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出臺,明確提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著力發展核心素養,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核心素養。研究性學習是高中地理核心素養中培養地理實踐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鄉土地理為載體,開展研究性學習,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實踐運用地理原理的能力,而且還能夠讓學生更加關注家鄉的發展,促進地方經濟和各項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以甘肅省永靖縣為例,探討如何以鄉土地理為載體,開展研究性學習,實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
關鍵詞:鄉土地理;載體;研究性學習
鄉土素材的開發與利用是發展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支撐,符合新課標的要求。研究已表明,鄉土素材取自生活實際,融入鄉土素材的地理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區域認知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合理充分地將鄉土素材運用到地理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環境,增強學生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感,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讓學生從身邊所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挖掘鄉土地理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與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兩大理念“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和“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兩大理念不謀而合。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
永靖縣地處黃河上游,位于甘肅中部西南,臨夏回族自治州北部,東北與蘭州市接壤,貼近歐亞大陸橋,是古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地理位置東經102°53′至103°39′,北緯35°47′至36°12′。黃河流經縣域107公里,呈獨特的S形穿境而過。豐富的鄉土地理資源為學生開展地理學科類的研究性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一、鄉土地理資源的分類
鄉土地理資源的挖掘要求學生對自己所在的區域有所認識。教師引導學生先將鄉土地理資源進行歸類,讓學生從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確定研究的小課題。
以永靖縣為例,鄉土地理資源的分類如下:(一)自然資源:1.水文類(炳靈湖、太極湖、黃河等);2.生態類(黃河三峽太極島濕地公園、叭咪山森林公園等);3.地形地貌類(姊妹峰、毛公山和炳靈石林、丹霞地貌等);4.氣象類(災害天氣、雷暴天氣等)。(二)人文資源:1.工農業類(塑料溫室大棚、永靖工業園區等);2.交通、商業類(折達路的建設、鴻瑞假日大酒店、太極文化廣場等);3.城建類(公共交通站點與線路、古城新區建設等);4.科考類(炳靈寺石窟、劉家峽水電站等)。
二、研究性學習的一般過程
研究性學習往往是圍繞一個需要研究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為結束,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1)進入問題情景階段(選題);(2)實踐體驗階段(開展);(3)表達和交流階段(結題)。
進入問題情景階段即選題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關鍵,也是實施研究性學習的起步環節。一般來說,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確立往往是來自生活中的靈感。因此,引導學生平時多關心鄉土地理,心懷家鄉的建設,結合課堂上所學的地理知識,確定研究的課題。因此,以鄉土地理資源為載體,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在于選題。
三、鄉土地理資源的利用和研究形式
鄉土地理資源是學生相對熟悉的素材,便于學生收集資料進行實地考察,研究成果最容易被認可和利用。鄉土地理資源的利用和研究形式多樣,可通過不同形式讓學生更多地關注本地區發展,同時達到培養學生地理學科素養的目標。
研究性學習課題形式和內容舉例(以永靖縣為例):
(一)動手制作、實驗操作能力:1.地圖繪制(繪制永靖中學校園平面圖);2.地理攝影(黃河三峽風光攝影)。
(二)地理觀測能力:1.地理測量(測量永靖中學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校園經緯度等);2.天體觀測(利用永靖中學天文望遠鏡觀察北極星、月相和星座等);3.野外觀察(分析永靖縣某地土壤剖面,觀測黃河的污染度、含沙量等)。
(三)調查考察能力:1.地理調查(永靖流動人口狀況、交通流量統計、水污染現狀及危害、農業結構現狀等);2.參觀活動(參觀古城污水處理廠、劉家峽水電站和恐龍博物館等);3.咨詢活動(到永靖環保局、氣象局、規劃局等部門咨詢,請教專家、采訪相關人士等)。
(四)規劃設計能力:1.地區規劃(永靖中學校園規劃、古城新區規劃開發、黃河兩岸生態綜合治理開發等);2.交通線路規劃(永靖城區公共汽車線路、站點規劃,永靖旅游路線設計等)。
以鄉土地理為載體,開展研究性學習,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確定更多的好課題,可以取得很多有實用價值的成果。如“永靖發展旅游業的探討”“古城新區建設與區域發展”等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以自己的獨特視角而立題研究形成的優秀研究性學習成果。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我國教育發展的目標之一。以鄉土地理知識為載體,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實踐中突出鄉土地理的特色,符合學生的切身體驗,易于實施和開展,體現了“學習身邊的地理”的新課標理念,有利于將課堂中的地理知識轉化成實踐應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價值觀的形成。
作者簡介:楊光闊(1972—),男,漢族,1989年7月參加工作,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現任甘肅省永靖中學教務處副主任。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