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秀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 重慶 404100)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HN)即帶狀皰疹已消退1 個月以上,患處卻仍伴有明顯痛感。其多發于免疫力低下的老年群體,在帶狀皰疹中的發病率為10%~35%[1]。其臨床表現為患處出現持續性或陣發性的針刺樣、燒灼樣、刀割樣和放電樣疼痛,且伴有痛覺異常。臨床中缺乏對該病的高效療法,且護理措施多樣,效果存在差異。本文將全面整理PHN 的治療方案與護理措施,具體報道如下:
目前,臨床上對于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尚無一個較為肯定的定義,目前為廣大醫療工作者所認可的定義為帶狀皰疹皮疹消退后,發病區域的皮膚仍會持續一段時間的疼痛、不適,多在1月以上,符合上述癥狀,即可稱之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該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朗,不過多數專家認為可能與中樞神經異常、神經病變等因素相關,患者情緒的變化對于該病的發生也具有較為明顯的影響。據有關數據資料顯示,約有20%左右的帶狀皰疹患者會遺留有神經痛,其中又以中老年人為主要患病人群,約占發病總數的80%以上。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目前臨床上極為棘手的一種疾病,也是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一大殺手。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最為突出的臨床表現為陣發、持續性疼痛,其疼痛表現的形式不一,或刺痛、或灼痛,部分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對其工作、學習、休息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波及患者精神狀態,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甚至致死。根據患者疼痛類型的不同,可將其分為以下數種:(1)觸痛型:此類患者表現為痛覺敏感,即便是輕觸患病區域,也會產生強烈、持續且難以忍受的劇痛;(2)痹痛型:此類患者淺感覺衰退以及麻痹疼痛為主要疼痛,也屬觸痛范疇,不過痛感不會過于劇烈;(3)整合痛型:即兼具上述兩種類型的患者。此外,尚有部分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在發病期伴有較為強烈的瘙癢,越是抓撓,則疼痛與瘙癢越發強烈,多數患者將其形容為灼燒、撕裂般疼痛。
PHN 的常用藥物療法是營養神經和止痛,其中,輕度疼痛者的治療藥物為非甾體類消炎藥;中重度疼痛者的治療藥物為阿片類或弱阿片類止痛藥。鎮痛藥可緩解PHN 患者的臨床癥狀,但無法實現根治效果,且長期用藥會影響胃腸道功能[2]。神經妥樂平是該病的常用藥物,其可激活疼痛下行的抑制系統,降低神經細胞的興奮性,促進血液循環,進而消除水腫情況,修復神經損傷。加巴噴丁可有效治療神經痛,其具有抗痛覺功效,可能在治療早期出現水腫或頭暈等輕度不良反應,無需處理可自行緩解,治療效果較佳。
神經節阻滯可針對患者的發病機制進行治療,其可延緩神經組織退變、神經元細胞縮減和脫水囊變等進程。臨床中多利用阻斷星狀神經阻滯法治療頭面部PHN,其可明顯止痛。將利多卡因、芬太尼、羅哌卡因與維生素B1 等藥物經皮膚末梢神經或氣管旁入路能夠有效緩解疼痛癥狀[3]。
中醫外治的主要療法為拔火罐、刺血療法和電針等。其中,刺血療法可活血、開竅、消腫和泄熱,多用于疼痛性疾病的治療工作中。針刺可化瘀通絡、解毒清火和健脾利濕。放血可緩解痛感,消除邪毒。刺絡拔火罐放血治療是該病的常用療法,取夾脊穴、肩井穴和阿是穴,其治愈率約為70%,總有效率可達98%。毫火針與溫和灸可借用火力發揮溫熱作用,促進組織的微循環與新陳代謝,可修復受損組織,消除痛感。有研究報道:毫火針+溫和灸較加巴噴丁+假針刺法治療PHN 的效果理想,其可實現即刻止痛,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針對PHN 患者的焦慮等心理,臨床中常采用調神針法進行針刺治療,以疏導其不良情緒。取病變神經節的阿是穴與夾脊穴進行電針治療,再行刺絡與拔罐治療,針刺百會穴、太沖穴與內關穴等,以發揮疏肝安神之功效[4]。
PHN 患者的皮損多已愈合,為避免摩擦皮損部位,應叮囑其穿著柔軟和寬松的衣物,同時保持皮膚的清潔度與干燥性。在進行針灸等治療前應嚴格消毒,以防止感染。
醫護人員應通經熱情、專業且友好的態度服務患者,向其介紹病區環境和院內規章制度,消除其陌生感。詢問患者的疼痛情況,聽其主訴癥狀,并給予疼痛評分,行對癥處理[5]。對于病程長、療效欠佳、痛感敏感和情緒波動較大的患者應動態監測其病情與心理變化,增加病房巡視次數,給予其專業照顧。對于睡眠質量差的患者應單獨設置病房,保證環境安靜,必要時給予鎮痛或鎮靜藥物治療。
PHN 的發病過程與患者免疫力相關,應指導其科學飲食,保證營養均衡,少食煎炸或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積極鼓勵其改正不良的作息與生活習慣,禁煙酒,保持樂觀心態[6]。可根據自身情況適度運動,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提高幸福感。同時講解疾病復發誘導因素,使患者掌握自我護理方法。
PHN 是疼痛性、頑固性疾病,患者會伴有劇烈疼痛癥狀,影響其正常睡眠與生活。臨床中多通過藥物治療、神經節阻滯和中醫外治等方法治療該病,同時輔以皮膚護理、疼痛護理與健康教育等護理措施[7]。為提高該病的臨床治愈率,相關學者應進一步探究其發病機制,通過多學科協作和文獻查閱等方式研發新型療法,并進行深層次的護理干預,以促進疾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