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新新
摘 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傳統文化與舶來文化激烈碰撞,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舉步維艱。本文立足于實踐,以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安徽省為主要研究對象深入研究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規律,最終獲得了如下結論:民眾參與保護與傳承積極性低;傳承人保護的相關政策不健全;政策與資金保障不夠。
關鍵詞 傳統文化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與發展
一、引言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回眸歷史可以發現很多現代體育運動都可見諸古籍,找到傳統體育運動的身影,如蹴鞠、馬球、高爾夫。但是,由于傳承不力,很多傳統體育活動卻在國外開花結果,如柔道、足球、自由搏擊等。
安徽省歷史悠久、民俗豐富,民間體育非遺資源極為豐富,但是由于保護不足、市場化水平不高,不少體育非遺面臨失傳風險。作為“三民”體育的代表,安徽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先人沉淀數千年智慧精華,更是安徽先民對后代身體健康的精神寄托。
本文意在研究我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發掘各項目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建議,籍此推動安徽省及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升我國文化綜合競爭水平。
二、安徽省體育非遺發展現狀分析
結合已有資料整理、實地考察以及專家訪談可將安徽省體育非遺概括為如下3個基礎特征:
(1)地域性
據本次實地走訪發現共調查了23項安徽省體育非遺項目。涵蓋了合肥、蚌埠、亳州、黃山、馬鞍山等10個資料記錄中存在保存完好的體育非遺項目的地區。
(2)民俗性
安徽省地處吳、楚、越、魯四文化交界處,民俗文化多元化水平較高,人們對信仰、傳統的表達集成方式千差萬別,如獅子舞、板凳龍等民間體育活動不僅涵蓋了不同區域文化中的信仰表達方式,也因地制宜反映了當地的自然人文風貌。
(3)娛樂性
傳統體育具有娛樂性,在人們工作之余用以放松身心,增加生活情趣為主。如獅子舞、三陽打秋千、舞麒麟、舞龍燈等,不僅形式有趣更陶冶身心。
已有資料顯示,安徽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主要分布在合肥市、蚌埠市、亳州市等10個地市,體育內容以中原文化為核心,同時融合了山東、江蘇、浙江、廣州、江西、湖北等地方民俗,因地制宜,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安徽本地體育非遺系統。具體分布狀況見表1。
安徽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制約這各個項目的傳承與發展,其中典型的代表有:
隨著時代的更迭和社會發展,舶來文化的沖擊讓草龍技藝傳承舉步維艱。華佗五禽戲經過1800多年的歷史沿革,然而缺乏科學的標準化練習指南,泥沙俱存。牛門洪拳的發展由于先師逐漸年老,面臨失傳的危險。
三、結論與建議
綜合以上分析可知,安徽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主要面臨如下幾個瓶頸問題:(1)體育項目認知度不高;(2)傳承困難;(3)資金匱乏。這3個核心問題,本文將有針對性地提出三大應對措施建議。

提高群眾參與度。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綜合的運用各類媒體資源,并適時輔以程度適宜的市場化推廣、組織競賽,集中各方力量,培育安徽省體育非遺市場,以市場手段與行政手段相結合的形式推廣科學標準的體育非遺項目,并結合實踐反饋兼收并蓄開拓創新。
加強對傳承人保護政策與制度的完善,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與應用人才培養有機結合,建設標準化的體育非遺師范培訓人才隊伍。努力做好如下三塊內容:一是要做長遠規劃;二是要重點發揮傳承人對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作用;三是要培養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隊伍的發展壯大。
最后必要的起步資金也是緩解我省體育非遺無序、無組織、無市場現狀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鄒學亮.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全民健身研究[J].南方論刊,2017(01):60- 62.
[2]鄧開民.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2.
[3]黃永林,談國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2,51(2)49-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