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澤炳
摘 要 本文以重慶市豐都縣為例,著重從全面清產核資確權、精心規劃教育布局、出臺處置管理辦法、落實監管修繕工作、科學合理分類處置、完善利益分配機制等幾方面,提出西部農村學校閑置校舍如何處置與利用的對策建議,以資參考。
關鍵詞 農村閑置校舍 管理路徑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持續推進,農村居民不斷向城區轉移集聚,農村學齡人口逐年減少,中小學校舍逐步出現空置情況,資產流失資源浪費較大,安全隱患和社會風險較大,社會關注度較高。如何合理處置和利用閑置校舍,加大統籌發展力度,已經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發展不容回避的問題之一。
一、校舍閑置的基本情況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區購房、進城務工、子女就學等情況開始出現,農村學生開始流向城內或經濟發達地區;進入21世紀之后,城鎮化進程開始加快,農村常住人口不斷減少,農村適齡學童急劇減少,教育主管部門不得不隨之調整學校布局,對農村小學啟動實施“撤點并校”“合校設點”,校舍閑置情況開始不斷增多。從2010年起,重慶市豐都縣呈現“高中向縣城集中、初中向片區(中心鎮或大鎮)集中、小學向鎮政府集中”的趨勢,全縣的村級小學、完小生源加速減少、學校加速停辦,校舍閑置數量迅速增加。
對比1990年統計的數據,到2010年左右,全縣村小學減少率在95%左右;到2018年年底,全縣80%以上完小撤并;“撤區并鎮”前鄉政府所在地初級中學90%以上撤并或降格辦學。截止2019年12月,不含已被各種形式處置的校舍,全縣還閑置學校52所,其中教學點(含村小)32所、完小15 所、初中5所,總占地115991.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40361平米。
目前,小學和初中生源從農村流向縣城區、中心鎮的趨勢并未減緩,80%以上的農村家庭已到縣城或當地政府所以地購房,其目的就是將子女送到縣城區等條件更好的地方就讀,如果不是各學校嚴格執行“三對口”入學政策,農村生源流向城區速度還將大大加快。據此推斷,農村中小學學生數量還將不斷減少,其完全小學的閑置數量還將增加,鄉鎮中心小學和初級中學的規模還將進一步減小,其校舍閑置數量還將不斷增加。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校舍閑置較多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閑置的校舍進行了相應處置,但由于“邊處置邊閑置”,至今仍有大量校舍資產閑置。從前期處置情況來看,有的已經出售,有的已經出租,有的移交村委會辦公使用,這3類情況僅占了40%左右;但有的任由村民使用,有的完全閑置,這兩類情況占了60%左右。這些校舍處置利用率太低,廢棄荒置損失嚴重,形成大量資源浪費。
(二)資產流失嚴重
由于閑置校舍長期無人看管,一部分校舍被村集體自然使用,其手續程序不規范、不嚴格;有的校舍當地村民占用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沒有任何手續和程序;更有部分校舍因為年久失修,已跨塌損毀,自然滅失情況十分嚴重。同時,在原有校舍資產的出售或出租等處置過程中,未完全按照國有資產處置程序進行處置,導致有的校舍被低價出售或出租,其處置使用效益不高,資產不同程度地流失。
(三)管理維修困難
絕大多數閑置學校存在無人看管過問、無人維護修繕、監督管理不善的情況,學校的監督管理責任未落實,人員未明確,工作未到位,沒有進行巡視巡查,管理機制未落實,任其閑置荒廢或自然損毀。究其客觀原因,主要在于兩方面:一方面,閑置校舍大多地勢偏遠、交通落后,且建筑年代久遠,管理維修成本較高,維修價值意義不大;另一方面,縣財政也未作專項經費預算,屬地學校也無資金進行維修改造,使管理維修成為無米之炊,致使無人管理、無力維修。
(四)安全隱患突出
因長期閑置和無人看管維護,部分閑置校舍破爛不堪,損毀嚴重。有的房屋已經倒塌滅失,有的房屋成為斷垣殘壁,有的房屋屬D級危房,有的圍墻已嚴重偏斜,有的院壩雜草從生,安全隱患較為突出,為當地群眾的安全穩定埋下較大隱患。同時,有的當地群眾私自在校內堆放柴草,也存在失火可能;更有群眾把教室作為牛羊圈舍,在里面系牛圈羊,一旦發生事故,則易引發社會風險,影響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和社會穩定。
(五)權屬關系不明
因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等歷史原因,存在校舍與土地權屬不同、權屬不明、資產性質不清的情況。大多學校并未已辦理產權證,處置時也有障礙。同時,前階段在處置時未完全兼顧各方利益,存在當地村社及村民相互爭利、矛盾爭議較多的情況,為順利處置留下后患和阻礙,形成閑置校舍“處置難”。
三、問題的成因
(一)制約因素較多
大量的農村學校閑置,既是經濟社會向前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產物,有其深重的歷史原因和現實因素。由于受其土地權屬限制和投入主體不同等客觀因素的制約,使得閑置學校的處置成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難題,容易引發當地村集體、村民與教育部門之間的矛盾。為此,大多學校寧愿校舍資產閑置,也不急于處置。
(二)重視程度不夠
近幾年來,教育系統大力推進了教育發展改革、城區子女入學、創建均衡教育等重點工作。但在閑置學校的管理和處置上,縣鄉政府、屬地學校的思想重視程度不夠,工作力量投入不足,相關工作未到位,致使閑置學校資產長期閑置浪費。同時,雖然城區學校學位非常緊張,難以滿足人民群眾需求,但未通過處置閑置學校、盤活閑置資源來增加財政收入。
(三)處置依據乏力
雖然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1〕21號)、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實事求是地做好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的通知》(教基〔2006〕10號)等,但是對閑置校產處置僅有原則性規定,并無具體指導意見。重慶市也未出臺規范明確的管理辦法,各地都是結合地方實際摸索試行。由于沒有政策依據作支撐,使得處置中存在主體不明確、程序不規范、方式不統一、利益分配不一致等問題,使得閑置學校處置成為一道難題。
(四)利用方式單一
在目前處置中,大多采用的是出售或出租方式,不具備出售或出租條件的一般任其閑置荒廢。既不能激活沉睡的資源,發揮應有社會的價值,也不能通過合理處置獲得收入,以解決教育基礎設施投入經費不足的問題。處置中,在結合當前農村產業發展、鄉村振興、醫療、文化、養老等社會公益事業等方面進行處置的創新力度不大,大膽探索不夠。在如何結合當前農村土地復墾、形成地票交易上推進乏力,以致于閑置率太高。
四、對策建議
(一)全面清產核資確權
應由教育主管部門牽頭,對閑置校產進行全面的清查統計、核實查對、登記造冊,以盡快摸清底數,建立閑置校舍校產檔案資料和處置銷號臺帳。在清理核實中,應尊重歷史,明確學校的土地、校舍、設備等產權屬性,確定處置后的利益主體,為依法合理順利處置奠定基礎。同時,對村民私自占有的校舍,應組織協調限時清退。
(二)精心規劃教育布局
教育主管門應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立足長遠發展變化,精心制定教育發展布局規劃,精準確定需要“長期保留、統籌使用”的閑置校舍,為將來鄉村振興留足教育發展空問題,不搞簡單的“一拆了之”和“一賣了之”,防止“現在拆、將來建”,杜絕重復投資建設。
(三)出臺處置管理辦法
應組織相關部門抓好調查研究,結合前階段處置工作的經驗教訓,借鑒周邊地區的模式方法,提出具體的對策建議,形成具體地指導意見。在辦法中,應明確管理處置的責任部門和處置的工作責任、處置程序、處置原則、處置方式、利益分配等,構建處置工作機制,穩妥、規范、有序進行處置。
(四)落實監管修繕工作
對將繼續用于教育教學、社會公益事業等確需保留的閑置校點,應由教育主管部門牽頭,落實管理工作人員,督促落實管理責任,進行定期巡查、定期核對、定期報告,做好看護管理工作。同時需籌措經費,組織維護修繕,防止出現安全隱患,確保閑置校舍資產不流失、不損毀。
(五)科學合理分類處置
對荒棄閑置的校舍,有的可繼續用于教育事業,有的可劃轉用于村級公益事業,有的可公開出售或出租,有的可開展房屋復墾地票交易。對于部分房屋已經滅失,但在“二調”圖斑上還存在的閑置校舍,所在村社能夠證明,教育部門固定資產庫資料中能夠查核的,“應按照復墾項目進行立項處置”,以實事求是予以處置。
(六)完善利益分配機制
在處置時應統籌兼顧各方利益,最大限度減少社會矛盾,降低社會風險,暢通處置渠道。對國有土地上的校舍,其處置收入應全額用于教育投入。對于集體土地上的村小學,納入土地復墾形成“地票”交易后的收入,可參照地票制度規定,確定一定比例分配給村委,用于村集體舉辦社會公益事業,以避免“一刀切”模式帶來的潛在社會風險。對于通過出售或出租的村小學,也可按一定比例分配給村集體,用于支持社會公益事業。
參考文獻:
[1]葉曉品.農村閑置校舍處置利用的思考——基于樂清市的農村校舍閑置實際[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5(34):9- 11.
[2]李少波.農村閑置校園校舍處置問題研究[J].廣西教育,2019(32):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