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珊珊
摘 要:閩南童謠承載著我國的傳統文化,蘊含著深刻的精神內涵。在區域中開展閩南童謠游戲,以生活中的游戲材料為媒介,通過尋找材料、制定游戲材料使用規則、挖掘游戲材料深度,夯實了童謠游戲開展的基礎,推進童謠游戲的進展并創新童謠游戲的玩法;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體性,有利于幼兒自主探索、學習閩南童謠游戲的內涵;增強趣味的同時豐富了區域活動。
關鍵詞:閩南童謠游戲;區域活動;材料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幼兒進行自主學習的一種途徑,幼兒在區域中通過與材料進行互動和探索來提高自身能力的活動。
閩南童謠承載著我國的傳統文化,蘊含著深刻的精神內涵,閩南童謠游戲是指童謠和游戲的有機結合,在童謠這種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中,挖掘其游戲內涵,充分挖掘它的游戲元素及所隱藏的教育價值,童謠和游戲相互促進,發揮其價值,增強趣味性。
筆者擬以閩南童謠區域中的《閩南小吃謠》游戲為例,從游戲材料的尋找、游戲材料的使用規則、游戲材料的深度挖掘三個方面淺析材料增趣閩南童謠游戲。
一、尋找游戲材料,夯實童謠游戲開展的基礎
皮亞杰論證:“兒童的智慧源于動作。”游戲材料是促進動作發展的基礎。在游戲中,材料的有效投放既可以保證幼兒有興趣地探究,又能促進幼兒積極互動。從下面的實錄情景中可以看出合適的游戲材料對游戲順利開展的重要性。
游戲實錄:
在大班閩南童謠區域活動中,幼兒在玩《閩南小吃謠》的童謠游戲時,幼兒A和B來到了游戲區中,他們在游戲區里拿出了《閩南小吃謠》的轉盤。
幼兒A:“B,我們來玩這個吧!”
幼兒B:“好的。”
于是,他們邊拍手邊念童謠,剛開始拍手時是B的左手拍A的右手,拍了兩次之后,幼兒A:“不對不對,你看,圖上的玩法是要相同的手對拍才是對的。”
幼兒A于是懊惱地對我說:“老師,B一直拍錯手,氣死了。”
教師:“可能他無法很快地辨認左手跟右手,咱們能用什么材料幫助我們快速辨認呢?”
在游戲記錄中,為了解決問題,幼兒找了手套、手環、貼貼紙等,并且把相同的材料戴在同一只手上,如:兩個幼兒的右手都帶上白手套。有了材料支持,使幼兒的游戲能夠順利地開展。
以游戲材料為手段,增強幼兒對閩南童謠的興趣,構成了幼兒學習的真正原動力,不僅促進了童謠游戲的開展,還讓幼兒在情感上得到自我愉悅。
二、制定游戲材料使用規則,推進童謠游戲的開展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區域游戲中,幼兒是游戲真正的主人,制定規則是開展區域游戲活動所必備的,規則的制定是為了更好地保障幼兒在活動中的自由、自主。從下面的游戲實錄中,通過商討材料的不同用法,從而自主制定不同的游戲規則,游戲規則的“不同”決定了游戲的“玩法不同”,不僅推進了童謠游戲的開展,還促進了幼兒自主性、創造性的發揮。
游戲實錄:
幼兒A:“你們看,我帶了這個泡沫膠的玩具剪刀、石頭、布手勢。”
幼兒B:“這個該怎么玩呢?”
幼兒A:“簡單,當我們玩剪刀、石頭、布的時候,一人做一個手勢,看誰贏。”
一說完,兩個人就玩起來,結果一個早拿一個晚拿,早拿的幼兒A輸了,就非常生氣地說:“你在念到‘剪刀的時候就做手勢,我是‘布的時候做手勢。”
幼兒B:“你又沒有規定要同時做。”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地爭執。
教師:“你們想想為什么會發生一個早做一個晚做的情況呢?”
幼兒A:“我們一起念到剪刀、石頭、布的時候,才能開始拿。”
商討好材料的使用后,確定了游戲的規則,兩人繼續沉浸在快樂的游戲中。
規則的制定是幼兒協商、討論、決策的結果,在自定的規則中,會更自覺地維護與監督,使游戲的發展由沖突到一致、由矛盾到協調。
三、深度挖掘游戲材料,創新童謠游戲玩法
材料是引發幼兒主動建構的媒介和橋梁,正如《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所說:“材料和幼兒發展之間存在一種雙向關系,材料的種類特點能刺激幼兒的行為方式,幼兒會根據自己的需要決定對材料的操作方式。”材料中蘊含的豐富的游戲玩法為幼兒創新游戲玩法創造了條件。
幼兒在閩南童謠游戲區,通過與材料的積極互動,產生了“這個游戲我還能這樣玩……”的想法,支持著幼兒不斷探索、嘗試;同時,也激發了幼兒的思考和想象。同一種材料深度挖掘,就會玩出不一樣的游戲。分別有:游戲一:借鑒大富翁的游戲形式,幼兒當棋,把10種小吃輪流做成一張大底圖,其中夾雜著剪刀、石頭、布的手勢玩具;游戲二:幼兒采用轉圈的方式玩這個游戲,他們把泡沫膠的剪刀、石頭、布的材料放在自身周圍,然后戴上眼罩,念一句童謠,自轉一步,念到最后一句的時候,脫下眼罩,看看他們取的是剪刀、石頭、布的哪一個,兩個幼兒輪流進行,最后看誰獲勝。同一首童謠,同一類型的游戲材料,卻玩出了不一樣的精彩。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知識經驗在不斷豐富和擴展,探究的精神和能力也在不斷獲得發展,實現了游戲與探究、經驗的擴展與改造的有機統一。
綜上所述,豐富的、能夠激發幼兒探索興趣、想象和思考的游戲材料,夯實了童謠游戲開展的基礎,深度推進了童謠游戲的發展。在游戲中,應不斷地挖掘游戲材料的深度和廣度,使之真正成為游戲信息的載體,才能賦予童謠游戲時代性、游戲性,使童謠游戲永久不衰、趣味盎然。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47-250.
[2]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