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摘 要: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一戰后戰勝的協約國在法國巴黎所簽訂的合約,構成戰后帝國主義在歐洲和中東的統治秩序。包含《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該體系的形成,使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舞臺發生了動搖,逐漸形成了英法主宰世界、美日爭奪霸權的格局。
關鍵詞:華盛頓會議;華盛頓體系;條約
1921年下半年,美國政府邀請英、日、法、意,再加上在太平洋地區有領土利益的中國、荷蘭、葡萄牙以及比利時一起參加在華盛頓召開的“關于限制軍備以及太平洋遠東問題的討論”,即華盛頓會議。會議的結果就是簽訂了三個條約:《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其中《四國條約》結束了英日同盟,孤立日本,并不再組建新的國家間軍事聯盟,爭端的解決機制由同盟互助改為國家間協商。四國之間達成協議,互相尊重彼此間在太平洋上的島嶼及其屬地的權益,任何其他國家的爭論、威脅以及侵略行徑使得這些權益受到損壞時,四國共同進行協商。條約規定:(1)締約國“互相尊重他們在太平洋區域內到與腹地和島嶼屬地和島嶼領地的權力”;(2)“如上述權力遭受任何國家侵略行為的威脅時”,締約國應“進行有效的協商,聯合或單獨采取最有效的措施”;(3)條約有效期為10年;(4)從條約開始生效起,英日同盟宣布終結。
在會議上就四國同盟是否保留的問題,日、英、美展開了激烈的唇舌戰。日本一直把英日同盟作為自己在遠東擴展稱霸的支柱和靠山,故此肯定堅決反對拆散海軍同盟。美國清楚地認識到英日同盟是自己在遠東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威脅,所以美國認為拆散英日同盟是當務之急,勢在必行。美國對排除這一“危險因素”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在會前就積極和英國接觸并在私下初步達成一致和諒解。英國自身對是否保留英日同盟十分矛盾,它想要做好人兩面都不得罪。它考慮到保留英日同盟他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制法俄同盟,也可以保障自己在南亞地區的利益,但是與此同時它又看到了日本不斷膨脹的擴張野心,想要壓制它的囂張氣焰并且還擔心卷入日美戰爭。因此它把希望寄托在華盛頓會議上,希望可以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于是乎最終形成《四國條約》。
《五國條約》主要是對海軍裁軍達成一致,英美聯合制約日本。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向豪斯表示:“英國寧愿耗盡它最后一分錢,也對美國和其他任何國家保持海軍優勢。”戰時任海軍大臣的丘吉爾更是表示要堅決維護英國的海上霸權。曾在1920年3月英國宣布放棄“兩強標準”采用“一強標準”(“兩強標準”是指保持相當于兩個海軍強國海軍總和的海軍力量,主要是戰前與德國進行海軍軍備競賽中采用,“一強標準”是指在海軍實力上保持與其他國家海軍力量相等或稍高的水平),為的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美國海軍軍備。但是美國在海軍軍費上還是不斷增加,由1916年的1.36億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4.33億美元,而日本的海軍軍費也是直線上升,由1913年的930萬英鎊到1921年,達到7500萬英鎊,占了日本財政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到1921年以美國海軍噸位數為基準,英、美、日的海軍對比是13.5∶10∶4.9,盡管英國在數量上居多,但是軍備老化程度嚴重,實際上并不占優勢。最終在華盛頓會議上協定,英、美的主力艦海軍對等,日本只能是他們的60%,法、意為35%,即美、英、日、法、意主力艦總噸位的比例為5∶5∶3∶1.75∶1.75,從而確保在遠東地區的海上優勢。日本本來是想要得到70%的許可,但是比例還是被削減了。《五國條約》的簽訂是美國外交上的巨大勝利,結束了一直以來英國占據海上霸主地位的歷史,同時日本也受挫,囂張的稱霸氣焰有所收斂。雖然《五國條約》在軍備上達成一致,但是帝國之間根深蒂固的矛盾并沒有消除,只是得到了暫時的緩解和妥協。
總體看來,華盛頓體系是國際關系方面主要是東亞國際秩序上的一個嶄新的起點。華盛頓會議的召開在限制軍備競賽的同時高度關注日本,還把焦點放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特別是中國。華盛頓會議所建立的秩序顯然不夠公正、合理。它是在承認既有現狀基礎上建立的,即承認列強在華既有的特權和既存條約體系對中國部分主權的爭奪和約束,因而仍把中國置于不平等的地位和威望等級的底層,因此,其實華盛頓體系的很多原則,特別是其經濟機制具有互惠的性質,保證列強以和平的手段追求利益的同時,要求各大國合作鼓勵中國進行漸進的變革。我認為華盛頓會議的召開以及華盛頓體系的建立其實質就是帝國主義之間,主要是日、美在中國長期爭奪及矛盾尖銳化的結果。換句話說,也就是華盛頓體系是以遠東太平洋地區國際秩序變化為大背景的,是列強爭奪霸權的變相工具。
參考文獻:
[1]田運康.略論華盛頓體系在中國的破產[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10).
[2]王立新.美國的世界秩序觀與東亞國際體系的演變(1900-1945)[J].東南亞研究,2003(5).
[3]世界知識出版社.國際條約集1917-1923[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61:736-739.
[4]唐賢興.近現代國際關系[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224,225,239.
[5][英]E.H卡爾.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國際關系1919-1939[M].徐藍,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278.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