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龍
摘 要:《黨委會的工作方法》是毛澤東同志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所作的結論的一部分,主要闡明了全黨同志如何召開黨委會、如何制定決策等問題,形成了內容豐富的黨委會思想,這對于新時代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具有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黨委會;黨的領導方式;中國共產黨
一、堅持民主集中,防止獨斷專行
《黨委會的工作方法》基本上是圍繞黨的民主集中制展開的,特別是黨委會應當如何貫徹落實民主集中制。主要包括一、四、十條,即“黨委書記要善于當班長”、“不懂和不了解的東西要問下級,不要輕易表示贊成或反對”、“注意團結那些和自己意見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在這些論述中,民主談論的較多。
首先,堅持黨委會的集體領導,就要堅持少數服從多數。“黨委制是保證集體領導、防止個人包辦的黨的重要制度。”[1]“黨的委員會有一二十個人,像軍隊的一個班,書記好比是‘班長”。但是,這個“班長”與軍隊的班長是相區別的,最大的不同是要堅持民主的原則,堅持少數服從多數。書記要當好“班長”,既要善于發揮各委員的長處,又要發揮書記的整合作用。其次,虛心向下級學習。“不懂得和不了解的東西要問下級,不要輕易表示贊成或反對。有些文件起草出來壓下暫時不發,就是因為其中還有些問題沒有弄清楚,需要先征求下級的意見。”充分尊重、吸納下級意見,是民主的重要體現。作為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者經常向下級學習,是保證決策正確的一個重要方法。最后,領導班子要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毛澤東說:“我們都是從五湖四海匯集攏來的,我們不僅要善于團結和自己意見相同的同志,而且要善于團結和自己意見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領導機關和領導人物要不犯錯誤,關鍵是要善于聽取和采納各方面意見特別是反對意見,當然,營造良好的批評環境是重要前提。
“全面從嚴治黨的根本在于使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干部都按照黨內政治生活準則和黨的規章制度辦事。”[2]黨委會工作中的獨斷專行主要表現為:一是有的黨委書記對重要議題控制。這種情況主要是使重要議題難以上黨委會或者放大非重大議題,讓黨委會決策非重大問題。其結果是大事專斷、小事民主。二是以集體討論之名定調,主要是主持會議定調或者領導發言定調。主持黨委會時就定調子,使會議缺乏暢所欲言的氛圍,不同意見遭到事先防范;領導發言定調子。黨委會集體討論重大問題時,或者出于委員對書記的尊重,或者由于書記自視其重,書記往往樂于先發言,從而自覺不自覺地給討論定下了調子,致使討論限制在該調子下而無法深入。“事先定調”也許有利于統一意見和看法,但實質上則是以書記的意見和看法為準,造成以個人意見為集體決策的事實。
深化黨內民必須進一步健全黨委會集體討論的制度和程序。第一,規范黨委會主持人的職責。黨委會主持人的角色非常關鍵,他不能轉述其它委員特別是書記的看法,其職責是組織協調,既使討論的主題相對集中,又能調動委員積極發言,還要引導委員進行論辯。第二,規范書記發言的程序。為不受書記觀點和看法的影響,黨委制應該規定書記最后發言。這是因為在黨委會中對重大問題的討論,發言按職務從低到高的順序進行,有利于保障集體討論的民主性。這樣,不僅能激發各位委員積極發言,而且能促使各位委員講真話,從而真正通過黨委會實現集體領導。
二、堅持黨內團結,防止分散主義
在《黨委會額工作方法》中第二條、第三條以及第十條談到黨內團結,即“要把問題擺到桌面上來”、“互通情報”、“注意團結那些和自己意見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
黨委會是一個領導集體,這個集體必須團結、和諧。在毛澤東心目中,集體決策、分工負責是黨委會的一個根本原則。“班長”和委員之間要能互相諒解。“書記和委員,中央和各中央局,各中央局和區黨委之間的諒解、支援和友誼,比什么都重要。”日常工作中,“黨委各委員之間要把彼此知道的情況互相通知、互相交流。這對于取得共同的語言是很重要的。有些人不是這樣做,而是像老子說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結果彼此之間就缺乏共同的語言”。彼此尊重、密切協作、步調一致,既是黨委會工作的要求,又是實現集體領導的必要途徑。“我們都是從五湖四海匯集攏來的,我們不僅要善于團結和自己意見相同的同志,而且要善于團結和自己意見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黨內團結關系到黨委決策正確與否的問題以及效率問題,黨內團結有助于委員之間的相互配合以及政策推行,這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至關重要。
“任何黨的領導干部都不允許超越黨組織所賦予的權限, 侵犯集體的權限和別人的權限。”[3]當前以團結之名行違心附和之實表現為:其一,雖經過反復討論,有些黨員的意見仍不合書記的意圖,致使黨委會長期拖延不付諸表決,也使重大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因而出于無可奈何的團結諒解,改變主意違心地附和。其二,書記發言事先定調,有些委員內心深處卻不認可。但為了不與書記意見相左,壓制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意見,僅作出贊同和擁護的姿態;書記或壓制不同意見,各位委員則明哲保身,不與書記發生正面沖突。
以團結之名行違心附和之實的現象,與書記專制作風相關,但又與委員自身相關。出現上述情況時,第一,不應急于表決,而應讓大家再去調研。對此,毛澤東在《黨委會工作方法》中也談到類似情況:“有些文件起草出來壓下暫時不發,就是因為其中還有些問題沒有弄清楚,需要先征求下級的意見。”第二,不應盲目附和,而應尋求正當理由。委員對于重大問題有充分了解時,如果能確定書記的意見欠中肯妥當,那么所尋求的“無法合理反駁的理由”,應以適當的方式讓書記能夠接受。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毛澤東強調互通情報形成共同語言的重要性,以提高民主討論中正當理由的效力。
三、堅持群眾路線,防止脫離群眾
毛澤東同志在《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中雖然沒有具體論述要如何堅持群眾路線,但他在第七條指出“胸中有數”。“這是說,對情況和問題一定要注意到它們的數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數量的分析。任何質量都表現為一定的數量,沒有數量也就沒有質量。”毛澤東借用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例如,要進行土地改革,對于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各占人口多少,各有多少土地,這些數字就必須了解,才能據以定出正確的政策。”“這些都必須有個基本的調查和分析,不可無根據地、主觀地決定問題。”要調查就必須深入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只有通過調查,掌握第一手可靠材料,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當前,要克服脫離群眾的危險,要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入手。在理論上,領導班子要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刻認識到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牢記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從而培育黨員、干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一切為了群眾,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而克服脫離群眾危險。在實踐上要健全新時代黨密切聯系群眾的體制機制。暢通群眾反映意見和建議的渠道,把群眾滿意度作為評價各項工作的重要標準,把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納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中,從嚴處理脫離群眾的行為。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對于脫離群眾、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堅決嚴肅處理。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340
[2]趙緒生.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委會的工作創新[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6(05):27-31.
[3] 梁柱.黨的領導經驗的深刻總結——重溫毛澤東《黨委會的工作方法》[J].紅旗文稿,2016(16):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