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傳奇 張文艷
摘 要:高中階段的物理學科綜合性強、變數多,若沒有科學的方法,學習起來難度會很大。教師可以在平時的常規教學中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潛移默化地滲透學科核心素養,加強學習方法和答題技巧的指導,培養學生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物理核心素養;學習方法;答題技巧;物理建模
在進入高中階段以后,一部分學生的物理學習較為困難:讀不懂題,做題無從下手,不會建模等,物理成績不理想,自信心受挫。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在平時的常規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教學設計中多設置引導性的問題,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常規教學中,不論新課、習題課、復習課,都要在各教學環節中多設置有引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勤思考,了解問題解答的方向和切入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講解“力的分解”一節的內容時,可以舉港珠澳大橋的人工引橋特別長的例子,讓學生分析原因,引導學生思考引橋長短對傾角的影響。這樣既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和積極性,豐富課堂內容,也能讓學生充分地參與課堂,發散思維,了解解決問題的方向和切入點。
二、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培養構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課堂教學不僅僅是把知識教授給學生,更要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知識生成的前因后果,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就徹底明白“知識從哪里來,要用到哪里去”,這樣在審題作答時才能快速地提取出對應的模型和解題方法。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也要引導學生歸納和掌握高中階段的常見物理模型,培養學生通過構建模型來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力爭達到“做一題會一類”的效果。這樣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答題的正確率和效率,提升學生在物理學習中的自我認同感和信心,進而提高物理學習能力。
三、加強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反復鞏固訓練,提高熟練程度
俗話說:“熟能生巧。”學習的物理知識要經過反復的鞏固練習,才能熟練到“學以致用”。授課中多以生活實例舉例,進行場景式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和理解。比如,在“力的分解——效果分解法”一節的教學設計中,以日常生活舉例,比如晾衣繩、劈柴、用“四兩撥千斤”的技巧拉車等,給學生一些更直觀的感受,加強力的分解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當習題中出現相關的生活情景時,學生就能快速地想到力的分解問題,審題能力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四、課堂上設計學生參與的演示實驗,提高學生參與度,強化學生對物理情境的理解和記憶
教師在常規的教學中,要盡量地多設計一些學生參與度高的演示實驗,讓學生參與展示和探究。比如在講授“完全失重”的時候,可以用一個空的飲料瓶自制一個演示器,請一個學生站高些來做這個實驗。這時學生會很興奮,被吸引,注意力集中,課堂氣氛活躍,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講“力的分解”一節時,讓一個女生拿一根繩子用“四兩撥千斤”的巧勁兒輕松地拉動兩個健壯的男生。還可以借助DIS實驗裝置、模擬實驗軟件等來展示一些實物不容易做出來的實驗。例如在講授“牛頓第三定律”時,可以借助DIS儀器來演示,讓兩個學生各握一個拉力傳感器一起勻速、加速、減速運動,電腦可以直接顯示出兩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學生能直觀地看到相互作用力始終滿足等大、反向、共線的關系。這樣得到的結論更直觀、更真實、更有說服力,教學效果也更好。
在課堂中設計這些學生參與度高的實驗可以加深他們對知識的印象,既能直觀地感受到物理的樂趣,也能啟發學生的物理思維、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物理學科核心素養。學生在平時解題的過程中,如果遇到相關的物理問題,就能快速地提取出相應的物理情景,構建物理模型,聯想到對應的物理知識和處理方法。這對提高學生的審題和答題能力、提高答題的速度和正確率、提升學生成績是非常有利的。
綜上所述,要培養物理學科素養和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物理教師不僅要在習題講評課上教給學生答題的技巧和方法,專題課上帶領學生歸納總結物理模型、二級結論,更重要的是要在常規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滲透和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在教學中,教師要看鍛煉學生讀題、解題的能力,構建物理模型的能力,熟練掌握物理知識并靈活應用的能力,善于利用二級結論的能力等。只有掌握正確的物理學習方法,了解物理知識的現象及本質,多思考、勤總結、善歸納、常練習、審清題,學好物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參考文獻:
[1]陳宏.淺談設計演示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J].中學物理教與學,2005(3).
[2]張晶.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0.
注:本文系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物理實驗創新研究”(課題立項編號:jzjy2019062)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