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軒如 朱夢寧
摘 要:幼兒園科學教育生活化,即幼兒園科學教育內容、操作材料等來自生活,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教師通過多種有效手段幫助幼兒感受生活中的科學、獲得與生活相關的知識經驗并應用到生活中去。怎樣讓幼兒在學習過程當中將自身所獲得的科學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用科學理論知識來指導生活實踐是幼兒教師需要承擔起的教育教學責任。為了在幼兒教學當中融入對其科學素養的培養,教師應當從幼兒生活實踐出發,選擇具有實踐性和指導性的科學理論知識進行教授,并且指導幼兒利用學到的理論常識來開展實踐活動,提高自身的動手能力。
關鍵詞:幼兒;科學教育;生活化
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是幫助幼兒認識世界并用科學理論知識指導實踐的必要舉措。《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生活進行。”從這一角度上來看,在開展幼兒教育活動時,應當立足于幼兒自身成長的身心特點及思維構成,采取幼兒能夠理解的方法來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不僅可以學到科學理論知識,初步形成自身的知識體系,同時也可以掌握相應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可以進行思考。
一、拓寬教育空間,教學活動生活化
立足于幼兒自身身心發展特征來看,由于其智力還在發展中,并且在生活實踐經驗方面十分欠缺,因此,不可能通過既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來認識世界和開展實踐活動。所以,在開展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時,就不應該僅僅教授給學生課本上所固有的知識,而應該充分立足于幼兒自身生活實際,從當中汲取教育養分。引導幼兒多觀察多思考,并且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來解決有疑問的問題,積累成長經驗。在這一過程當中,要注意增強幼兒自身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積極主動地融入學習和實踐活動當中,充分意識到科學探究對自身成長的重要性和積極意義。
二、營建良好氛圍
幼兒進行科學探究活動,需要在相關的外在環境中進行。具體來講,幼兒的科學探究活動應當是充分立足于外在環境特征與原材料環境等相互融合的過程。在這一過程當中,幼兒既要從外在環境當中積累實踐經驗,同時,又要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科學理論知識和積累到的經驗改變外在環境,使二者不斷相互適應共同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幼兒科學探究興趣不應當是教師強加的結果,而應當是幼兒與環境自然融合、相互改變、相互進步的效果。
(一)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幼兒園物質環境,在幼兒生活中滲透科學
幼兒園是具有人造性特點的外在環境,因此在開展幼兒科學教育時,不僅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也應當采取人為措施來建設幼兒園當中的園林、假山等微觀物質環境,著力在其中滲透科學素質的培養。
(二)結合自然環境,培養幼兒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指出:“大自然、大社會是知識的主要源泉。”自然環境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可以為幼兒的生活和學習活動提供良好而豐富的素材。舉例來講,自然環境包含著一年四季的變化,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環境特征,這就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良好的研究課題。充分挖掘季節特點可以引起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三)為幼兒提供豐富、適宜的科技操作材料
幼兒從出生起,就在不斷地探索著整個世界:聽到聲音會到處尋找,看到水洼會想去踩一踩,手里拿著東西會放到嘴里。就是在這些大大小小的探索行為中,他們逐漸獲得了有關世界的經驗,逐步理解了周圍的世界。正如科學家杜威所說:兒童有調查和探索的本能,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也是使他們的認識活動得以維持和獲得成功的首要前提。
三、科學實踐的形式生活化
科學實踐的形式隱藏在日常生活實踐當中的方方面面。教師在開展具體的幼兒教育教學活動時,應當充分利用這類教育資源,引導幼兒發現科學與生活的聯系,并從中獲得相關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積累。舉例來講,孩子們發現誰能吹出泡泡、彩虹為什么是七種顏色、氣球為什么能飛起來、為什么被子曬完會有太陽的味道、為什么石頭會沉到水底等,幼兒在輕松自然的生活情景中獲得了科學知識和經驗,增強了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原材料是對幼兒進行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基礎,其自身所具有的特征以及與其有聯系的外在物質都對幼兒的科學探究活動起著重要的決定性作用。例如,其可以決定幼兒獲得哪方面的科學理論知識以及獲得數量和可以理解的深度等。因此,相關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原材料來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科學探究活動。
可以說,生活實踐生活是幼兒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起點,同時也是對幼兒進行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基礎性平臺。因此,教師在具體教育教學活動當中,應當立足于日常生活實踐,從其中汲取教育養分引導學生獲得生活經驗上的積累和科學探究能力上的開發。
作者簡介:沈軒如(1988—),女,漢族,江蘇省淮安市人,本科學歷,幼兒園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