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伶螢 鄒建軍
摘要:地理基因與文學的發生有著密切的聯系,是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共同作用,在作家身上留下的或顯性或隱性的烙印。通過作家的文學創作,特定的地理基因總會得到完整的保存。作為一個新的概念,地理基因蘊藏著深刻的審美內涵和人文品質。地理基因只有通過作家的地理感知與地理經驗獲得,所以在不同的作品中有各不相同的保存程度與表現方式。
關鍵詞:地理基因;文學創作;作家作品;哲學與美學
地理基因是指地理環境在作家身上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印痕,并且一定會保存在自己所有的作品里,并有所體現。①地理環境留存于作家身上的影響,有如人類身上的生物基因一樣,值得深入分析與全面研究。地理基因作為偏正短語,地理是用于修飾基因的,地理是文學發生的背景,而基因則是作者埋藏于作品中的自我本真。文學地理學所講的地理基因,便是作家融入于作品中的骨血。作為生命個體的作家在社會生活中的所感、所思、所想,以文字之姿在文學作品里得到了永久保存。
地理基因概念的提出,既是對文學地理學批評理論的豐富,也是對文學發生基礎與文學生存形態的哲學思考。地理的含義因此而得到擴展,基因也有了一種特殊的文化內涵。地理基因可以為人們分析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提供一種新的思路,指出一個新的方向。
一? “地理”釋義及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地理”一詞來源于希臘語,意為對地球的描述(earth description),是對地球以及在地球上生存的一切生物影像之寫照。地理學將各種自然現象進行分類,從現象中尋找自然的規律,探討環境對于人類所產生的影響,所以地理就是對世界的“書寫”。地理是人文傳統形成與發展的客觀條件,是人類文化產生的物質基礎。早在古希臘時代,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人類的特性產生于氣候”的觀點,是世界上最早的地理環境決定論。亞里士多德也認為,地理位置、氣候、土壤等決定著一個民族和社會的發展。16世紀法國學者讓·博丹在《國家六論》中也提到了地理環境決定了民族性格、國家形式和社會的變化。18世紀,孟德斯鳩認為氣候、土壤和居住區域的面積、位置等,對于一個民族的群體性格、風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性質和政治制度有著決定性影響。②在寒冷的地帶,人們更為自信,有更大的勇氣;而在炎熱的地帶,人的性格便更加怯弱和慵懶。19世紀,地理環境決定論已經成為西方重要人文學派的共同認識,認為地理因素尤其是氣候和空間位置影響甚至決定著人們的體制和心理差異,決定著民族、國家的諸多方面。地理環境決定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了客觀環境對于人所產生的影響,卻全面而深入地認識到了地理環境的重要意義,以及它在人類的文化與社會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地域、氣候、國家、文化這些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交互作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造就了不同國別和地域的人群的性格,當然也深刻地影響到了作家的創作。作家成長、生活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成為其作品中最初的底色與最親切的故鄉。《呼嘯山莊》的冰冷色調,是英國特有的陰雨天氣和其故鄉豪渥斯的孤寒與荒涼;《德伯家的苔絲》中明媚的淡綠,是苔絲最初的純稚與天真,也是哈代心中未受冰冷工業侵蝕的溫暖的田園故土;斯溫伯恩的詩歌反映了他對家鄉諾森伯蘭郡荒涼的海岸、狂風暴雨的大海和荒野的熟悉;狄金森的詩歌則用清麗簡樸的語言與豐富的色彩,將隱蔽獨居的生活變成了一花一世界的生動日常。正是對生活之處的親密,正是地理環境所賦予創作者天然的感悟,讓作家賦予其作品獨有的氛圍。
在中國,“地理”一詞在最早出自于公元前4世紀的《易經》:“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③天文是指天空中的風云變幻、雨水雪露、日月星辰,而地理則是指自然地理,包括高山峽谷、荒原茂林、人鳥獸魚等自然界中的一切。《尚書·禹貢》認為:“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④“地理”不再局限于自然地理,而是以自然地理為依托,將全國劃分為九州,賦予了濃厚的政治與文化色彩。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提到“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謂之理。地理上向,天文下向,天地合氣,而萬物生焉。天地,夫婦也。”⑤他將天地萬物一體觀之,人文與地理相統一。中國古代地理思想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物質與精神的相互共鳴。地理和人類的交匯,不僅局限于人對地理的感知,而且上升到對自然萬物的精神共鳴。
從東西方的地理認知可以看出,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發現并探討了地理對于人類性格、文化不可忽視的影響。而地理作用于作家而產生的不同的文本特點,不僅具有個體性,同時也具有群體性。海洋文化以及哥倫布開始的地理大發現,讓征服、探索與冒險成為了西方文學經久不衰的主題;農耕文明帶來的傳統東方文化,讓田園牧歌成為了古典東方文學璀璨的明珠;潮濕悶熱、充滿未知的亞馬遜雨林,孕育了拉美文學的奇幻詭譎。不同的地理環境,讓不同區域的作家群體和文學類型都產生了各自獨有的特點。以后殖民文學為例,殖民國和被殖民國作者,因其地域和文化的不同,他們創作所探討的母題則各不相同。通過CiteSpace程序對后殖民文學的文獻(1998-2006)可視化分析可知,與后殖民文學相關的國家和區域主要是大英帝國、非洲、中國、伊斯蘭和印度。本文選取原殖民國大英帝國和泛殖民地非洲,分析其差異性。
“戰后英國面對的新現實,是世界范圍的非殖民化運動,使大英帝國分崩離析,昔日的國際中心地位急劇下降,英帝國事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⑥殖民地內反殖民運動的興起導致了殖民地的減少,“日不落帝國”的疆域逐漸縮小,“大英帝國”的影響力不斷降低,島國的危機感再次顯現,因此,大英帝國的文學更加專注于殖民話語權的削弱以及去殖民化現象的發生,更集中于對殖民主義的反思和后殖民時期的失落感表達。英國對殖民地統治削弱,隨之而來的是被殖民國的反抗與獨立。以最為突出的非洲為例,非洲文學的關鍵詞除后殖民主義外,混雜性、創傷、政治、身份認同成為其顯著特點。這是由于歷史、文化、自然、地域共同筑造的非洲文學的地理基因。王向遠教授在《黑非洲文學的區域性特征簡論》中分析了非洲文學擁有共通性的成因:一方面盡管幅員遼闊,地理環境不同,但相似惡劣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相同的封閉原始部落,讓非洲各地區的部落文化得以長期保存;另一方面傳統的社會結構帶來的宗教和文化上的同質性,也讓黑非洲人形成了相似的性格特征。而在后殖民時代,非洲的“泛非主義”運動,更讓非洲各地區有了統一的組織,強化了其整體性。因此,在地理、歷史、宗教、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因素的相同作用之下,非洲文學有了同質性。后殖民化文化同時作用于英國和非洲,卻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相同國家和地域的作家,盡管風格不同、主題各異,但其透過作品內在的脈絡,依舊能找尋其文本中的相通之處。而這一相通之處,便是地理作用于作家身上的“基因”。這種基因不只是單一的作家所獨有,而且是作家群體所共享的文化傳承。他們受到相似的自然與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將國家和時代的變化書寫于作品中,讓文學成為群體記憶的載體,讓文化在群體性的基因里傳承。人類在地理中建立文明,對地理的變化也產生了重大影響。文學記錄著人類在天地之間的足跡,歷代作家在自然的發現和文明的發展中,用文字記述自然和文明的碰撞,用文學提煉出文明的火花,并以文學的形式流傳。
二? 地理基因的形成及其形態
“基因”一詞,容易被人忽略其含義,以及它在現代語境下的意義延伸。基因本為遺傳學術語,屬于音譯外來語,由丹麥遺傳學家約翰遜(W. Hohannsen)創造,用來表述孟德爾所發現的遺傳因子。其本義是指一段功能性的DNA或RNA序列,正是它支持著生命的基本構造和性能,儲存著生命的種族、血型、孕育、生長、凋亡等過程中的全部信息。環境和遺傳的互相依賴,生物體的生、長、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現象,都與基因有關。基因記錄著人類物種的產生與遷徙,環境的變化以及其對人類的影響。天不僅是人類物種的記錄,也是人類文明和歷史的傳承。通過基因,可以從現代大陸走向遠古海洋,全面認識在非洲大陸上發現的第一個人類——露西;透過基因,可以找到人類最初的存在,跨越時空與他們進行深入交談。基因正是鐫刻于生物骨血之中永恒不滅的文字,書寫于生命本身的永恒之書。“我們以及其他一切動物都是我們自己的基因所創造的機器,這使我們有理由在我們的基因中發現某些特性。”⑦基因有儲存和變異兩個特點。它能忠實地復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同時在繁衍后代上能夠進行突變,因此基因具有傳承性,也具有變異性。盡管一切生物作為個體的生命是短暫的,基因本身卻能夠生存很久。“它們的道路相互交叉再交叉,在延續不斷世代中一個基因可被視為一個單位,它通過一系列的個體的延續生存下去。”⑧
談家楨先生在英文音譯的基礎上,選擇了“基”“因”二字,首先把“基因”概念引入中國。“基”表明是一種根本的、起始的,而“因”則取原因與緣由之義。基因是萬物發生的最根本緣由,是文明發展的先決條件。隨著基因運用范圍的擴大,它已經不再是單一的遺傳概念。人類不斷地創造自己的文化,而文化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被儲存、延續和變遷,形成了人類文明。“時裝、飲食習慣、儀式和風俗、藝術和建筑、工程和技術等,所有這一切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在進化,其方式看起來好像是高速度的遺傳進化,但實際上卻與遺傳進化無關。不過,和遺傳進化一樣,這種變化可能是漸進的。”⑨無論是風俗習慣、文化景觀還是人類的語言、概念等,都可以被稱之為“模因”。“模因”如同基因一樣可以遺傳和變異,不過只是某種概念的模仿、遺傳、傳播和變異。地理基因便是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共同作用于作家而產生的一種新的人類文化基因,只是通過特定的文學作品表現出來,包括了文化的遺傳與變異。
人類存在于天地之間,其形態由基因這一最基本的形式所構成,并由此而繁衍至今。在文學現象的發生中,地理和基因都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因素。“地理基因”的提出,為探討文學的發生與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地理基因是客觀物質世界中的地理環境與人類文化與文明發生碰撞的結果,它們只有在作家身上才能發生,并且是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形成和發揮力量。其形成機理如下圖:
由此可見,精神和物質的交融、客觀與主觀的作用形成了作家的特質,共同鑄造了作家筆下的文學世界。這種特質,也直接影響作家的人格構成與精神世界。毫無疑問,它主要來自于地理基因對作家所產生的影響,甚至取決于作家的生活經歷。沒有波折坎坷的生活,沒有與愛人的苦戀,沒有精神上的自我折磨,沒有遺傳上的抑郁,愛倫坡無法創造出黑暗又浪漫的世界;只有體會過近代以來上海的弄堂文化,才會有劉以鬯筆下的《對倒》。所以,地理基因是作家書寫于文字間的人文關懷,是作家將單純的文字編織成豐富故事的客觀基礎,是風云變幻的世界能夠存在于文學作品中的根基所在。
余光中成長于江南水鄉,故鄉的自然山水和對故鄉所產生的情懷,成為生命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詩人在《鄉愁四韻》中將自然地理景觀和人文地理景觀結合在一起,獨到地表達了對故鄉、故土和故國的懷念。“長江水”不僅來自于客觀的地理景觀,還有著深刻而博大的人文內涵,因為它孕育了無數華夏兒女,僅用這一意象便喚起了無數游子深廣的鄉愁。然而,“長江水”正是詩人身上地理基因的外在顯現,生成于從小開始的對于長江的觀察與體驗,來源于從小開始的長江生活。地理基因主要來自于生命的個體,童年經歷與少年生活是基礎的基礎、關鍵的關鍵,并且會以文字的形式、美學的方式產生于具體的作品中,同時以豐富的意象與獨特的形象呈現出來,看得見、感得到、摸得著。每一個人身上都存在各不相同的地理基因,通過他的言與行可以觀察到,只是與文學形態沒有發生關聯。通過作品中存在的種種形象、事象與意象,可以考察作家身上的地理基因,并以此說明文學作品里所存在的一切,解讀其形態的構成與產生的根源。作家的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精神氣質與美學形態,作品里的意象形象、故事情節、語言詞語、敘述方式與形式技巧等,都與其身上的地理基因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地理基因及其美學意義便是如此,時光荏苒,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在作家身上留下的痕跡,卻永遠不會磨滅,反而會隨著作家的成長而愈發鮮亮,更加強大。許多作家的個性和氣質,許多作品的內容與風格,都來自于此。
三? 地理基因的內涵及其價值
文學地理學批評理論中的客觀地理環境,比一般地理學的自然地理環境,有著更為豐富與深刻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指物質世界中的自然地理環境,如高山、峽谷、大海、平原。出生在不同地理環境中的作家,往往有不同的生活體驗,而不同的生活體驗造就了不同的文學風格。出生于拉美的作家,其作品中往往帶著不可思議的魔幻色彩;只有瓦爾登湖才能造就梭羅,而只有大漠才能給予三毛心中的荷西。而地理環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時刻處于不斷的變動之中。作家出生、成長、遷徙所經歷的一切地理環境,都會對作家及其創作產生影響。蘇軾年少時意氣風發,中年時動蕩不安,經歷波折后豁達胸襟,在其詩詞中都有淋漓盡致的體現。《念奴嬌·赤壁懷古》創作于遭貶時的黃州赤壁,詩人游船于長江邊的赤壁之間,見雄渾之景,憶三國之事。少年英姿的周郎和巧笑嫣嫣的小喬,在時空的長河中灰飛煙滅,滔滔江水帶走了英雄和美人,同時也帶走了往日的輝煌與燦爛。詩人想起了自己屢遭貶謫、仕途不順,一時間深感傷懷,寫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傳世佳句。
二是人類繁衍、遷徙、發展中所創造的人文景觀,如恢弘的長城、香港林立的高樓和夜色下燈火輝煌的曼哈頓,都是如此的人文景觀。不同的人文地理環境也會影響作家的文學創作。如果不是年少出生于豪門貴族,曹雪芹無法憑空創造一個紅樓舊夢;而只有出生于破落的富豪家庭,菲茨杰拉德才能寫出那飄著酒香和爵士樂,在觥籌交錯間墮落的長島;同時,也只有紐約才能成為唐·德里羅筆下充滿欲望與冷漠的未來都市。“從這兒看起來他們是空的。他喜歡這個想法。它們是最后的高層建筑,是空的,是用來加快未來的腳步的。它們是外部世界的盡頭。它們并不是真的在這兒。他們是在未來,一個超越地理、超越可觸及的金錢以及那些把金錢摞起來數的人們的時代。”⑩通過主角艾瑞克的視角看到的紐約,是一個遍布高樓卻空空如也的城市,一個充斥著欲望的銷金窟,是一個沒有情感而只有利益的堆積。城市建筑是模糊的、單調的,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也空空蕩蕩,只剩下了麻木的欲望。順著主角的目光,我們看到了繁華之下躁動的人群、冷峻的城市、貪婪的商人和無聊的政客。也許也只有紐約才能承載如此的躁動,以及冷漠、激烈與冷冽。
三是人類在生存和發展中所創造的文化環境。生活在海外的華裔,創作了特有的華裔文學,涌現了嚴歌苓、湯亭亭、譚恩美、張翎等優秀作家。獨特的身份和經歷讓他們在海外華人文學中別具一格,讓他們的作品與作品之間產生了隱形的連結。作家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其成長、生活和文學創作總是會受到身邊環境的影響。家庭的氛圍、族群的傳統、社區的大環境等,都會對作家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或成為作家內在精神的傳承,或成為作家反叛現實的一種動力。當然,多半表現為一種意識形態的潛移默化,是作家習慣的養成和思維的雛形。小到父母的教育,大到社區的習慣,都會對作家后來的寫作產生影響。少年時代對爵士樂的癡迷,讓村上春樹的作品中總是少不了音樂的身影;出生于封建家庭的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寫出了他對封建社會的強烈反叛;外祖母口中的神話傳奇,成為了馬爾克斯筆下的百年孤獨;記憶中的江南水鄉,成為了余光中在海的那一邊不忘回家的船。
四是在科技發展的當下,地理已經延展到了網絡之上。信息傳播的加速,網絡鏈接的緊密,形成了新的線上族群。近年來興起的對話小說,適用于現在快節奏生活下的“低頭族”。短短幾句對話就可以敘述故事,人們可以在手機上快速閱讀,也促使作者更多更快地創作。在玄幻小說中,場景并不一定是作家生活或者經歷的環境,甚至并不一定存在于現實中,依然被描繪得栩栩如生,甚至還能被改編成電影、電視等影像產品。現代技術的發展并沒有瓦解地理的概念,反而豐富了地理的內涵。從賽博朋克小說《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及后來被改編成電影《銀翼殺手》及《銀翼殺手2049》中,各種地理環境和地理景觀的構建,都是以現實為依據的,說明盡管是科幻或者玄幻作品,依然無法脫離現實的地理環境,沒有剝離地理環境同文學作品之間的關系,而是讓地理因素有了更多的可能。在網絡社會中,地理基因不局限于足下的土地,更是一個多維世界的結合。作家身上的地理基因即可以是現實世界的烙印,也可以是作家作為網絡人的特點。更多的地理和人文因素通過科技進入作家的生活,共同構成作家所帶有的地理基因。而作家所接觸的地理環境,加上作家根據個人體驗所構想的文學世界,透過作家的文字就可以充分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在科技發展的當下,地理基因是現實與虛幻的結合,是科技與傳統的交織。然而,無論科技如何發展,盡管一個作家可能并未踏出家門一步,也會受到多方地理因素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已成為作家身體中的基因,思維中的潛意識就會被作家書寫于作品之中。地理基因隨著作家本人經歷的豐富而不斷變動,也相應被作家書寫于作品之中。當然,在地理基因轉化為真正的作品時,最重要的媒介就是作家本人,只有作家有寫作的意愿和實際的寫作行為,作品才能夠產生與存在。在那個動亂的戰爭年代,無數外國人來到中國,也只有賽珍珠寫出了長篇小說《大地》。因此,從文學創作而言,作家才是作品的根本。“地理、作家、作品就像是存在天地之間的大樹,地理是樹的根系,給予樹營養,讓樹有存在的先決條件;那么作家就是枝干,讓不起眼的樹苗真正成長為枝繁葉茂的大樹;而作品就是大樹的枝葉,在天地之間任人欣賞。”11
對于作家而言,地理基因是一個豐富而多變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并不是說它在作家的童年時代,就已經全部完成了。作家在一定的地理環境下出生與成長,家人、家族、社區、地域、經歷和所接受的教育等,都會對作家產生程度不同的影響,所以,地理基因是在綜合條件下形成并發展起來的。科技的進步和全球化的加速,讓作家通過更多的渠道去了解世界,從而豐富了作家身上所帶的地理基因。今天作家雖然可以在電腦前從事寫作,依然受到各種自然與人文環境的重要影響,再加上作家本人的生活經歷與生命體驗,共同構成了作家筆下的文學世界,并且在每一部文學作品中帶有獨特的地理基因。
結? 語
地理基因是作家文字中的血脈,一方面讓作家獨特起來,讓不同地域、不同環境的作家有著特有的氣韻;另一方面也讓作家之間有了重要的連結,有著相似經歷、來自相同地域的作家,往往有著相似的思維與藝術特點。地理基因貫穿作家的一生,體現在作品的字里行間。作家將自身的經歷和思考灌注于文學作品之中,打上了屬于自己的烙印,形成了文學作品中的地理基因,如脈搏一般成為文學作品中跳動的生命。地理基因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可以用來解釋文學作品的來源與文學作品的構成,也可以用來解釋作家的生理與心理狀態的形成與來源,還可以用以解釋文學的地域性與區域性的產生過程與產生方式,因此,地理基因及其相關理論,可以豐富現有文學理論的諸多方面。單一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或單一的“審美創造活動論”都不能完全有效地解釋文學現象,特別是文學的發生、文學的產生、文學的構成和文學的發展,只有兩者的有機結合才有更大的可能和更大的優勢。
作家把自己與身俱來的地理基因、家族基因與社會基因書寫成作品,而我們僅僅認識其家族基因和社會基因是不可能完整地、深入地、獨到地把握作品與作家的。許多運用社會學批評和歷史學批評方法不能解釋和解決的問題,運用地理基因理論則可以很好地解釋和解決。郭沫若早年的多種文學作品及其浪漫風格,可以從他身上的巴蜀地理基因得到解釋。莫言諸多小說中的自然與人文意象,也可以從其出生的“高密東北鄉”得到解釋,不僅如此,每一個重要的作家及其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地理來源與地方傳統,諸多現象不是由“文學來源于社會生活”或“文學是人學”的理論就可以解釋清晰完整的。因此,文學地理學的“地理基因”理論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創新意義,也有廣闊的文學批評前景,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注釋:
①鄒建軍:《文學地理學批評的十個關鍵詞理論術語》,《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
②[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張雁深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227頁。
③王輝編:《易經》,宋學海譯注,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3頁。
④劉勝利編:《尚書》,慕平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52頁。
⑤王充:《論衡》,袁華忠、方家常譯注,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74頁。
⑥羅世平:《戰后英國小說:后殖民實驗主義》,《外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1期。
⑦⑧⑨[英]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盧允忠、張黛云等譯,中信出版集團2012年版,第282頁,第283頁,第301頁。
⑩[美]唐·德里羅:《大都會》,韓忠華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2頁。
11杜雪琴:《文學“地理基因”釋義》,《武陵學刊》2013年第1期。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新詩傳播接受文獻集成、研究及數據庫建設〔1917—1949〕”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6ZDA240)
責任編輯:周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