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青
摘 要:民俗體育活動蘊涵著大量的民俗體育元素,承載著客家人文化生命的密碼。客家民俗體育的興衰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民俗傳統體育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當前,國家非常重視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關于客家民俗體育文化的研究,此前學術界把它籠統地劃歸為傳統體育或農村體育的研究范疇,其研究也比較零散。因此,本文對龍南栗園圍香火龍民俗體育活動參與特色小鎮開發的內在關聯進行調查研究,探索分析其發展過程,為江西省乃至全國類似鄉鎮在客家民俗體育文化參與特色小鎮開發方面提供參考依據。
1.龍南香火龍源起
龍南香火龍是最早起源于軍事的宗族,現已經形成了扎龍、起龍、出龍、拜廳、舞龍、游村、放龍及送龍為一體的元宵佳節期間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動[1]。據古書記載,該民俗活動發源于唐朝,唐朝寶應年間,朱吡造反,皇帝命李晟平反。夜里途中李晟人馬突然在江邊停滯,眾軍士跪拜曰:“對面鬼哭狼嚎,夜行可能不行,望將軍待以明日再行前行。”將軍心生一計,命道:“請軍士將隨行香火與火把拿來,用稻草扎成一條長龍,插上香火,十五人組成一組,搖滾向前,鳴鑼開道。”于是,李晟將軍的大隊人馬如同千條火龍滾滾向前,士氣大振。朱吡的軍隊誤以為是千軍萬馬來討伐,匆忙退回原地,李晟將軍不戰而捷。唐德宗十分欣喜,于是,封李晟將軍為西平王。不久,李晟將軍的第十五個兒子出生了。唐太宗念李氏擊退朱吡有功,遂命李將軍的第十個兒子為江西的觀察使,一家人都被遷入江西。后來,李氏后裔為了緬懷先人們的功德,香火龍成了逢年過節必須慶祝的項目。栗園圍的里外都姓李,香火龍成為元宵節前后緬懷先祖的傳統民俗體育活動。
2.龍南香火龍參與特色小鎮開發的內在關聯研究
2.1 香火龍參與特色小鎮開發的效益
據龍南香火龍傳承人李育智了解到,2002年前小鎮旅游人數只能維持在年均1-2萬左右,自2002年香火龍在贛南客家民俗藝術展演后,擴大了小鎮香火龍的影響力,游客數量年均增加了3千多人,香火龍自成功申遺后,觀光的人數不斷增加。申遺第一年增加了游客2千多人;第二年增加了約4千人;第三年增加了5千多人。不少記者媒體、攝影愛好者、游客等的關注和參與,增長了小鎮
門票收入,也提高圍屋的人氣。《栗園圍香火龍的展演與價值探討》中,鐘俊昆提到香火龍作為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既可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也可以豐富香火龍的文化內涵。通過開發龍南旅游消費市場,增加當地經濟收入。龍南香火龍的表演吸引了不少游客,帶來了住宿飲食以及特產購買的需求。民俗活動展演前,觀賞圍屋的游客較少會選擇在當地過夜,一般情況下,選擇白天觀賞后便會離開。現在,香火龍演出時間都選擇在正月十二至十五的19點到22點,這樣相當一部分的游客會忍不住留下來欣賞完整個活動,因此大部分人在活動結束后留宿酒店或者民宿,人流量的增加帶動了當地特色餐飲玫瑰花宴、土特產品的銷售及賓館酒店的生意,極大地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2.2 特色小鎮開發對香火龍傳承的促進
近年來,國家開始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的保護,香火龍成功申遺后,龍南縣政府和龍南里仁鎮政府也開始重視香火龍的傳承和發展[2]。據香火龍傳承人了解到,龍南政府給香火龍的開展提供活動經費,政策支持和管理。政府投資,促進香火龍的傳承。政府貫徹龍南全域旅游業方針,香火龍演變成一種旅游體驗[3]。據當地村民介紹,香火龍是一種群體合作完成的活動,由舞龍者和樂隊兩部分構成,村民的廣泛參與,促進香火龍的傳承。以家庭為單位自愿參與活動,栗園圍村民親身參與香火龍的制作、表演和觀賞,有利于香火龍的傳承與發揚。據南茶園企業老板了解到,隨著栗園圍人氣的增加,慕名而來觀賞香火龍的游客增多,當地的企業,比如南茶園從中發現了商機,利用香火龍增加玫瑰茶的銷售量,企業投資甚至組織香火龍活動。企業投資,促進了香火龍的傳承和發展。龍南香火龍文化是客家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種具有濃郁客家民俗文化色彩的群眾性的民俗體育活動。幾條香火龍分別代表著“三廳”,沒有派別之爭,通過香火龍傳承客家民俗文化,將人心聚集起來,體現出一種和諧與穩定,栗園圍民風淳樸、宗族團結。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香火龍是一種起源于軍事的宗族祭祀或民俗體育活動,逐漸演變為栗園圍小鎮民眾元宵節期間傳遞美好祝愿的節日文化娛樂活動。
2)栗園圍特色小鎮現形成了集特色香火龍觀賞、特色圍屋觀賞、特色玫瑰園觀賞及特色美食品賞于一體的特色旅游小鎮,其中香火龍是最具典型代表的小鎮特色,成為當地的旅游宣傳名片。
3)龍南香火龍客家民俗體育與栗園圍特色小鎮開發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任意一方都可以發揮自身的優勢為另一方的發展或者提升創造有利條件。政府相關部門應積極發揮自身的作用加大對客家民俗體育的保護、傳承以及發展,為特色小鎮的開發起到有利的推動作用。
3.2建議
1)盡量保持龍南香火龍客家民俗體育的淳樸風貌。在現代社會,龍南香火龍面臨著各個方面的沖擊:旅游市場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及不斷豐富的體育活動內容,使得原來的淳樸風味離我們越來越遙遠。但是,龍南香火龍的挖掘、傳承與發展,使得城市人們返璞歸真的想法得到了滿足。
2)明確特色小鎮開發有關部門與傳承人的關系。關于龍南香火龍的保護,有關部門與傳承人關系需要正確看待與處理。有關部門要積極地引導傳承人并提供相關支持,達到對香火龍的傳承與發展的高度自覺。但是,也不可對其活動進行過分干涉;同時,傳承人不能過分依賴相關部門,自覺組織村民介入。
3)強化龍南香火龍參與特色小鎮開發與專業人才培養路徑。龍南香火龍參與特色小鎮的開發,應該保持和發展一支嫻熟專業的舞龍隊伍以及相應的后備人才,與之相對應的管理人才。這樣,讓“軟件”與“硬件”相配套,促進和保障香火龍的傳承。
參考文獻:
[1]鐘俊昆,賴一捷,廖小鳳.栗園圍香火龍的展演與價值探討[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 35(2):27-32.
[2]易文君.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地方政府職能研究——以湖北武當武術為例[D]. 華中農業大學,2011.
[3] 張麗萍.全域旅游發展中政府主導作用解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6, 37(32):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