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平
摘 要:個人的語句表述能力與其邏輯思維能力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發言時常能夠體現其對所學知識的思考和分析價值。就此而言,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開展積極有效的發言程序。本文主要就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引導學生發言提出相關針對性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學生;發言;策略
引言
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能夠鍛煉其觀察分析能力、語言邏輯能力、思考質疑能力。積極的課堂發言也是不同學生之間思維互換的一個過程,因而能夠推動學生汲取一些優秀的他人意見和看法,達到開闊其視野的良好效果。與此同時,課堂發言亦能恰到好處使課堂氣氛進一步活躍,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有更高的吸收效果。因此,教師需要探求多樣化的策略引導學生在課堂過程中進行發言,優化教學模式,以達到良好教學成效、鼓勵學生成人成才的目的。
一、推動情景再現,激發發言興趣
小學生年齡尚小,大部分處在這個階段的學生多半喜歡被外界事物所吸引。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需要充分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外,還需要把課本進行仔細研磨,抓住教學內容的精髓,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找出教學內容中的關鍵點,并以此拓展思維,創設與核心內容相關的情境。如此一來能夠在極大限度上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積極發言的興趣。例如,在五年級下冊第二十課《金字塔》中,教師首先在課前利用多媒體軟件播放相關金字塔視頻,運用視頻導入法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金字塔的巍然屹立和神秘氛圍;其次教師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誦課文,領略課文中對金字塔的精彩描寫,接下來再次播放金字塔相關圖片,讓學生運用圖文結合的方法身臨其境一般感受金字塔的魅力之處,以此激發學生對研究金字塔的興趣。最后,教師提問學生金字塔的形象特點,便收獲了眾多學生經過多重思考的答案。通過此過程,教師利用圖文并茂的形式打造相關的情景再現,成功調動了課堂興趣,推動了學生舉手發言。
二、活躍課堂氛圍,提供外部條件
小學教學內容相較于中學內容來說難度明顯較低,故學生和老師的壓力相對也輕松些,因此小學教學過程中大可不必過于沉悶。作為教師要想調動學生上課的發言積極性,就需要充分利用課堂這個教學領地。通過調整課堂狀態,活躍課堂氛圍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感,而情緒感一旦達到一定的高度,就能使學生找到自我興奮點,推動其進行發言[1]。比如,在四年級下冊第十七課《記金華的雙龍洞》中,教師首先通過提問:“見多識廣的同學們,你們都去過那些地方,印象最深的是哪里?”學生們聽到這個問題,紛紛舉手回答。在部分學生發言完畢后,教師又熱情地說:“同學們果然旅行經歷豐富多樣,大家真了不起”。有了教師的鼓勵后,接下來的環節中學生也會將其作為動力積極發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和藹的語氣與學生們溝通交流,課堂氣氛在達到活躍的過程中也做到了師生的和諧交流,為學生敢于交流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在條件。
三、設計發言平臺,培養發散思維
當前新課改的大背景對學生的個人學課素質提出了更高層面的要求。教師的教學模式不應僅僅以“灌輸式”亦或是“注入式”教學為主,而是需要將學習的主導權引導于學生一方,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中的主體,需要在學習過程中拓寬自我眼界,同時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獨自思索,并進行理性的判斷[2]。對此,教師需要站在更高水平層面更改以往不適的教學模式,構建全新的發言平臺,為學生發散思維創新營造條件。例如,在六年級下冊《匆匆》中,教師首先有感情帶領學生精讀全文,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教師先展示出對文中關于時間流逝的相關句子,并以同桌合作交流討論的方式進行句式分析,讓學生發掘句子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效果,以此形成自己對文章的思考和判斷。最后教師提問文章相關主旨的問題,學生們在之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對教師所提問題踴躍展開回答。在此教學課堂中,教師首先帶領學生將課題導入,接下來的主要部分由學生交流討論自學完成,把握學習的主導權,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以此更好地對老師的提問進行發言回答。由此可見,自主探究和小組交流合作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充分展現自我的想法,培養學生在學習中思維的多重性,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力度,同時也是給學生積極發言提供了一個全新平臺,讓學生能夠暢所欲言、交流合作;也完成了教師理想的教學成果,達到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良好的教學成果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相互配合共同奮斗才能實現。高效率的語文課堂不應僅僅需要教師傳授語文理論知識,還需要教師靈活運用外部條件創設情境、和諧課堂氛圍、給學生充足展示自我的機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課堂模式來激發學生對語文課程的興趣程度,并引導學生積極發言,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鄭翠艷.新形勢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應對策略分析[J].新課程(小學),2013(5):5-5.
[2]覃宏天.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課堂提問引導策略[J].新作文:教研,2019,000(002):P.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