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是一種隱形的教育資源,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兒童認知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積極主動構建的。”一句話道破了環境在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個性發展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幼兒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積極開發和利用環境資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幼兒園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及各項活動之中。”基于此,教師要充分發揮環境的教育作用,使幼兒在良好的環境中豐富認知,啟迪思想,從而塑造美好的心靈,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就品德教育理念下幼兒園主題環境創設實踐展開探討。
關鍵詞:幼兒園;主題環境;品德教育
幼兒正處于養成教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由于年齡小、心智發育不成熟,因而容易受外界影響。為了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良好的思想認知,教師要加強德育主題環境的創設,讓他們時時刻刻受到環境的熏陶,促使幼兒積極地與環境產生交互作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培養幼兒良好的品行,為今后的學習和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品德教育對幼兒的積極作用
1.有利于社會化的形成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學前教育也不例外。因此,發展幼兒的社會性是學前教育的主要目標。通過德育可以讓幼兒提升自己的道德認知,形成正確的道德趨向,能夠求真、趨善、向美,而這些正是幼兒融入社會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見,德育是幼兒走向社會的基礎,只有做好德育工作,幼兒的發展才更符合整個社會的發展要求。
2.有利于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長的過分寵溺讓他們養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他們不知道如何與他人和睦相處,在幼兒園常常因為一點小事與同伴鬧矛盾,甚至動手。不利于建立融洽的同伴關系,很容易被孤立,從而滋生出各種心理問題,產生不良的言行。德育中的仁愛、寬容等內容可以讓幼兒學會為他人著想,學會與他人相處、合作,從而彌補性格缺陷,完善心理機能。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德育工作。只有這樣,幼兒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從而實現縱向發展。
3.有利于良好習慣的養成
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開始。幼兒對環境有較大的依賴性,德育背景下,主題環境的創設以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行為目標,而良好的習慣是道德養成的基礎,創設主題環境有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等習慣。
二、品德教育理念下幼兒主題環境創設原則
1.互動原則
將品德教育貫穿到幼兒園教學中,必須創建不斷探究的互動環境。幼兒正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受到一定的品德教育的。因此,要想貫徹品德教育理念,教師就必須對幼兒的學習環境進行改造,將品德教育的內涵加入幼兒的學習空間、娛樂設施、教學材料等各方面,使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與環境產生有效的互動,從而構建互動平臺。
2.藝術原則
雖然環境在幼兒的成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隨心隨意地任意創設,而要遵循藝術原則,為幼兒帶來美的感受和體驗,從而加速對幼兒的德育滲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利用美術專業優勢,挑選豐富多樣又有藝術內涵的圖畫裝飾教室、墻面等,讓幼兒感受德育的內涵,培養其藝術情操。
3.差異原則
幼兒在學習中是存在客觀差異的,教師要積極面對,尊重幼兒的這種差異,讓幼兒在活動中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擁有自信心,能夠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生活。
三、品德教育理念下主題環境的創設策略
1.圍繞德育目標創設主題環境
在主題背景活動中,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要有目標,即通過主題環境讓幼兒收獲正確的道德認知。只有目標明確了,才能充分發揮每一面墻、每一塊材料的價值和作用。因此,教師在創建品德教育環境時必須緊緊圍繞目標進行,體現目標性、發展性原則。幼兒品德教育主題活動多是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品德主題活動中,主題環境的創設不僅可以美化環境,還可以為幼兒搭建了一個表現自我、展示自我的舞臺,讓他們能夠盡情地想象和創作。《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活動中進行的,要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知識的需求。”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在思想品德主題環境的創設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引導幼兒共同參與環境的布置,讓他們獲得被尊重的滿足,從而激發主人翁意識。通過主動參與,深化對主題環境的認知,讓他們在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的同時,提高動手能力,并以積極的心態、良好的情緒投入活動中,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2.引導幼兒參與設計
幼兒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提高主題環境創設的有效性,加速德育滲透。如,針對很多幼兒不懂感恩、不知道體諒父母辛苦的現狀,結合三八婦女節或者母親節、父親節,教師設計了“感恩有你”的主題活動,并組織幼兒圍繞這一主題創設環境。在教師的啟發下,孩子們有的在主題墻上貼上了自己小時候及現在與爸爸媽媽的合影照片,“我”漸漸長大,爸爸媽媽卻日漸老去;有的則用簡筆畫的方式表達了父母對自己的照顧。活動中期,教師還可以根據活動目標,引導幼兒設計角色主題游戲活動。如,幼兒通過角色互換表演“娃娃家”,體會媽媽照顧孩子的辛苦,讓他們學會感恩,明白在自己的成長中正是因為爸爸媽媽的無私付出,自己才得以健康成長,使他們珍惜幸福生活,學會感恩,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從而更好地熱愛生活、回報生活,樹立積極健康的成長觀。
3.收集資料,豐富主題內容
在發動幼兒參與討論后,教師應該和幼兒一起準備材料設計制作。《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應從幼兒親自參與的現實生活出發,挖掘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并合理利用,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為此,教師放手將能做的事交給幼兒,并鼓勵他們自己思考、解決,讓幼兒調動已有的生活、知識經驗,在看、聽、查、問中提取材料,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做“甩手掌柜”。由于幼兒年齡小,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教師的指導幫助至關重要。
如,在“我愛祖國”的主題教育下,孩子們有的從家里帶來出去旅游時拍攝的祖國大好河山的照片,有的帶來了地圖,還有的帶來了繪畫作品……他們將各種資料按照不同的功能分類整理。如將圖畫、照片、手抄報整理在一起,創設出“祖國祖國真美麗”的主題墻;將地球儀、少數民族的飾品等放置在活動室,形成了“56個民族團結在一起”的活動區域。用廢舊的塑料瓶子、泡沫等做成了各種軍艦、飛機等,組成了“保衛祖國”的區域……這樣,教師充分尊重幼兒,調動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讓主題環境變得豐富多彩。幼兒的觀察、創新、動手等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并在他們幼小的心中埋下愛國的種子。
4.引導幼兒與環境互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告訴我們:幼兒具有一定的學習潛能,他們會通過感官、動作、語言與周圍環境互動,無時無刻不在積極主動地學習與探索。為此,教師在引導幼兒緊緊圍繞主題創設主題環境的同時,還要加強他們與主題環境的互動,在互動中深化對主題的認識,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
如,在“文明禮儀”的主題教育中,幼兒制作了很多圖報,教師和幼兒一起將這些圖報張貼在主題墻上,引導幼兒一起觀看,并鼓勵孩子們邊看邊說。有的指著吃飯的圖畫說:“吃飯時要先給爺爺奶奶盛好飯,擺好桌凳。”有的指著畫有公交車的圖畫說:“坐公交車時要主動給老人讓座。”……通過引導幼兒與主題環境的互動,落實了品德教育的目標。教師無須多言,德育內容已經通過互動深深地印刻在孩子們的腦海里,并逐漸內化為他們的道德行動。
四、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創設主題環境
幼兒由于家庭教育、性格特點等方面的不同,在學習上表現出差異。這種差異既有年齡上的,也有智力上的。因此,教師要創設符合幼兒認知的環境,在材料和內容上體現差異性與層次性。
1.根據年齡創設主題環境
幼兒由于年齡不同,在認知、理解上也有不同,教師在創設主題環境時要注意考慮不同年齡特征的幼兒需求。如,對于小班孩子來說,他們剛剛離開家,對一切還比較陌生,還不懂得一些基本的生活禮儀和規則,教師就可以創建“我與老師有個約定”的主題環境,讓幼兒見到老師要問好、能夠按時起床去上學等。到了中班,孩子們經過小班的學習,逐漸適應了幼兒園生活,教師就可以創設“我的地盤我做主”的主題環境,教育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系鞋帶、穿衣服、洗臉等。大班時,德育就可以再提高一個層次,教師可以創設感恩、誠信等方面的主題環境。
2.創建不同層次的主題環境
同一年齡階段,幼兒的智力發展水平也存在差異。教師要細心觀察,因材施教,設計層次化的主題環境,滿足不同程度幼兒的學習需要,讓他們都能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思想意識。如,在創設“我的地盤我做主”的主題環境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分組設計。能力差的孩子可以安排一些簡單的張貼活動;能力一般的布置主題墻;能力強的制作主題墻內容。這樣不同水平的幼兒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德育工作也會大大增效。
總之,幼兒品德教育是學前教育的主要內容,德育背景下主題環境的創設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幼兒教師要在充分認識環境重要性的基礎上創設環境、利用環境,充分發揮環境在幼兒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實現幼兒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嚴楊楊.幼兒園主題教育背景下環境創設的實施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4).
[2]張銘.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的現狀、問題及路徑探析[J].林區教學,2020(3).
[3]楊偉鵬,霍力巖.生態學視野下的幼兒園環境創設:對三種課程模式環境創設的比較及借鑒[J].幼兒教育,2014(12).
[4]張炎琴.傾情澆灌幼苗 綻放德育之花:論“80后”父母家園合作實現德育教育的策略[J].中國民族博覽,2018(5).
作者簡介:梁潔鈴(1982.08—),女,漢族,本科學歷,幼兒園一級教師,學科組長,研究方向:幼兒園班級主題活動環境創設與材料利用。
編輯 蔚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