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江蘇大學附屬人民醫院乳腺外科 江蘇 鎮江 212001)
乳頭溢液是乳腺疾病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乳頭溢液可分為血性液體、褐色液體、黃色液體、無色水樣液體、乳汁樣液體等幾種。近年來,臨床上利用纖維乳管鏡對乳頭溢液患者進行直觀的檢查、診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本文主要探討利用靜脈留置針鎖定溢液乳管,結合乳管鏡體表投影定位對治療乳管內病變手術中的應用價值。
選擇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本院診治的100 例乳頭溢液女性患者,彩超及臨床檢查未發現腫塊,所有患者均經乳管內視鏡檢查,提示存在需要手術治療的乳管內病變,按照患者是否同意使用留置針,分為研究組65 例,對照組35 例。研究組年齡27 ~71 歲,平均年齡46.7 歲,其中黃色漿液性溢液51 例、血性溢液9 例、清水樣無色溢液5 例;對照組年齡26 ~70 歲,平均年齡45.6 歲,其中黃色漿液性溢液26 例、血性溢液6 例、清水樣無色溢液3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使用北京博萊德光電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生產的F V Y-780纖維乳管鏡及其配套的F V S-6000M I 內窺鏡攝像光源系統,纖維乳管鏡外徑0.75m m。定位使用的靜脈留置針為B D 公司生產的Intima Ⅱ PLUS(祥瑪)0.7mm×19mm 型號的靜脈留置針,并用3M 公司的Tegaderm Film 6cm×7cm 型號的貼膜固定。
1.3.1 乳管鏡檢查 對照組常規使用乳管內視鏡檢查溢液乳管,方法為:患者平臥,除去上身衣物,充分暴露受檢乳房,用碘伏常規消毒乳頭、乳房皮膚兩遍,鋪洞巾,用已浸有利多卡因的紗布對乳頭進行濕敷,確認溢液乳孔后,將眼科淚道沖洗針插入溢液乳管,向乳管內注入1%濃度的利多卡因1ml,進行局部浸潤麻醉。再以5-8 號探針對溢液乳孔進行輕柔擴張。 擴張完成后,將乳管內視鏡緩慢插入,注入生理鹽水使乳管呈持續擴張狀態。仔細觀察各級乳管的各個分支,管壁是否光滑、有無彈性、管腔有無擴張或狹窄、有無占位、局部色澤等。如果遇到溢液量較多、溢液渾濁影響視野的患者,需等待視野沖洗清晰后再觀察。明確病變部位后,采集圖像,記錄病變部位以及乳管內視鏡的進鏡深度。檢查完畢,盡量排出注入的生理鹽水,在患者的乳頭上涂抹金霉素軟膏,禁止該乳頭當天浸水。研究組在乳管鏡下發現病灶后,需進一步結合乳管內視鏡透出體表的光源確定病變體表投影,并用記號筆標記。撤出乳管鏡后,于同一溢液乳管緩慢插入靜脈留置針,擺放妥當,輸液貼膜固定。
1.3.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擠壓、確定溢液乳孔后,插入淚道沖洗針,注入0.5 ~1.0ml 美藍,按摩乳房,取近溢液乳孔的乳暈邊做弧形切口,切開皮膚、皮下脂肪,顯露藍染的乳管,解剖至該乳管的乳頭根部,于根部切斷并結扎乳管,楔形切除溢液乳管及其周圍的乳腺組織。研究組:向定位留置針內內注入美藍,拔除留置針,取乳管內視鏡檢查中體表標記點的方位做乳暈邊的弧形切口,切開皮膚、皮下脂肪,顯露藍染的乳管,沿藍染乳管游離腺體組織至體表標記點,并于標記點近乳頭端正常腺體內1cm 處切斷,根據術中探查情況,切除標記點遠端1cm 或1cm 以外的部分乳腺組織。兩組手術切除的標本均送術中冰凍切片檢查和常規病理檢查。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各組比較應用t檢驗或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檢查完即可盡快安排手術,通過留置針注入美藍染色,等待時間2±0.21 天,而對照組需等待病變乳管仍有溢液后才可進行美藍染色手術治療,等待時間10±0.87 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的手術持續時間(35±2.18)min、切除標本的重量(45±3.57)g,少于對照組的(49±4.27)min、(68±5.31)g,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切除標本的重量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切除標本的重量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切除標本的重量(g)研究組 65 35±2.18 45±3.57對照組 35 49±4.27 68±5.31 P-<0.05 <0.05
研究組結果符合率為90.77% (59/65),對照組結果符合率為68.57%(24/35)。研究組符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7.139,P=0.024),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術前乳管鏡診斷與術后病理診斷的符合情況
乳管內病變一般無自覺癥狀,常因乳頭溢液污染內衣才被患者發現,溢液可為血性、褐色、黃色、無色或乳汁樣液體。常見的病理類型有: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病、乳腺導管內癌等[2]。病灶極小,體表常不能觸及。進行乳腺彩超、鉬靶、MRI 等檢查均無陽性發現,涂片細胞學檢查確診率亦不高[3]。大乳管乳頭狀瘤,可在乳暈區捫及直徑為數毫米的小結節,多呈圓形、質軟、可推動,輕壓腫塊常可見乳頭溢出液體。治療以手術為主,乳管內乳頭狀瘤一般屬良性,惡變率為6%~8%,尤其對起源于小乳管的乳頭狀瘤應警惕其惡變的可能[4]。
乳管鏡檢查出現以前,我科臨床上采用向溢液乳孔內注射美蘭確定病變大致部位,進行經驗性切除,有相當一部分的患者其實并無實質性的乳管病變,此法造成正常乳管的損傷,術后乳腺變形。
自2004 年起,臨床上對乳頭溢液患者使用乳管內視鏡檢查,該檢查可以像纖維支氣管鏡一樣直視觀察管內的細微征象,為病灶定位提供精準依據,避免了手術中盲目切除正常的乳腺組織,而是定位指導下最小限度的切除病灶及病變乳腺導管[5]。
但既往常有乳管鏡檢查提示乳管內病變的患者準備手術時,在入院當天發現乳頭不再溢液。無法確定溢液乳孔,便無法進行準確手術[6]。留置針的使用幫助患者明確了病變乳孔,避免誤切,同時結合乳管鏡光源體表定位,明確了切除范圍,最大限度的減少腺體損傷,而且耗材廉價,操作簡單,適合廣大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既往乳管內病變患者以經產婦多見,但近年來,臨床上未婚患者的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常規手術后留下的疤痕給這部分患者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負擔,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出現乳管鏡下管內病變摘除活檢設備,避免大部分患者的開放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