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
摘 要:場景化課程對于指導戶外自然探索區的創設研究和實踐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以某科學教育特色的幼兒園為個案,以場景化課程作為指導,從整體規劃、場景劃分、材料投放和記錄評價等方面提出戶外自然探索區的創設策略。
關鍵詞:場景化課程;戶外自然探索區;創設策略
幼兒園內場景化課程中的公共場景——戶外自然探索區的設置,從“環境場”的角度看,對激發幼兒科學探究興趣有巨大作用。同時,從“心理場”的角度看,對支持幼兒身心發展也有重大的意義。本研究以某科學教育特色的幼兒園為個案,以場景化課程作為指導,從整體規劃、場景劃分、材料投放和記錄評價等方面提出戶外自然探索區的創設策略。
一、因地制宜,自然探索場景巧規劃
場景是設計幼兒探究學習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如何為幼兒選擇和創設豐富的自然探索場景成為教師首先需要考慮的因素。通過前期的調查和研討,確定了戶外自然探索區的位置,并從空間布局和墻面方面進行了全面、科學的環境規劃。
從整體上看,戶外自然探索區呈“長方形”狀,根據它的形狀特點,在空間布局上,因地制宜地將它設計成一條探索長廊。在探索長廊的頂部,鋪設了縱橫交錯的實木板,在實木板上垂吊下各種植物,以體現美學的特點。在長廊的兩邊,分別養殖不同生長特性的植物,如不喜水的植物集中種植在同一邊,方便幼兒學習和照護。戶外自然探索區的兩側墻壁上設置了“學習”墻面板塊,墻面的內容豐富多彩,包括生物、材料、自然現象等內容。隨著學習主題的變換,先后打造了“種子的發芽”“青蛙的生長過程”“神奇的骨骼”“人的身體”等墻面。
二、劃分場景,支持幼兒深探究
場景化課程設計導向以PBL理念為指引,尊重幼兒在場景中的自然表現,并以幼兒的發展為導向。幼兒在科學領域學習應該獲得的關鍵經驗范疇主要包括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圍繞幼兒發展以及梳理出來的幼兒已有科學關鍵經驗,結合戶外自然探索區本身的特點,創造性地劃分了種植場景、飼養場景、觀察場景、操作場景、實驗場景等多個“微場景”。
在種植場景中,通過給植物澆水、松土等操作,幼兒能運用多種感官去感知植物的形態、結構及生長過程,從中發現植物的特征和變化,并在與同伴交流中表達植物的變化。在飼養場景中,幼兒可以近距離觀察烏龜和金魚等動物,對烏龜和金魚的形態特點、生活習慣有了直觀的感知,還可以為烏龜提供食物,了解烏龜的進食特點,也能觀察不同季節烏龜的生長情況和生活習性的變化。在觀察場景中,幼兒能使用放大鏡觀察標本的特征和結構,也可以嘗試使用顯微鏡,將動植物細胞切片放在顯微鏡的載物臺,通過調整距離進行細胞的觀察,并將細胞的形狀和特點用繪畫的方式做記錄或與同伴分享觀察的結果。在操作場景中,幼兒可以根據生活經驗拼接動物身體結構圖,探索動物各個器官之間的聯系,將各個部分組裝成完整的模型,并嘗試用筆和紙畫出動物器官在動物體內的相應位置。在實驗場景中,幼兒可以選擇相應的材料,根據指示圖進行實驗操作,在實驗中提出問題并通過自主操作得到驗證,并在相應的記錄表中填寫記錄,與同伴分享實驗的樂趣。
三、尊重差異,自然科學材料巧投放
幼兒的學習是在與材料的互動中進行的,因此,教師要對幼兒的學習經驗進行觀察、指導和評價,在了解和分析幼兒學習經驗的基礎上投放符合幼兒年齡、興趣和需要的材料,利用材料喚起幼兒探究的欲望,引發幼兒持續的探究活動。例如,在種植場景中,小班幼兒主要是輔助教師種植,使用鏟子、澆水壺等工具照顧植物,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中班幼兒則可自主使用灌溉工具,利用泥土和豆子自主種植,感知植物生長的漸變過程;大班幼兒進一步探究不同植物的生存條件及生命周期,能用筆、紙記錄植物生長的過程等。當然,材料的投放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會根據主題學習的不同,適時地投放相應的材料。以“動物的骨骼”主題學習為例,在學習動物的骨骼后,教師會在操作場景中投放一些動物的骨骼學習材料,幼兒進入戶外自然探索區時就有機會開展與骨骼相關的延伸學習活動。
四、記錄評價,場景經驗促發展
為了保留幼兒的學習痕跡,在創設戶外自然探索區的時候,特意設置“展示場景”以供幼兒將探索成果做展示,如繪畫、記錄表、作品等。幼兒可以觀察學習自己或者他人的實驗記錄表格和繪畫作品,積極分享在探索過程中的所見所聞,相互學習,并學會尊重和欣賞他人的勞動成果。在戶外自然探索區,教師也設計了各種記錄和評價工具。教師通過觀察及時記錄幼兒在探索過程中的這些時刻,當然也能針對幼兒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時給予支持。這樣,幼兒的學習“痕跡”——場景經驗,不知不覺就在戶外自然探索區里得到了放大和延伸。
參考文獻:
[1]趙虹,崔平平.社區場景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以廣州市二沙島社區場景為例[J].教育導刊,2020(3):26-30.
[2]劉占蘭.支持幼兒的科學探究教師需要做好準備[J].學前教育,2019(3):44-47.
編輯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