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群
摘 要:家國情懷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歷史文化的土壤之中,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可以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激發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動力,促進學生樹立遠大抱負和崇高理想,升華愛國主義情感。基于這種認識,本文主要從立足歷史課本,深挖教材家國情懷元素,創設生動情境,熏陶學生家國情懷思想,利用歷史事件,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等幾個方面,對家國情懷素養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有效落實,進行了討論研究。
關鍵詞:家國情懷;初中歷史;教材;情境;歷史事件
當前我國正處于和平發展的時期,學生們的生活條件比較優越,往往對歷史上艱苦奮斗、為國犧牲的事件或人物體驗不深。很多學生僅僅把歷史課程作為普通一門文化科目,學習的目的主要也是為了應付考試,對歷史知識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接下來,本文將在分析歷史教學落實家國情懷素養意義的基礎上,對家國情懷素養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有效落實途徑,進行研究。
一、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落實家國情懷素養的意義
通過在初中課堂教學中落實家國情懷素養,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歷史觀,幫助學生深刻的體驗歷史,產生熱愛國家的情懷,深化學生的德育教育。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明孕育著優秀的文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家國情懷,可以讓學生知道我國傳統的優秀文化和美德,走入歷史上偉大而高尚人物的精神世界,熏陶學生的思想,推進對學生德育教育的落實。家國情懷素養的核心是愛國、愛家、愛人民,這與當代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是一致的,落實家國情懷素養還有助于推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家國情懷素養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有效落實途徑
(一)立足歷史課本,深挖教材家國情懷元素
初中歷史教材教學資源豐富,編入了中國從古至今大量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可以說是內容生動、史料詳實、觀點客觀,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思想。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落實家國情懷素養,應立足歷史課本教材,深挖其中的家國情懷內容和元素,向學生滲透家國情懷教育。歷史教師要吃透教材,由淺入深的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們把握我們國家歷史發展的主線,正視國家的歷史發展變革。引導學生以史為鑒、銘記歷史、繼往開來,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比如,七年級的歷史教材,把中國古代歷史部分作為主要內容,蘊含著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從史前時期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一直講到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體現著民族統一、團結發展的思想。教材編寫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我國文明和文化的傳承發展,堅定學生熱愛國家、熱愛歷史的信念,培養學生家國情懷。以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3課《盛唐氣象》教學為例,本課概括了唐朝時期盛世經濟繁榮的表現,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唐朝前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手工業技術的提髙,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會發展及與唐朝的關系,掌握唐朝時期在文學藝術方面的主要成就。在本課關于文學藝術內容的教學中,應引導深刻挖掘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詩人,在詩歌藝術創作上的才華過人和極具特色,以及取得非凡的成就,培養學生熱愛祖國、關心民情的高尚情操和愛國情感。
(二)創設生動情境,熏陶學生家國情懷思想
歷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許多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歷史人物的傳奇經歷,都是處在一種特定歷史情境之中的,有著很強的時代意義和深遠影響。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有效落實家國情懷素養,可以給學生創設生動、豐富的情境,熏陶學生的家國情懷思想,使學生產生對國家、對民族、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在創設的生動情境影響之下,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們在學習歷史過程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近距離了解和接觸歷史知識,滋養初中學生的家國情懷情愫。
比如,在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課《鴉片戰爭》一課教學中,主要教學目標,是指導學上掌握林則徐虎門銷煙,中英《南京條約》內容以及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在本課教學中,我們就可以運用歷史圖片展示、影視片段演播、文字資料講述的方法,在課堂上創設“鴉片戰爭”時期的歷史情境。引導學生觀看觀察,思考、分析、探究鴉片戰爭中中國戰敗的原因,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了解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并由此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掌握林則徐維護中國民族利益,進行虎門銷煙的壯舉。讓學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三)利用歷史事件,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
歷史主要是曾經的事件、人物和事物的記載,歷史事件的發生有其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事件是主線,也是教學的核心內容,歷史發展的過程也是由一個一個的歷史事件串聯起來的。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其中不乏驚天動地的歷史事件。家國情懷素養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有效落實,我們應利用歷史事件,抓住歷史發展的主線,發展學生家國情懷素養,培養學生唯物辯證的歷史觀。
比如,關于部編版八年級歷史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章節內容的教學,這部分歷史體現了中華民族發展進程中飽經滄桑,是我國歷史上被侵略與反抗中最激烈悲壯、蕩氣回腸的部分,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爭取獨立自由拼死抗爭、可歌可泣的坎坷經歷。教學中,我們就可以把“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盧溝橋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第二次國共合作”等事件串聯到一起,讓學生了解抗日戰爭的歷史,了解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并聯系當今現實,認識日本右翼勢力否定殖民統治和侵略戰爭言行的危險,讓學生銘記歷史、展望未來,培養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情操。
結束語:
總而言之,家國情懷素養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有效落實,可以讓學生明確國與家,個人與集體、國家的關系,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甘于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而奮斗終生。
參考文獻:
[1]葉敬玉.初中歷史教學提升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實踐探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9(29):45-48.
[2]李寧寧.芻議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J].新課程研究,2019(16):43-44.
[3]年明點.“家國情懷”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01):20.
[4]居敏.新時期基于歷史核心素養的初中生家國情懷培養路徑探究[J].農家參謀,2019(1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