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
(重慶市北碚區精神衛生中心 重慶 400712)
精神病病人很容易發生各種意外事件,如傷人毀物、自殺自傷、出走等。相比其他科室,精神科護理風險高,容易發生不良事件,且傷醫事件與醫療糾紛發生率高[1]。護理風險管理,是護理人員識別、評價護理工作的各種不安全因素,根據不安全因素,采取切實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減少不安全事件[2]。以2018 年1 月—2019 年7 月為時間段,本文筆者選擇74 例患者且分成2 組展開研究,觀察護理風險管理對提高精神科護理安全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在我院精神科內收治的患者中選擇74 例作為對象并隨機分成對照組、研究組,每組37 例患者。74 例病患都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3]中關于相關精神病的診斷標準,年齡18-70 歲,男女不限,排除年齡>70歲或者年齡<18 歲者;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排除,惡性腫瘤以及全身免疫系統疾病患者排除。對照組37 例病患,男性占19 例,女性18 例;年齡18 ~67 歲,平均年齡(42.81±4.82)歲;15 例精神分裂癥,11 例雙向情感性精神病,6 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礙,5 例其他。研究組37 例病患,男性有20 例,女性有17 例;年齡19 ~69 歲,平均年齡(41.23±4.67)歲;14例精神分裂癥,10 例雙向情感性精神病,8 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礙,5 例其他。兩組病人的基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比較。
1.2.1 對照組 對照組37 例患者給予常規護理管理,如病情護理、心理疏導以及健康宣教等。
1.2.2 研究組 研究組37 例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具體方法如下:(1)成立風險管理小組。其中,科室護士長擔任小組的組長,選擇科室內骨干護理人員作為組員。成立小組后,組織討論,各抒己見,綜合意見,設置風險評估表,其中,評估表的內容包括合作程度、情緒狀況、軀體癥狀、精神癥狀以及攻擊方式等。結果分成3 個層次,即低風險、中風險和高風險,要求小組成員掌握識別護理風險級別的方法,規范應用風險評估表。同時,健全全面控制制度,由護理部負責,護士長負責督查和現場控制,責任護士則負責自我控制。(2)預見性風險評估。入院2 小時內,責任護士綜合判斷病人的情況,對風險評估表中的內容進行準確填寫,初步評估,明確風險程度,將高風險病患作為護理的重點,安排其留在觀察室,全面監控,觀察評估其心理動態。如果是低風險或者是中風險病人,護理人員需全面觀察病人的行為及精神狀態,積極防范。若是發現新危險因素,需進行二次評估。24 小時之內,護士長對護理工作進行審核、檢查并且指導落實,及時分析整改,并且對評估內容進行評價。(3)完善管理制度。護理風險管理過程中,護理人員綜合判斷精神科患者的情況,制定病房管理制度,為病人提供一個安全且便利的環境,合理歸置日常生活用品,加固床欄,防止墜床。地面潮濕時,應該設置警示牌,防止滑倒。走廊、廁所等地方需要安裝扶手,或防滑地膠,防止患者跌倒。對于鋒利用品,需收好,或者是將其邊緣進行打磨處理,以免發生誤傷現象。危險物品,需嚴格管理,不允許患者以及家屬攜帶危險物品進入到病區內,避免發生意外事件。定期檢查門窗、病床和桌椅等,確保沒有損壞。(4)溝通護理。護理人員應該主動與病人、家屬溝通,充分尊重患者,保護其隱私,提供全面優質的護理服務,控制護理風險。治療前,護理人員需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治療風險,說明藥物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等,得到家屬及病人的支持、理解。另外,患者意識清醒、精神狀態好時,護理人員可向患者介紹一些關于精神病的知識,傾聽患者訴說,用成功案例給予患者鼓勵,幫助患者保持積極樂觀心態,正視疾病。
第一,統計不安全事件,包括出走、噎食、沖動、跌倒、自殺。
第二,將患者的家屬作為調查對象,調查護理滿意度,實行百分制,評分越高說明滿意度越高。
數據經SPSS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n(%)]表示,用χ2檢驗。P<0.05 認為組間有統計學差異。
統計顯示,研究組不安全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如表所示。

表 不安全事件發生情況(例)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2.14±5.89)分,高于對照組的(86.71±4.27)分,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
精神科病人大多數不能自主控制自身行為,護理中很容易發生不安全事件,傷害自己,傷害他人[4]。因此,我們在護理過程中,應該加強風險管理,降低護理風險系數,減少不安全事件,提高護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精神科護理中采用護理風險管理模式,準確識別風險因素,制定可行的風險管理制度并嚴格落實,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為精神科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風險管理,促使護理人員樹立較高的風險意識,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交流,邀請患者家屬參與到護理中來,控制因交流不暢引起的風險[5]。本文比較發現,研究組不安全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而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精神科護理管理中采用護理風險管理,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根據患者疾病特征,全面評估患者的身心狀態,分析護理危險因素,發現護理中的漏洞及缺陷,完善管理制度,采取系列措施進行改進,控制護理風險,提高護理質量,減少不安全事件,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增加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護理風險管理在精神科護理中的應用價值高,建議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