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妙君 林秀航 歐榕燕
(福州神經精神病防治院 福建 福州 350008)
在臨床治療中,精神病屬于常見病癥,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而提高,精神健康方面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精神病發病率逐年上漲的情況下,精神健康建設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重視,在“優質護理示范工程”政策出臺的要求下,精神科優質護理服務的工作亟待開展[1]。本文就精神科中優質護理服務應用的效果展開分析,研究內容如下。
選取本院于2017 年2 月—2019 年2 月內收治的精神病患者260例,按照隨機篩選的方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130例,男74 例,女56 例,年齡32 ~78 歲,平均年齡(46.2±6.18)歲,精神病史1 ~7.4 年,平均病史(4.2±1.8)年;實驗組130 例,男80 例,女50 例,年齡31 ~76 歲,平均年齡(46.9±6.24)歲,精神病史1.1 ~7.9 年,平均病史(4.5±1.7)年。兩組患者年齡、男女比例、精神病史等一般資料相近,具有可比性(P>0.05)。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辦法,包括觀察病情、藥物護理、飲食護理。
1.2.2 實驗組 實驗組給予優質護理服務,具體內容如下。
1.2.2.1 完善建設精神科護理模式管理建設:對于精神科護理模式首先需要根據科內的實際情況,對于原有的護理模式進行完善與制定,通過建立獎懲監督制度,以責任制整體護理模式為主,圍繞該模式確定每一個護理工作者的工作責任,將護理工作的人性化、專業化等充分建立到實際的工作當中,加強護患者的接觸時間和交流頻率。
1.2.2.2 定期護理人員培訓:精神科不同于其他醫科,患者在思想意識上會存在一定的障礙,護理人員的交流方式與護理方式更需要在保持親切感的前提下不斷提升護理的專業度,細心觀察患者日常活動,分析相關活動的原因,并評估活動是否具有危險性。
1.2.2.3 優化健康教育:對于有暴力傾向的患者來說,情感的發泄是必須的,在優質護理服務工作當中,護理人員需要通過合適的方式引導患者進行情感的發泄,教導其表達需求、提升自信,通過每天的病房巡查與細致交流,逐漸將患者焦躁抑郁的心情穩定下來,監督患者正常用藥,檢查其吞服完畢之后,才能離開病房。
(1)護理效果:護理效果指標為狂躁癥、癲癇病伴發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癥狀嚴重程度評分。
(2)護理滿意度:很滿意、滿意、不滿意。
將數據納入SPSS17.0 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s)表示,率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并以率(%)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優質護理服務開展之后,可以明顯得到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效果與護理滿意度數據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護理效果與護理滿意度對比
精神科的護理工作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由于涉及到人文關懷的問題,護理工作的尺度與方式都需要特別的注意,同時由于精神科中的患者存在的精神問題并不單一,其形成的背景也不甚相同,加上當前醫療政策體系建設觀念的提出,精神科的護理工作實際上正在面臨著一個全新的局面[2]。
針對于此,在原有的常規護理方式之上,引入優質護理服務方式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優質護理服務能夠從護理人員的管理和素質上進行完善與培訓加強,保證相關的護理人員有一個較強的綜合素質,通過專業的護理技能、耐心和善的溝通方式、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等將護理工作開展到每一個患者身上,為護理質量提供了巨大的保障。同時根據患者的病癥狀況和實際表現,針對性的制定相關的護理內容,通過護理內容的開展,能夠針對性的解決不同患者的心理問題,保證其有一個較為平穩的情緒和安全的病情恢復環境,最終實現優質護理服務在本科室當中的應用,實現護理質量的不斷提高。
在本研究當中,實驗組患者在經過優質護理之后,護理效果中狂躁癥、精神分裂癥狀恢復狀況對比對照組明顯占優、護理滿意度數據對比對照組明顯較優,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癲癇病伴發精神障礙患者由于癲癇病治療的特殊性,病癥的緩解程度較對照組稍有緩解,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實驗組患者在應用優質護理服務之后,臨床護理效果較好,優質護理服務在精神科中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