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慈善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對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起到積極作用,但同時還存在慈善主體責任不當、慈善組織運行有待提升、慈善事業覆蓋不全面等問題。本文將對中西慈善進行比較研究,涉及慈善思想、慈善組織管理運行、慈善事業發展等方面。通過比較,吸收借鑒西方先進經驗,將有利于我國慈善發展,進一步提升人民福祉和社會民生保障水平。
關鍵詞:慈善思想;慈善組織;慈善事業發展;中西比較研究
一、中西慈善思想對比
(一)發展根源
中國慈善發展的根源是以“仁愛”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倡導從人性本善的前提出發,把人的良好道德品質視為慈善發展的動力。同時,其還受到其他學派和宗教影響,如道家的“善惡觀”,佛教的“慈悲觀”等。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思想精髓是慈善理念發展的基礎。
西方慈善發展的根源則是以“博愛”為核心的基督教文化,倡導上帝是人行為的觀察者、審判者,人通過慈善行為進行“贖罪”,強調慈善的外在性和責任性。受到西方社會多種文明并存、宗教影響深遠、民主意識強烈等影響,西方慈善有較好的發展基礎。
(二)思想差異
中國慈善根植于傳統文化,受到封建皇權、家族宗法的影響,現代慈善發展雖發生轉型與改變,但其思想傳統仍具影響力。慈善思想有一定內斂性,即儒家思想的“仁愛”是推己及人的,是具有差別性的愛,依據血緣、地緣親疏,先熱愛雙親、親人,進而善待鄰居,善待社會大眾。慈善思想有一定政治性,基于封建皇權統治階級力量的強大,慈善多集中于官方主導,民間參與不多,隨著社會性質變化,民間慈善及組織實現了長足發展,但政府與組織機構、個人間的責任范圍與關系仍不夠清晰。
西方慈善根植于宗教發展,慈善思想具有開放性,即遵循“普遍主義”原則,愛無遠近親疏和等級差別。受到個人主義影響,慈善思想以個人為基礎,慈善在社會大眾中得到廣泛認同,慈善活動呈現全民參與態勢。受到商業文化影響,商品經濟中形成契約觀念,建立起權利義務關系,慈善思想具有契約觀念和理性精神。
二、中西慈善組織管理及運行對比
(一)管理狀況
中國的慈善組織與政府機關聯系緊密,民間慈善組織數量眾多,但規模大、影響范圍廣的多是官方、半官方的慈善組織。慈善組織的組織結構可分為三類:一是官辦民營性的慈善組織,其工作人員為國家事業單位編制,享受財政撥款,如中國紅十字會。二是基金會類型的慈善組織,其設立了監事會和理事會,與政府的關系比較密切,如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三是民辦非企業類慈善組織。我國慈善組織的成員包括出資者或機構的成立者、管理層、志愿者三類。
西方慈善組織的性質是比較純粹的民間非營利性組織,政府對于慈善組織的內部管理和活動開展不太干涉。西方國家針對慈善事業大多有完善的法律和制度建設,這為慈善活動制定了準則與規范,保障了救助效果,提升了相關工作的可考察性和透明性,保障了慈善事業的良性長期發展,也在社會范圍內加強了民眾對慈善事業的信任和信心。例如,美國慈善以完全公開透明為原則,募捐款項、組織會費、成員薪資、經費去向都登記在案,可供給社會大眾查閱。除此之外,西方國家慈善組織的注冊程序簡單,監管較為嚴格。
(二)運行機制
關于資金,中國慈善組織的資金來源包括政府撥款、企業或個人捐助、政府稅收的減免等,大多集中于企業。籌資主要通過慈善組織募捐、網絡募捐、單位、社區組織募捐、海外募捐等方式進行,同時秉持著資金只能用于相關活動開支,不能隨意分配的原則。西方慈善組織籌資手段和渠道多樣,充分利用自身經營收入,政府資助和個人捐款比例較高,其中網絡籌資作用顯著,美國慈善組織還根據捐助者的不同情況制定了針對性策略。資金管理較為嚴格,注重資金的保值和增值。
關于人員管理,中國慈善組織的工作人員呈現出總體數量少、專業化程度低、志愿者數量較快增長的特征,組織不注重人才的發掘、培訓,對在崗人員的物質補貼和制度保障也不夠。西方慈善組織對于在崗工作人員有科學的薪資保障和薪酬激勵機制,如以較高薪酬招募高級管理人才。注重人員隊伍的擴大和專業性的提升,基于西方社會對慈善行為的鼓勵而擁有龐大的志愿者及義工隊伍,通過編寫志愿者守則等對其加強管理。
關于評估與監督,我國民政部門通過年檢對慈善組織的財務運行狀況和活動開展狀況進行監督,并對不合格組織進行公示,稅務部門和審計監察部門主要審查慈善組織的資金使用狀況。捐助方、媒體部門可進行輿論監督,除此之外,慈善組織可通過進一步制定制度規范進行自我監督。西方慈善組織的監督主體與我國大致相同,但其審查環節更多,透明性進一步得到保障,且對于組織的違法違規行為有較成熟嚴厲的制度要求和處理措施。
三、中西慈善事業發展對比
中國慈善事業開始較早,發展歷史較長,受傳統文化影響較深,在近代受西方思潮影響,經新中國成立后的停滯,自改革開放以來實現快速發展,慈善組織大幅增加。但基于慈善思想轉變具有困難性、多個慈善主體權責劃分具有混亂性、相關制度政策具有不全面性、慈善組織管理及運行具有不完善性,我國慈善事業仍存在問題,社會影響力有待提升,亟待進一步發展。
西方慈善事業發展早期表現為宗教活動,以基督教為代表。教堂、教會對其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甚至一度壟斷慈善業。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西方社會動蕩,社會問題多發,慈善事業進一步受到重視,商人對慈善事業的貢獻日益顯著。19至20世紀,現代慈善得以發展,表現為公民慈善和公開慈善,更注重慈善的公益性和專業性。政府介入進一步促進慈善事業發展,西方慈善事業在規模、社會影響力、社會認知度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四、經驗啟示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可發現,我國慈善事業在慈善思想、慈善組織管理運行、慈善事業發展方面均與西方存在較大差異與差距。基于慈善的重要影響,我國應吸收西方國家先進思想和經驗,促進我國慈善的完善與提升。
在慈善思想方面,應進一步改變原有思想中對受助方的差異對待,提升無差別性;進一步貫徹民主與理性,引導推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慈善活動,提升慈善的社會參與度和影響力。
在慈善組織管理運行方面,首先應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條例,為組織發展提升制度保障;其次應尋求更合理可行的內部管理結構與人員配置;在資金方面,積極主動擴展資金來源,以創新精神推動資金保值增值;在人員管理方面,積極引進人才,通過專業培訓和具體細則管理提升人員質量和管理效果,提升人員薪資;最后,在評估與監督方面,重視社會與內部監督,建立懲罰機制。
除了西方經驗外,還應充分依據我國實情,推動慈善及慈善事業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杜婷婷.比較視野下的中西慈善理念[J].法制與社會,2010(12):289.
[2]盛正子.當代西方慈善倫理及其啟示[D].上海師范大學,2013.
[3]李海燕.中美慈善思想及現狀的比較研究[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 報,2010(04):27-29.
[4]楊義鳳,鄧國勝.西方慈善行為模式的變遷及其對中國的意義[J].天府新論,2013(05):84-90.
[5]徐初佐,徐維群.中西慈善管理差異論析——兼論胡文虎慈善公益[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6(04):117-122.
作者簡介:張馨月(1996-),女,陜西西安人,碩士在讀,西北大學哲學學院,研究方向:城市社會學、發展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