自由性表現。質子由三根弦構成,各種力也都是超弦振動的效應。
當宇宙年齡為10-35秒時,宇宙進入爆脹階段,自由性有所增強,保守性有所減弱,其效應表現為強核作用、弱核作用和電磁作用力的合一與宇宙膨脹率的對立統一,具體形態表現為10-30厘米的宇宙,質量能量為質子能量的1014倍,其中溫度和動能是自由性的重要標志。
當宇宙年齡為10-12秒時,保守性進一步減弱,自由性進一步增強,其效應表現為弱核作用和電磁作用的合一與宇宙膨脹率的對立統一,具體形態表現為包括W粒子Z粒子在內的基本粒子所組成的濃稠物,其數量級為10-16厘米,它們因溫度和動能極高而像光速般運動,自由性極強。
隨著宇宙進一步膨脹和變冷,保守性表現為強核作用,把原子核的質子和中子以及質子中子本身束縛住;作為自由性的弱核作用能夠引起放射性。
由于原子核與核外電子之間保守與自由的對立統一運動,使得大多數物質處于中性狀態,只有一小部分物質帶電。當物質處于帶電狀態時,其生命的保守與自由性表現為電磁相互作用而產生吸引和排斥效應,電磁作用決定著全部化學和生物學過程,對地球生物的存在和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
發展到地球生命層次,我們已經知道,所有生物都有形體結構,這是生物的保守性方面,同時都有意志活動,這是生物的自由性方面。所有生物不僅宏觀上如此,而且構成軀體的細胞和組織器官在各自的層次上都是在這種保守與自由的對立統一之中生存和發展,無一例外,并且相互聯系,完成整個生命的同化和異化即新陳代謝。同化表明保守性,異化表明自由性,二者對立統一。而在生物種類的生存發展上表現為遺傳和變異,遺傳表明保守性,變異表明自由性。也就是說,生物的繁衍生息是保守與自由的對立統一過程。
如果在分子水平上看,地球生命都是兩類大分子即核酸與蛋白質之間的和諧合作的產物。核酸存在于活細胞的中央部分,它分兩種即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除了少數RNA病毒外,一切生物的遺傳、變異、生長、代謝、分化、發育和適應等的實現都由DNA控制?!眥13} 說明在分子水平上核酸主導著生命的保守性。而“蛋白質是由氨基酸的較小長鏈組成,氨基酸存在著20種不同類型。蛋白質可以制作一切,是生命的基石材料,正是蛋白質在分子水平上做功,并維持活細胞的良好功能”{14},并且“蛋白質保證了分子鏈分裂或結合的化學反應良好的進行”{15},即在分子水平上蛋白質主導著生命的自由性。生命中核酸與蛋白質的和諧合作就是保守與自由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過程。
如果再進一步分析,那么在DNA雙螺旋中長鏈的穩定性代表著保守性,而堿基的容易分裂和結合代表著自由性,DNA是二者的對立統一體。而蛋白質中,它的“立體專一性”代表著保守性,因為“蛋白質依靠自己的能力同別的分子形成立體專一性的和非共價的復合物”{16}。所謂立體專一性是指蛋白質根據自己的形狀去識別其他分子,以非共價鍵相互結合。而蛋白質的催化作用和調節作用代表著自由性,因為“在生物的發育和行動中起作用的成千上萬個化學反應里面,每一個反應都是由一種特定的酶蛋白有選擇地引起的”{17}。就是說這種對外的催化活性來自于蛋白質的自由性;而且在生物如此復雜而自動的功能統一性中,“勢必需要有一個在許多點上管理和支配化學活性的控制系統,……已經弄清楚它的主要作用者是所謂‘調節蛋白質”{18}??梢?,蛋白質也是保守與自由的對立統一體,而且表現得更為突出和根本。
講到這里,我們還要回到關于宇宙的形成和發展的討論上來。我們已經知道,宇宙在約137億年前從無窮小奇點的大爆炸開始,或者說“宇宙的誕生是由于從無窮小真空出發的量子漲落造成的”{19}?;艚鹫f:“我們相當確信,至少一直回溯到大爆炸后大約1秒鐘為止,這個圖象是正確無誤的?!眥20} 那么依據他的描述{21},宇宙爆炸1秒后形成質子和中子并被束縛而構成氫、氦、鋰和氘核,也就是宇宙的保守性導致了這些元素的形成;而此時的宇宙溫度為1010度,溫度就是其中成分混亂度的標志,也就是宇宙組分的自由性的平均效應。爆炸到3分鐘,物質和輻射耦合在一起(保守性),溫度為109度(自由性)。到30萬年,電子和核結合在一起(保守性),物質和輻射去耦,宇宙對于宇宙背景輻射變成透明,從此宇宙變得光明,從此光作為人類可見光而存在。輻射去耦是自由性的重要體現,同時溫度達到3000度(自由性)。過了10億年,物質團形成類星體、恒星和原始星系(保守性),恒星燃燒太初氫和氦并合成更重的核(保守性),溫度為20度(自由性)。過100億年后,太陽系圍繞著恒星凝結(保守性),原子連接形成復雜分子和生命物質(保守性),溫度為3度(自由性)。宇宙自由性不僅表現于溫度和輻射,更體現于宇宙膨脹,“由暴脹引起的膨脹不會是完全均勻的,不像傳統的大爆炸圖像預言的那樣。這些無規性在不同方向的CMBR{22} 的溫度上會產生微小變化。這種變化太小了,以至于1960年代還未被觀測到,然而1992年首次被COBE衛星、后來又被它的后繼者——2001年發射的WMAP衛星測量到”{23}。
從宇宙未來發展趨勢來看,科學家認為,宇宙將有三種走向,“在第一類弗里德曼模型中,宇宙膨脹后又坍縮,空間如同地球表面那樣,彎曲后又折回到自身。在第二類永遠膨脹的模型中,空間以另外的方式彎曲,如同一個馬鞍面。所以,這種情形下,空間是無限的。最后,在第三類剛好以臨界速率膨脹的弗里德曼模型中,空間是平坦的(而因此也是無限的)”{24}。為什么如此?就是因為保守與自由對立統一的強大動力機制,使得宇宙出現這三種發展走向,它們取決于表征保守性的宇宙平均密度和表征自由性的宇宙膨脹速度?!叭绻芏缺纫粋€由膨脹率決定的臨界值還小,則引力太弱不足以將膨脹停止;如果密度比這臨界值大,則引力會在未來的某一時刻將膨脹停止并使宇宙坍縮?!眥25} 但保守或自由某一方面的主導并不代表二者之間對立統一的中止。
通過以上的討論可以做出概括,我們所主張的保守與自由的對立統一是整個宇宙生命及其所包含的所有物質生命的最原始的基本矛盾和動力機制。注意,這里我們所運用的方法是有限考察基礎上的抽象概括而不是完全歸納法。
五、從愛因斯坦方程看宇宙生命保守與自由的對立統一性{26}
狹義相對論認為,時間與空間是一個整體即四維時空,而能量與動量也是一個整體即四維動量。前者表明了宇宙生命的保守性,后者表明了宇宙生命的自由性。但狹義相對論沒指出四維時空與四維動量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由廣義相對論解決了。廣義相對論認為能量與動量的存在就是物質的存在,它使四維時空發生彎曲,并且時空彎曲的效應表現為萬有引力。這就表征了四維時空與四維動量是宇宙的兩個對立統一的方面,而宇宙生命是保守與自由的對立統一體。不難想象,宇宙生命這一深刻本質必然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基本方程中有所反映。
廣義相對論的基本方程,也稱為愛因斯坦場方程:即Rμν-1/2gμνR=-κTμν(κ=8πG/c4,G為萬有引力常數)。方程左端描述的是時空曲率的量,右端描述的是能量—動量的量,左側意味著保守性,右側意味著自由性,二者在地位上等同,且對立統一地在一起。愛因斯坦場方程是張量方程,張量方程在坐標變換下形式不變,這是符合愛因斯坦廣義相對性原理的,也表明了物理規律不依賴于坐標系的選擇——因為保守與自由是宇宙萬物的根本性質,由保守性所決定的物理規律不會隨坐標系的變化而變化,除非由自由性打破了原有結構。
后來,愛因斯坦和福克分別獨立地從場方程推出運動方程:即d/dτ(mdxα/dτ)+mΓαμνdxμ/dτ·dxν/dτ=0(m為自由質點的質量即靜質量)。這說明在場方程中不僅包含著保守性,如規律的不變性;同時包含著運動的自由性。場方程表示物質如何使時空彎曲,運動方程表示時空如何使物質運動。物質的保守與自由都不是孤立的,二者對立統一于同一物質的彎曲和運動中,并以場方程所示的方式得到統一。
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關于質量的雙重性。在牛頓理論中,質量分為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一是把質量定義為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這樣定義的質量稱為引力質量(mg),它由與萬有引力定律有關的性質來給出,物體產生或受到萬有引力的大小與它的引力質量成正比。二是把質量定義為物體慣性的量度,這樣定義的質量稱為慣性質量(mi),它由牛頓第二定律來給出,不同物體在外力作用下產生相同加速度時,所需外力與物體的慣性質量成反比。在牛頓物理學中,兩種質量是毫無關系的,但在自由落體實驗中得到統一。因為按兩種方法計算所受的外力分別是:下落物體所受重力F=mg·g,按照牛頓第二定律F=mia,聯立得:mg=mi。通過自由落體運動,兩種質量得到統一,但是在經典物理學中二者的相等是偶然的。愛因斯坦注意到這一事實,不僅認識到引力與慣性力有相同根源,而且抓住了二者的相似性,即都與質量成正比,于是進一步提出慣性場與引力場等效,并且從運動方程進一步得到,在廣義相對論中兩種質量是同一個東西。
對此我們認為,它們就是同一個東西或同一個質量的雙重表現。引力質量表明其保守性,體現了時空彎曲的程度;慣性質量表明其自由性,體現了當它的自由性受到破壞時的抵抗性和力圖保持其自由性。
六、以廣義生命定義解讀狹義生命定義
對廣義生命定義的普適性做出如上論證是不夠的,還必須以廣義生命定義去解讀狹義生命定義,以保證廣義生命定義的貫通性、普遍性和根本性。
生命科學意義上的狹義生命定義是:“生命泛指一類具有穩定的物質和能量代謝現象并且能回應刺激、能進行自我復制(繁殖)的半開放物質系統。簡單來說,也就是具有生命機制的物體?!?/p>
這里的第一要點是,生命是穩定的物質和能量系統。按照廣義生命定義,這是由生命的保守性所決定的,保守的能動力量迫使構成生命的物質(能量)成分相互協調形成結構并趨于優化結構,即成為穩定的系統。所謂系統就是由兩個及兩個以上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構成的有機整體并對外表現出整體功能。沒有保守性力量無法形成穩定系統,當然也就不會有生命。
第二要點是,生命是回應刺激。按廣義生命定義,生命有了自由性才能對外來的刺激做出反應,具有自由性是產生回應的前提,沒有自由性就沒有回應可言,有回應就必有自由性。這種自由性是普遍的,物理學上的“作用與反作用定律”的“反作用”就是這種自由性的物理學表述,這既是物質的普遍原理又是生命的普遍現象。
第三要點是,生命能夠自我復制(繁殖)。上世紀50年代已經發現,自我復制或繁殖的實質過程就是DNA雙螺旋結構的分裂和重構。按廣義生命定義,之所以能夠分裂,原因在于DNA的自由性,其表現是四條堿基易于斷裂而雙鏈分開。之所以能夠重構,原因在于DNA的保守性,其表現是雙鏈中的每一單鏈相對穩定而當二者分離時,必與自己配對來建構自己,由此保證原結構的遺傳和繁殖。而且由于自由性在新的個體上的存在,使得遺傳下來的復制品,在子代身上并非完全與親代等同,而是在遺傳基礎上構建了自己的特殊性,因此沒有一個子代跟親代完全相同。自我復制和繁殖,其本質就是生命的保守與自由對立統一的過程。
第四要點是,生命是半開放系統。開放是指系統在物質能量信息三個方面或者在其中某些方面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輸入和輸出,也就是新陳代謝。半開放的意思是生命的開放更多的是維持生命的動態因素與環境之間發生作用,而不是把自己生命主體完全對外開放。這是由生命的保守性所決定的,保守性使得生命以穩定的主體而存在,也就是保持了生命的同一性。但只有存在自由性,生命才能實現其對物質能量信息的輸入和輸出,自由性相當于起著交換的作用,不僅作用于生命與環境的邊界上,同時在生命內部存在著無數執行著微觀代謝功能的自由活動。確切地說,保守性主導著同化和構建作用,自由性主導著異化和交換作用。新陳代謝的本質過程就是生命的保守與自由對立統一的過程。
第五要點是,生命是具有生命機制的物體。所謂生命機制,也就是我們所定義的“保守與自由的對立統一”。保守與自由的矛盾運動是生命的內在動力機制,它推動著生命的存在和發展。當二者同在并作矛盾運動時,生命便產生和發展;當二者缺一或不成其為矛盾時,生命便失衡而結束進程。
因此,狹義生命定義是廣義生命定義對地球生命的生物學表達。而廣義生命定義是站在宇宙生命的高度作出的具有普適性的最根本表述。
七、以狹義生命定義理解廣義生命過程
上面以廣義生命定義解讀了狹義生命定義,反之,我們也能夠以狹義生命定義去理解廣義生命定義。為此,我們又要回到宇宙生命的演化中來。
宇宙生命起始于大爆炸,爆炸前夕宇宙生命處于保守性主導的狀態,即體積無限小、密度極限大、溫度極限高的某種量子狀態。當爆炸之時自由性占據主導,宇宙生命開始向外急劇膨脹。膨脹并不是空無一物的擴大,而是由真空能量不斷產生出大量的物質與反物質。物質與反物質很容易重新結合而湮滅,但其中一部分物質粒子并不消失,而是與物質和反物質湮滅后形成的光粒子一道以1:10億的比例不斷積累成為我們現在稱作的廣袤無邊的物質世界和光的世界{27}。而這一存留的物質粒子的反物質粒子則成為能量場,物質與能量場密不可分地充斥于宇宙時空?!半S著宇宙膨脹,它從引力場借得能量去創造更多的物質,正的物質能量剛好和負的引力能量相互平衡,這樣使總能量為零。隨著宇宙的尺度加倍,物質和引力能都加倍——這樣,零的兩倍仍為零?!眥28} 就是說,膨脹可以創造出無數物質和無數能量場,但宇宙的總能量始終等于零,這也就是宇宙既可以無限大也可以無限小的原理所在。而且這種“從彌漫星際物質到形成恒星的過程至今還在繼續”{29},宇宙生命就是以這種對稱破缺的方式,復制和繁衍出無限的生命物質。破缺的根本力量源于在保守與自由的對立統一中自由性占主導,而正反物質的重新結合乃至湮滅則是保守性占主導的結果。宇宙生命既自由膨脹又保守建構。自大爆炸后宇宙生命在自由膨脹的同時,依次建構形成夸克、質子、中子、介子、原子、氫、氦、鋰、氘核,然后物質與輻射耦合、過3萬年核與電子耦合,再由于自由性導致物質與輻射去耦,又過10億年形成類星體、恒星和原始星系等等,約100億年時形成太陽系圍繞著恒星凝結,并在其上原子連接形成復雜分子進而出現地球生命{30}。這些大小不同的生命也都有其復制性和繁殖性,創造了無數個同類。如宇宙在大尺度上分布相當均勻,但局部成群成團分布,具有多種形狀,以旋渦狀、橢圓狀、透鏡狀為多見,也有無規則形狀。這表征了萬物生命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其普遍特征由核心主導,各組分以系統層次分布并圍繞著核心或者說在核心支配下呈既有規律性又有自由性的活動,在其壽命周期內守護生命和實現生命功能。宇宙生命都是相當穩定的物質能量信息的開放系統,如質子的壽命為1030年{31},太陽的壽命為約100億年等等。各生命不僅在橫向的相鄰生命之間有物質能量信息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開放,表現為對刺激的回應或反作用;在縱向上也是一環扣一環,每一生命既是比自己大的系統的要素,又是比自己小的要素的系統,都是在保守與自由對立統一機制下相互作用和生存發展,這就是宇宙萬物生命的生存方式。
考慮到萬物生命演變的起點和在所有生命結構中的基礎地位,我們下面從狹義生命定義對“夸克”和“超弦”進行廣義生命分析。
先說夸克。當宇宙年齡到10-35秒時由夸克和反夸克主導{32},夸克是當時宇宙生命的存在方式。夸克之所以充滿宇宙,是由于宇宙生命能夠復制和繁殖,宇宙真空能量包含著這種復制機制即保守與自由對立統一的機制,正如DNA雙螺旋。而夸克和反夸克的不斷湮滅和重生,是它們相互之間開放互動和新陳代謝的結果。首先,夸克之間能夠在物質能量信息方面進行交流、轉移和變化?!翱淇擞薪Y構,是由三個點狀實體組成”{33},是個相對穩定的物質能量信息系統。到今天為止,科學實驗不僅不能打開夸克,也不能從質子和中子中單獨分離出夸克,這是由于強大保守性所致的強核作用力使得夸克只在它的有限范圍內自由活動而不能超越范圍完全獨立自由{34}。因為三個點狀實體間存在著強核作用力,它使得夸克隱藏著相對于體積而言的巨大保守能量,要想打破夸克內部的聯系需要直徑巨大——比地球直徑還大甚至要加上地球到鄰近恒星距離——的回旋加速器{35}。其次,夸克也能夠回應刺激,如質子由三個夸克構成,假若對它施加分離作用時,由于施加的能量足以使夸克獲得能量,其結果不僅不能分離,反而形成新的夸克和反夸克,并與其他反向的夸克構成新的粒子,如介子等{36}。因為夸克本身帶有分數電荷,所以必然具有回應性。由上討論可知,小小的夸克也是生命,而且是最重要的基礎生命,是所有生命的基石。它是穩定的物質能量信息系統,能夠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開放互動,能夠回應刺激,能夠復制繁殖和進行新陳代謝活動,具備了狹義生命定義的所有要素。但產生這些生命效果的根本力量在于其內部存在著保守與自由對立統一的動力機制,這些效應是它推動的結果。我們在這里引進了信息概念,關于夸克或基本粒子的信息問題,人類還沒能深入討論,但我們斷言,信息與物質能量是不可分離的同一物,只要物質能量存在必然伴有信息,而且信息的機制作用是帶有根本性的。
再說超弦?,F代宇宙學研究最喜人的成果之一是科學家提出的M理論,“M理論是擁有我們認為最后理論所應具備的所有性質的僅有模型”{37},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單一性統一理論,而是在不同情形下以不同理論去描述宇宙的綜合性統一理論。它首先確立十一維時空,把宇宙生命的根本基石看作是超弦{38}。“根據弦論,粒子不是點,而是具有長度卻沒有高度或寬度的像無限細的一段弦的振動模式?!眥39} 而且“M理論不僅包含有振動的弦,還包含點粒子、二維膜、三維塊以及其他更難想象的占據直至九維的更多空間維度的其他物體。這些物體稱作P膜(這兒P為從0到9)”{40}。我們在這里僅選擇討論超弦的生命性質即可涵蓋和輻射其他一切生命,這正如細胞是地球生命的構件,因而由細胞構成的有機體必然是生命。
“質子只不過是振動著的三根超弦組,每根超弦與一個夸克相對應”,“超弦有10-33厘米的無窮小長度,這長度就是普朗克長度,在此長度上引力和其他三種作用力的立足點相等。光的粒子和物質粒子傳遞那些把世界聯系在一起并使世界變化的各種力,所有這一切只是超弦振動的表現。”{41} 超弦的保守性和穩定性最強,要打破超弦需要太陽系那么大的加速器。因此超弦無疑是所有物質中最保守穩定的系統。超弦的自由性主要表現為振動,一根均勻單一的超弦以不同頻率振動而呈現出多種樣式,通過改變振動樣式,可以表現為引力子,也可以表現為光子。由于超弦的張力,在能量低的情況下使得兩個端點相互靠近,變為粒子;在能量高的情況下,粒子松弛變成超弦;由于超弦兩端自由,可以連接形成一個環。超弦能夠“移動、相互影響、相互連接或被再細分,它們交往的運動狀態很復雜”{42},具有社會性。這就等于說超弦是開放互動的,具有新陳代謝和繁衍生息的性質,也包含著回應刺激,否則無法完成這些過程。通過這些信息,我們能夠概括出超弦是生命,因為它同樣滿足了狹義生命定義的諸多條件。盡管我們對超弦的了解還極其膚淺,但可以斷言,即使作更深入的了解,也只能進一步論證它的生命性,而絕不會削弱它的生命性質{43}。同理,超弦之所以表現出狹義生命特征,也是由于保守與自由的對立統一機制在根本上發揮作用。再進一步說,假若超弦概念將來被改寫,取代超弦的新概念也必定具備保守與自由對立統一這一根本性質,因為二者的對立統一是萬物生命根本的原始動力機制。
八、西方關于生命本質的幾種典型觀點簡評和比較
西方從古希臘開始就關注到生命的源起問題。哲學的鼻祖泰勒斯提出,水是一切物質的本源,同時認為萬物皆有靈魂。這是最早的關于生命是靈魂與肉體的統一的思想表達。亞里士多德認為,生命由潛在生命向現實生命轉化就是因為生命有靈魂。這里靈魂充當了生命的本質,但靈魂之于肉體是可分離也可自由進出的,是一種神秘的力量,并且本身不具有內在矛盾,所以靈魂不能夠勝任作為生命本質。與這種靈魂論不同,柏拉圖提出理念是一切物質的本源,萬物只是理念的分有,理念就是生命的本質。可是理念是獨立王國,是與現實世界可分離的抽象存在,是神秘的和超自然的,因而也不能夠充當生命本質。
黑格爾繼承和闡發柏拉圖的理念論,把它推到更完善的程度。黑格爾早期認為,生命是肉體與靈魂、客觀與主觀的統一體,這種統一性使得生命獲得自由。但這并沒能真正解決自笛卡爾以來主客二分的對立局面。于是,他又把生命邏輯化,將生命看作是直接性的“理念”。黑格爾認為,理念是自本自根的抽象實體,是永恒的單純本質,理念通過自我運動將自己實現為絕對精神。盡管最初的理念或純有作為大全,孕育著以后發展的所有可能性和力量,但它還不具有實在性,所以必須通過時間空間把自己表現出來,從而達到定在。因此理念必須外化,外化的結果就成就了自然和歷史,包括人在內的萬事萬物都是理念的表現。這種外化不是任意的,而是按照理念的質的規定性辯證地逐級發展和構成相互關聯的有機體系。這是第一次否定。而否定之否定則是精神從外化了的形態返回自身,也就是揚棄和內化。理念經過這種外化與內化的否定性統一而達到完全認識自身即達到真理,達到真理的最終任務由萬物之靈的人來完成。黑格爾是人類歷史上最系統最深奧地提出廣義生命觀的人,他把整個宇宙萬物的發展看作是一個生命過程,而理念的辯證運動就是推動生命演化的內在機制。如果僅就狹義生命而言,黑格爾把自然界劃分為力學、物理學和有機學三個領域,以表明理念在自然界里自己規定自己、而對象在精神支配下提升自己的組織化程度以達到獨立生命的過程。只有到有機領域,才出現具體的普遍性或總體,才出現能夠自我保持,自我組織和自我繁殖的有機生命,而“人作為生命力最完善的有機體,則是最高的發展階段”{44}。我們認為,黑格爾以某種本質力量——理念作為萬物生命的根本動力而把物質世界統一起來的思路是完全正確的。但其理念論也存在一些無法自圓其說之處。一是理念正反合的辯證運動具有時間上的前后相繼特征,而所謂矛盾,其對立雙方應當是同時存在同時消失的,矛盾的肯定性和否定性也不會交替進行,而是時時刻刻處于對立統一狀態。二是理念本身是無矛盾的單純本質,但是我們認為無矛盾就無動力,所以理念的功效值得懷疑。三是按照理念的能力或邏輯,宇宙萬物特別是類似地球生命,不僅必然出現而且應該是普遍存在的,而事實是,現代天文觀測早已超出太陽系,卻并沒發現其他生命痕跡。
黑格爾之后,叔本華提出世界的一面是表象,一面是意志,意志是整個世界的創造者和推動者,當然也就是生命的創造者。柏格森認為,整個宇宙自然都是由生命沖動促成的,生命沖動有兩種傾向:一是向上產生生命;二是向下產生物質。智利的哲學家馬圖拉納和瓦雷拉提出生命內涵著自創生機制。然而這些思想家提出的意志或生命沖動或自創生機制,仍然只是某種單純的力量,其本身不包含矛盾,因此也不可能作為生命的動力。
關于生命的本質,物理學家薛定諤提出了獨到的深刻見解,他說,“自然界中正在進行著的每一件事,都是意味著它在其中進行的那部分世界的熵的增加。因此,一個生命有機體在不斷地增加它的熵——并趨于接近最大值的熵的危險狀態,那就是死亡。要擺脫死亡,就是說要活著,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環境里不斷汲取負熵。有機體就是賴負熵為生的。或者,更確切地說,新陳代謝中的本質的東西,乃是使有機體成功地消除了當它自身活著的時候不得不產生的全部的熵。”{45} 那么,這種負熵從何而來或靠什么維持呢?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和耗散結構論,生命只有通過物質能量信息的開放才能完成這種使命,對人而言也就是吃飯喝水、呼吸空氣、排泄以及信息交流等等新陳代謝活動,這就是生命的最基本任務,也就是生命每天忙碌的意義所在。然而,新陳代謝只是生命本質活動所帶來的效果,真正的內在力量又是什么呢?薛定諤說:“一個生命有機體通過不可思議的能力來推遲趨向熱力學平衡(死亡)衰退?!眥46} 我們認為,這一不可思議的能力就是我們所引入的保守與自由的對立統一機制,它是宇宙萬物所有生命的最根本最普遍最原始的動力機制。由保守性主導建構和維持生命有機體并形成和遵循生命規律,由自由性主導進行自由活動、回應刺激、對外開放和開拓創新,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完成新陳代謝等一系列生命活動。
在保守與自由對立統一的動力機制的作用下,宇宙萬物的生命表現出無限層次性和無限多樣性,每種狀態和過程都有各自的特性和獨特生命過程,同時相互之間直接或間接、縱向或橫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由此締造了浩瀚宇宙生命,推動著它們的變化發展。引入這一機制的深遠意義在于,一是反映了客觀實在,二是能夠為解決物質與精神及其它們的關系問題奠定基礎。三是確立本機制,特別是引入和更新了自由概念后,有望能夠順理成章地闡明精神的發展演化及其精神活動的復雜性問題。
注釋:
①⑦⑧⑨{23}{37}{38}{39}{40} 史蒂芬·霍金:《大設計》,吳忠超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版,第3、103、7、103、112、5、102、100、102頁。
②③ E. Daniel, Jr. Koshland, The Seven Pillars of Life, Science, Vol 295,22 March, 2002, pp.2215-2216.
④⑤⑥ 馮偉民:《生命起源解秘》,《化石》2017年第2期。
⑩{11} 趙崢:《相對論百問》,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93、72頁。
{12}? 這部分內容參看鄭春順:《混沌與和諧》,馬世元譯,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326—341頁。
{13} 李衍達:《信息、生命與智能》,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7頁。
{14}{15}{19}{27}{31}{33}{34}{35}{36}{41}{42}{43} 鄭春順:《混沌與和諧》,馬世元譯,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355、357、346、184、321、305、305、318、307、334、335、335—336頁。
{16}{17}{18} 雅克·莫諾:《偶然性和必然性》,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5、36、34頁
{20}{21}{24}{25}{30} 史蒂芬·霍金:《時間簡史》,吳忠超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年版,第153、149、60、60、149頁。
{22} CMBR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縮寫。1965年由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而證明了宇宙正在膨脹。
{26} 參看趙崢:《廣義相對論入門講座連載7——愛因斯坦場方程》,《大學物理》2012年第1期。
{28}{32} 史蒂芬·霍金:《果殼中的宇宙》,吳忠超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年版,第25、78頁。
{29} 羅先漢:《物質信息大觀》,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年版,第91頁。
{44} 黑格爾:《自然哲學》,梁志學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584頁。
{45}{46} 埃爾溫·薛定諤:《生命是什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78、80頁。
作者簡介:照日格圖,內蒙古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內蒙古民族大學思維機制及功能研究所所長,內蒙古通遼,028043。
(責任編輯? 胡?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