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委委
摘 要:“一帶一路”跨文化傳播的規模和密度都不同以往,在關于“一帶一路”的多次重要論述中,習總書記都有效發揮了各種隱喻手法和思維在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本文試圖探索在“一帶一路”中隱喻性政治話語,為“一帶一路”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關鍵詞:一帶一路;隱喻;戰略智慧
一、隱喻:“一帶一路”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新視角
“一帶一路”建設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政策溝通不斷深化。近年來,中國的政治傳播話語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習近平總書記用“中國夢”來隱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此外在講話中多次出現諸如“老虎蒼蠅一起打”等隱喻性話語,這些隱喻性政治話語給中國的政治傳播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同時也給我們分析“一帶一路”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二、隱喻研究的流變和分類
傳統地,隱喻被認為是一種修辭格。亞里士多德認為隱喻是用一個表示某物的詞借喻它物.這個詞便成了隱喻詞。隱喻是一種語言手段,起到外在修辭的粉飾的作用,并不參與意義的生產。20世紀70年代隱喻被認為是一種思維格,“是人類用一種事物來認知、理解另一類事物的思維方式”。
在哲學、語言學和認知科學、心理學等學科領域,對隱喻問題的探討從“這個詞語是如何使用的”發展到“這個意義是如何表達的”,基于此,隱喻就有了詞匯隱喻和語法隱喻之分。詞匯隱喻主要是指使用同樣的詞語表達不同的意義,而語法隱喻則相反,是使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同一個意義。韓禮德(Halliday)將語法隱喻分為:概念隱喻、人際隱喻、語篇隱喻。
概念隱喻是將不同概念之間相互關聯、相互類比,由此及彼、由已知到未知、由具體到抽象,形成一個龐大的隱喻體系。目前學術界比較認可的概念隱喻分類為:空間隱喻、實體隱喻、結構隱喻。
空間隱喻主要把“上下”、“前后”、“高低”“內外”等空間結構投射到其他的非空間概念上,賦予其空間方位,從而獲得引申和抽象意義。實體隱喻則將抽象的情感、概念等看作有形的實體和物質。結構隱喻能夠通過一個結構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建構另一個結構模糊、界定含糊或完全缺乏內部結構的概念。
人際隱喻則主要通過語氣和情態來體現。一般地我們會用陳述語氣起到陳述功能,用疑問語氣起到疑問的作用等等。
語篇隱喻能夠起到簡化語篇的作用,比如古詩詞、諺語的運用,能夠幫助語篇的銜接和展開,推進語篇的客觀化。
以上隱喻的分類讓我們更加清晰深入地理解隱喻,但在隱喻的實際運用中我們難以對隱喻加以嚴格區分。為此,本文并不嚴格按照以上的隱喻分類做解析,而是圍繞習總書記關于“一帶一路”重要論述中的代表性文本加以具體闡釋。
三、習近平關于“一帶一路”重要論述中的隱喻分析
習總書記在關于“一帶一路”的歷次講話中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如引用古詩詞、俗語、排比等,不但將中國文化特性傳播出去了,而且還引起了世界沿線國家的廣泛共鳴,加深了“一帶一路”沿線民族和國家之間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以下筆者頡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論述做闡釋。
首先,“一帶一路”本身就是一種隱喻的運用,習近平總書記用“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來隱喻中國歐亞非地區和東盟國家共同建立陸路和海洋合作伙伴關系的戰略構想。
習近平總書記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了題為《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演講。習總書記通過“華彩樂章”“梭羅河”等實體化的比喻來隱喻中印在長期交流中的友好關系。在此次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充分應用了語篇隱喻,“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金錢易得,朋友難求”等,通過中國古詩詞、成語、印尼諺語等的使用,簡潔有力地表達了兩國人民患難與共的事實和意志。此外,習近平還有效利用了概念隱喻。例如,用“萬隆精神”來重申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的國際關系,用“上天”“入海”的空間隱喻來形容兩國在航天、海上等新興領域的廣泛合作,并通過“命運共同體”這一結構隱喻來總結了亞洲和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圖共贏的利益訴求。
在習總書記關于“一帶一路”建設的多次講話中,多次出現翅膀、騰飛等意象。習總書記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發表題為《攜手追尋民族復興之夢》的重要演講,他講到:“中國希望以‘一帶一路為雙翼,同南亞國家一道實現騰飛。”他在“加強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東道主伙伴對話會上的講話中表示:“一帶一路”和互聯互通是相融相近、相輔相成的,如果將“一帶一路”比喻為亞洲騰飛的兩只翅膀,那么互聯互通就是兩只翅膀的血脈經絡……通過反復、堅定地論述,習近平把“一帶一路”背后所蘊含的不懈追求夢想的堅定和努力一以貫之,增進了各國人民間的共鳴和信任。
在概念隱喻運用方面,習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有‘向外看的胸懷”,“外”原本是一種空間方位的描述,在這里隱喻的是開放、包容的全球視野,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此外,大量形象的實體隱喻,為我們理解諸多抽象概念提供了具有物質形式的實體基礎。比如,“歷史是最好的老師”,“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等,通過比喻將歷史、發展這些抽象的術語通過“老師”、“鑰匙”這些日常事務來進行具象轉化,降低了人們對嚴肅文本的理解難度,這些相似性的關聯更加貼近受眾的認知和思維。
最后,演講還充分運用到了結構隱喻,例如用“絲路精神”來高度概括了“一帶一路”建設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指導精神,用“絲路人”來勾勒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矢志推進東西方和平交往、合作的杰出貢獻者的形象。習總書記還通過“智力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等對“一帶一路”的創新之路進行了闡釋和拓展,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廣闊的聯想空間。
參考文獻
[1]梁國杰;趙新利.隱喻性話語的跨文化傳播效力及啟示青年記者,2015(09)
[2]王寶.隱喻的分類視角及其語篇建構功能[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