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靈娟
2010年,國務院發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綱要中明確提出開發網絡學習課程,創新網絡教學模式,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地用信息化技術自主、深入學習,解決學習難題。當前,各高校已逐漸重視對網絡課程資源的建設,同時也在逐漸改革教學方式,推動學生開展混合式學習。
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教育領域的改革。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與教育方式的高度融合,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為開放、廣泛、自主的混合式學習,在高校推動混合式學習,將能夠極大促進網絡課程資源的建設。
目前專家對混合式學習的概念莫衷一是。但從各家見解中可以統一的是,混合式學習是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學習要素,將傳統教學和網絡教學優勢相結合,教師在課堂上發揮引導作用,保障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所謂混合式,便是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資源、學習環境、學習過程的混合,以此推動資源的合理運用,達到最佳效果。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高校為夯實大學生計算機基礎,提高大學生計算機操作能力而專設的學科。課程教學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依循考試型教學、考試應用型教學、考試型教學。
依循考試型教學。此階段的課程設計、教學涉及、考核方式皆是按照省市級計算機等級考試的大綱和要求開展。該階段下教學形式較為單一,教學地點常設教室,考核方式主要以考試為主。
考試應用型教學,此階段仍以各計算機等級考試大綱要求為主。在考試的基礎上加以實際應用,著重訓練學生的實操能力。此階段下教學內容已由理論教學延伸到實踐教學,并編有完整教材,教學側重實踐環節,但未能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完美結合。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建設目的是為提高教學質量、強化教學效果。課程建設基礎主要從課程設計、資源和教學實施方面進行夯實。
課程設計方面。《計算機應用基礎》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課程結構、教學方式、案例選取、教學資源開發、教學實施、考核標準應由全體教師和專家共同設計。并且,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不斷根據社會需求變化調整教學內容。
課程資源方面。《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開設已有多年,在這方面已經積攢了許多經驗和資源。課程標準、教學項目設計、案例設計、考核方式等資料都比較齊全。同時,教材、課件、實訓手冊、題庫、學生項目作品等教學資源也有積累。
目前,高校培養主要以培養學生互聯網思維能力,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為目標。以混合式學習為培養模式,充分開放、共享應用資源。建立完整、科學的課程資源系統,將《計算機應用基礎》建成課程建設與應用、教學服務與管理相結合的網絡課程。因此,這要求課程團隊自身需要優化,并對課程內容進行梳理、課程進行精心設計,最終提質課程資源。
1.優化課程團隊。對現有的《計算機應用基礎》信息化教師團隊進行優化,明確主講教師、助理教師、信息技術教師之間的職責和任務分配,保證課程團隊內部穩定性和協調性,能夠長期課程建設、更新內容等,最終形成長效、科學、有技術的課程教學團隊。
2.梳理課程內容。課程內容不能再延續傳統,應按照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和信息化社會的需要,按照應用考試型教學階段要求,以計算機等級考試的綱要為基礎,并加以典型案例、綜合應用以及計算機前沿課題等內容進行教學。
3.精心課程設計。以學生為本是現在教學必須遵循的原則。在建設網絡課程資源中,課程設計需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并根據項目載體、任務驅動、理論實踐結合的教育方式,將信息化技術深入融合到教學領域,創新教學方式,形成立體、便捷、多樣的師生互動關系,采用過程性和終結性融合的多元化考核機制,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