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土地財政的興起緣由開展分析,認為地方的財政壓力與地方官員的激勵機制雙重疊加,致使土地財政興起。然后,針對地方土地財政的利弊進行探討,認為土地財政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地方的經濟發展,但是土地財政不可持續,亟需予以轉型。最后從稅收角度切入,為“土地財政”的轉型提供對策建議,認為應在堅持分稅制的前提下進行稅收制度改革,以期成功破解“土地財政依賴癥”。
關鍵詞:土地財政;經濟發展;分稅制;房地產稅
房地產業相關稅收收入成為了一些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過大。房地產經過前后二十多年的發展,房地產經濟已然成為了不少地方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至形成土地財政。黨的十九大鄭重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中央信號已經明確釋放,地方政府不能長期倚重土地財政,亟需轉型。
一、土地財政的興起緣由
1994年,我國開始實施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該制度對加強稅收的宏觀調控,加大中央政府的財政汲取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有利于充分顯現中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當然分稅制大背景下,也造成了地方財權和事權的不匹配問題。于地方政府而言,當地的基本公共服務、醫療保障、教育支出等費用都需要地方政府買單,地方政府很難做到收支平衡。房地產項目的開發,首先得依法取得城市國有土地的使用權。我國人口眾多,且土地資源有限,因此土地具有極高的價值。而中央政府將地方國有土地的流轉使用批準權限直接下放給地方,其所獲土地出讓金、房地產等稅收收入直接歸地方政府所有,并不上繳中央財政。地方政府為了彌補財政赤字,將自己所掌控的土地推向市場,進而獲取高額土地出讓金。因此地方政府為開辟新財政收入而紛紛瞄準土地財政。
房地產下的稅收來源確實有效緩解了地方財政收入緊缺壓力。政府有了財政收入,便可以著手其他項目的開發和建設,比如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大投資,以加快城市化進程。在我國長期將地方GDP作為官員的政績考核指標的背景下,GDP增量是官員進步提升的一個重要考量因素。因此無論從地方發展角度還是從官員本身進步角度上來說,政府是愿意與房企開發商加強合作的。易言之,地方財政壓力與地方官員的激勵機制疊加致使土地財政興起。
二、土地財政的利弊分析
房地產是資金密集型產業,其直接或間接關聯的上下游產業規模十分龐大,涵蓋鋼鐵、建材、家居行業等。房地產經濟增長,必定助推其所涵蓋的上下游產業鏈經濟量增長。房地產亦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僅在建筑開發時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且在房地產開發項目的完成后,會帶來企業的入駐,相關企業的流入必然帶來就業人員的增加。所以說地方房地產經濟的繁榮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眾多的就業崗位,助推了當地GDP增長。
當然土地財政也給地方經濟帶來了諸多弊端。第一,導致地方房價過快過高上漲,人民生活水平幸福指數下降。房價的高昂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國有土地出讓金的高昂,這筆高昂的費用最終是由購房者所承擔。大量購房群體的收入財產長期捆綁于房地產,成為房奴,必然導致百姓生活質量降低,何談幸福?第二,實體經濟發展受到抑制。中國如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具有他國無法比擬的巨大的消費市場。在需求端,如今的中國人民追求的是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產品輸出。因此,對于實體經濟而言,傳統的低效高耗能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必須得以轉變。實體經濟的發展如何升級,首先需要的就是大量資金流的引入,以加大實體經濟科研投入,助力創新,在核心科技領域取得突破。然土地財政政策背景下,基于資本的逐利性,投機取利之人必然會將大量資金紛紛轉入房地產,銀行等融資機構也熱衷于貸款給房地產企業,這就導致了不少實體企業融資困難,缺乏流動資金,導致發展面臨瓶頸,轉型升級成為一場空夢。第三,地方金融風險隱患漸增。商業銀行的大量貸款均流入房地產行業,與房地產經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此外,地方政府也往往以土地使用權作為抵押獲取流轉資金,以推動地方城市化發展進程。可見,土地財政前后相關性鏈條過長,覆蓋范圍過廣,一旦發生房地產泡沫,必然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波及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
三、以財稅體制改革破除“土地財政依賴癥”
土地資源是有限的,地方政府長期依賴土地獲得財政收入不可持續。如若不加以調整,任其任性發展,總有一天,地方政府將面臨無地可賣的窘境。既然高額的土地出讓金與房地產稅收收入來源是“土地財政”的最初始刺激因素,因此,唯有圍繞“稅收”加以改革,方可治標治本,徹底破除“土地財政依賴癥”。
在社會主義中國,分稅制的主導無疑是正確的,筆者認為財稅體制的改革也應是堅持分稅制下的改革。為了抑制房地產價格過高、過快上漲,必須首先從地價開始調控。第一,可嘗試打破地方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的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更加倡導簡政放權,提倡建設服務型政府,地方政府理應改變家長式管控角色,在土地的供給投入方面,可試點形成多元化的城市公共投資機制。第二,將地方政府從土地財政的利益鏈條中剝離出來。土地出讓的收入不劃歸地方所有,直接上繳中央財政。同時為使地方政府的收支平衡不受過大影響,筆者建議地方政府對土地稅進行細化分類,可以在土地的占用、保有、再交易上開征新稅源。第三,于房地產持有者、所有權個人而言,我國目前只是在房地產交易的初始環節加以征收契稅、個稅等稅收收入,但是對之后房地產的保有環節并未征稅。個人持有房成本較低,亦導致了房地產的投資屬性被明顯放大。筆者認為,可引入房地產稅加以調節。如今我國不動產統一登記、全國住房信息聯網已經完成,且民法典物權編草案中也明確提出“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這就標志著住房的70年產權問題得到解決。因此,我國房地產稅在技術層面上已無障礙。
需要補充的是,對房地產開征稅收,絕對不是采取“放之全國而皆準的一刀切”模式。筆者認為,可分區域開展,因城施策,采取不同標準進行征收。如房地產稅可提前在一二線城市試點開征,而對于三四線等樓市較為冷淡的城市仍應采取去庫存政策,暫緩征收房地產稅,抑或設置一個過渡期。筆者建議地方政府根據市場變化,根據每一年財政支出的虧損和盈利狀況,并對地方不同區域內的不動產周圍的配套基礎設施完善情況、該區域不動產的升值空間狀況等加以考量以準確評估,進而得出該不動產準確的評估價值,最終確定不動產稅的征收比例。
參考文獻:
[1]劉志彪.以城市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兼論“土地財政”在轉型時期的歷史作用[J].學術月刊,2010,(10).
[2]顧相偉.嬗變與發展:淺析當前房地產經濟的調控與轉型—兼論恩格斯《論住宅問題》的現實意義[J].經濟問題探索,2011,(10).
[3]王玉波、唐瑩.中國土地財政地域差異與轉型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10).
[4]劉軒.日本房地產泡沫形成及“崩潰”的實像剖析 [J].現代日本經濟,2018,(01).
[5]徐鵬杰.地方經濟增長視角下土地財政轉型研究—基于地級市動態面板數據的系統GMM分析[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3).
[6]胡寧、王雪方、孫蓮珂、靳慶魯.房產限購政策有助于實體企業“脫虛返實”嗎—基于雙重差分研究設計[J].南開管理評論,2019,(04).
作者簡介:劉曉(1994-),男,湖南婁底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律碩士,現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