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嬋
“德智體美勞”他們既密不可分、又是相互獨立的。音樂課程就是屬于美育的一個方面,在當代社會越來越重視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大背景下,音樂、體育等等課程也被提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對于當代的高中學生來說,在日常枯燥的學習內容中,可以通過其他渠道,其他形式來豐富業余生活,并且因為這些渠道豐富的業余生活發展出的健全人格,得到了越來越多家長的重視。新版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最大的亮點在于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這為音樂教學具體的實施提供了更大的空間。樂感不僅僅體現在唱歌上面,樂感的培養同樣可以強大一個人的內心,使得學生們的內心世界五彩繽紛而且充實,使得我們的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增強了一絲感性色彩,多了一份對于美的感受。
高中的學習生活相對來說,學習是非常緊張的,因此很多學生在相對固定的學習環境中,無法順暢地與人交流,時間一長,難免會不開心;由于高中生學科知識的豐富和知識面的擴展,使得他們已經初步形成了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導致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強化,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發展和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增強,他們在心理和行為上會產生強烈的自主性,渴望從成人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自主思考,自主抉擇。此外,高中生的情感世界也更加豐富和細膩,很容易與音樂作品中的思想感情達到共鳴,這些特點都為高中生自主學習音樂鑒賞課程中的相關知識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使得 他們在學習各種陌生且風格各異的音樂作品時更加得心應手。同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由于不太自信而不太敢做事或做錯事。而樂感的培養可以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培養強大的人生觀、世界觀、培養出學生對于生命細膩的感性認識。同時,樂感還包含了其他很多的能力,包括調性感、結構感、音強感、音色感、節奏感、和聲感……因此加強樂感的培養在高中階段尤為重要。
樂感是聽覺的藝術,樂感的提升更多的是通過耳朵進入到我們大腦,我們日常中培養樂感更多的方式是依賴學校中的音樂課,形式一般是老師演示,然后大家一起看樂譜進行表達(形式可以是唱歌,可以是拍手)其實,這里我想說的是,比學校教學更加重要的是家庭的音樂氛圍,我們可以在家中放一些有節奏的音樂,營造歡快的音樂氛圍,有條件的今天可以經常帶孩子參與一些音樂的活動,比如音樂會、演唱會,在無形中,帶動孩子的節奏感,加強了樂感的培養,可以說樂感的培養一定是源于我們人類本身對于大自然某些現象的一種自我體會,再后來,因為有了一些不斷的交流,通過一定的傳播產生影響,慢慢地形成了一種習慣,這種個體感受音樂特點的反應過程即為樂感的培養,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便需要我們高中教育中不斷地帶孩子們通過多種形式的感知去反復體會,去交流感悟,只有感悟了交流了,才對樂感有自己的提升和體會。我們在教育中讓孩子們對音樂的欣賞、理解、表現各個環節的創造特性去擁有自己的一套感悟,從而產生生理和心理綜合的音樂感知。教師應耐心地傾聽每一位學生的發言,當學生的觀 點違背科學,存在一定的錯誤和偏見時,教師應及時糾正; 當學生的回答觀點正確、新穎獨到的時候,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表揚和肯定。
音樂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在如今復雜多變的環境下,音樂是人類靈魂上的精神伴侶,讓我們永遠擁有一顆赤誠而熱情的內心,只有從精神上充實自身,才能夠在學習和生活中展現出無窮的魅力和才華。樂感的培養更多的源自于我們對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認知和體驗,所以一個生活閱歷豐富的人,樂感一定不會差,我們要讓孩子們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體驗,在生活中形成樂感的培養,樂感的培養正是讓孩子們內心基于生活本源的豐富體驗,形成自己健康細膩的內心世界,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這才是樂感的正確打開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