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蜀貞 嚴雪 呂秋蘭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旅游業在經濟發展舞臺上的角色日益重要。本文從產業融合的視角出發,通過對阿壩州基礎條件尤其是旅游資源的分析,總結出目前存在的問題,對阿壩州旅游發展路徑進行探討。
關鍵詞:旅游業;產業融合;發展路徑
一、阿壩州基礎條件分析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境內南北、東西長約400公里,幅員面積廣闊;為川陜甘三省交匯處,距成都較近,區位優勢突出。作為川西北門戶,阿壩州交通運輸體系較完善;九黃機場航空口岸的建成投運,極大地提升了州內交通運輸能力。作為我國藏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及藏羌彝文化走廊的核心地段,州內民俗、宗教文化等豐富。作為四川省重點發展的“川西北文旅經濟帶”中心,州內旅游資源極為豐富,旅游發展基礎條件極佳。
阿壩州旅游資源多元,文化底蘊深厚。據統計,州內目前擁有九寨溝、黃龍、四川大熊貓棲息地3項世界自然遺產,4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6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22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10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3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7處省級風景名勝區,6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處國家級地質公園,1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6處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0個全國紅色經典旅游景區等……
二、阿壩州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目前,阿壩州交通運輸仍存在部分問題。特殊的地質地貌條件導致州內自然災害多發,公路抗災能力較弱;高速公路主干網尚未形成,旅游公路環線尚未聯通,進出州大通道亟待建設。阿壩州資源優勢明顯但區域發展不平衡,東部區域開發較早且旅游發展較成熟,中西部縣市則不及。州內旅游淡旺季矛盾突出,旅游產品結構較為單一,文化產品開發不足,產業融合不夠深入,缺乏對產品內涵的深層挖掘。總體服務品質較低,產業發展要素較為滯后。近年來,阿壩州旅游業受“5.12”汶川地震及“8.8”九寨溝地震的沖擊,旅游發展恢復緩慢。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旅游業發展不甚如意。
三、阿壩州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路徑
基于阿壩州優越的地理區位、優良的生態環境及豐富的旅游資源,從產業融合視角出發,探索阿壩州旅游產業發展新路徑,不斷推進阿壩州旅游業的優質、高效發展。
(一)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
大力挖掘阿壩州旅游資源文化內涵,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引進文創人才,在旅游產品開發過程中注入文化創意元素,積極推動文旅產業的有機聯結、深度融合,形成具有阿壩州特色的文旅產業鏈,打造西南文旅融合示范州。如打造區域性文化中心、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創建地域特色文創品牌、建設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創辦一批沉浸式文旅演藝節目、創作一批體驗式歌舞戲劇精品、舉辦一批互動式文旅節慶活動、開展一批群眾性文旅民俗活動、培育一批特色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
(二)生態環境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
發揮阿壩州生態優勢,有機結合文旅產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培育生態旅游、森林康養、休閑養生等新業態,構建阿壩州綠色生態旅游圈,構建完善的綠旅產業鏈。依托馬爾康等地陽光資源開發陽光康養品牌產品;依托垂直海拔優勢,開發汶川盤龍山、孟屯河谷戶外運動、四姑娘山戶外山地運動等運動康養產品;建設水磨鎮、三江鎮、古爾溝等特色養生休閑旅游城鎮等。
(三)城鎮建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
城鎮作為景區的后備支撐,是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購、娛的重要場所。城鎮是體現阿壩州民族特色的重要載體。通過景城一體化發展,完善城鎮公共服務設施及旅游基礎服務設施,打造一批極具地方特色與魅力的原生態城市和集鎮,積極培育生態旅游文化名城。打造馬爾康、松潘、紅原3大國際旅游城市,打造九寨溝、黑水、金川等10個中心旅游城鎮及多個重點旅游小鎮。
(四)農牧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
全方位、深層次推進旅游與有機天然食品、花卉苗木等傳統農業的融合,建設一批主題農業園區及農業示范基地,形成龍頭引流、多點延留的農旅發展新格局。建設汶川克枯甜櫻桃、理縣桃坪紅富士蘋果、理縣樸頭蔬菜、茂縣南新紅脆李、茂縣紅花椒、松潘川主寺中藥材、九寨溝羅依青脆李、黑水扎窩紅脆李、馬爾康梭磨蔬菜等產業示范基地。
培育優質畜牧產業,打造特色節慶品牌,開發高質文創產品,形成養殖生產、觀光游玩及創意體驗于一體的牧旅融合新局面。全力推進紅原牦牛園區、松潘縣青藏高原農畜產品加工集中區、紅原縣綠色生態產業經濟園區、馬爾康縣農畜產品加工物流園區等園區建設;在“凈土阿壩”品牌支撐下,推出“麥洼牦牛”、“金川多肋牦牛”、“若爾蓋牦牛肉”、“黑水藏香豬”等多層次品牌體系,促進全州旅游購物體系的完善。
(五)體育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
立足旅游發展多樣化、個性化,將山水地貌、森林田園與體育競賽、戶外運動相結合,大力培育徒步穿越、登山攀巖、高山滑雪等運動項目,積極開發低空旅游、滑翔飛行、山地直升機觀光等新業態,打造休閑體育產業基地。加強與世界知名國際運動協會的合作,開發運動休閑類國際旅游產品。構建體育產業空間結構體系,打造馬爾康綜合運動服務中心,理縣國家級體育產業示范基地、四姑娘山-橫斷山(HDS)世界山地旅游目的地等;創建理縣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小金縣四姑娘山戶外運動示范基地;積極培育品牌體育賽事節慶活動及體旅融合項目。
(六)鄉村振興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
立足生態文化旅游優勢,加快鄉村旅游發展步伐,以“旅游+”為突破口,總結和推廣浮云牧場、羊茸哈德等發展旅游的實踐經驗,探索高山地區的溝域農文旅融合創新發展模式和草原區的線路統籌的牧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加快建設大九寨、環紅原機場、臥龍-四姑娘山大熊貓旅游經濟圈,著力打造藏羌走廊·317中國最美景觀大道旅游支撐帶,推進特色旅游村鎮建設,構建鄉村旅游發展新格局。
四、小結
基于對阿壩州基礎條件的分析,進行國內外旅游產業融合等相關研究資料的查閱。結合阿壩州旅游資源優勢、現存問題及發展需求,在產業融合視角下對阿壩州旅游發展路徑進行探討,總結出符合阿壩州實際發展情況的文旅、綠旅、城旅、農旅、體旅等產業融合方式,以此促進州域旅游產業深度、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堅.共享經濟下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趨勢及創新路徑[J].商業經濟研究,2019,(6): 180-182
[2]石卿.阿壩州旅游扶貧發展模式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2019,(6): 124-126
[3]程瑞芳.旅游產業融合研究(2007-2019):綜述與展望[J].商業經濟研究,2020,(8): 181-184
[4]徐頑強.鄉村振興戰略下阿壩州旅游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探析[J].阿壩師范學院學報,2019,第36卷(1): 58-65
作者簡介:康蜀貞(1996-),女,漢族,四川達州人,碩士研究生,理學碩士,單位:成都理工大學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人文地理學專業,研究方向:旅游資源開發與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