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基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同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和優良作風格格不入,是我們黨的大敵、人民的大敵。”黨的十九大后又多次作出重要論述和指示,要求全黨充分認識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長期性、復雜性、多樣性、變異性,堅決與之作斗爭。
關于官僚主義,在基層單位流行這么幾句話——“上行下效”“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上面官僚主義做派、下面形式主義應付”等等。這些話雖有一定道理,但卻把基層形式主義的錯誤一股腦兒“甩鍋”給了上級,忽視了自身存在的官僚主義傾向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并大力糾治。
與官僚主義做斗爭,應該是全面的而非局部的,應該是深入的而不是膚淺的,應該是自上而下也是自下而上的。因此,糾正官僚主義的目光,也應停留在基層單位,多做審視與思考。
筆者認為,當前基層單位的官僚主義主要有以下七種表現:
第一種:廟不大菩薩不少
很多基層單位“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上級有什么部門,基層就設立什么處科股辦,任命相應的某長、某主任、某負責人。臃腫的組織機構,滋生責任不清、辦事不力、協調解決群眾問題時互相推卸“踢皮球”、借口拖延等問題,引發辦事群眾吐槽“廟不大菩薩卻不少”。
第二種:官不大架子不小
基層單位雖然行政級別不高,但絲毫不影響個別人擺官架子——辦公要單間、茶水要有人燒、衛生要有人搞、飯菜要不重樣;去哪里都需要陪同,干什么都要提兩點要求,講什么都需要事先準備好材料、事后整理存檔;最講究的是對等,來人接待、協調辦事職務級別務必相對應,不能屈尊失了身份;最擅長的是講話,作指示、提要求;最拿手的是訓人,而不是站在下屬的立場上換位思考,相互理解支持。
第三種:對上對下兩種態度
在工作上,少數干部針對上級和下級,常常擺出兩種態度,存在“雙標”問題。比如,上級發文出錯了,屢次重發并“以此為準”,時時肯定上級機關知錯就改、作風嚴謹;對下則輕錯重罰,過于嚴厲,甚至將個人情緒發泄在下屬身上。
在生活中,少數干部針對上級和下級,常常變換“兩張臉”,存在態度落差問題。在上級面前滿臉堆笑,如春天般溫暖;在下級面前不茍言笑,似冬天般寒冷。
第四種:律別人多律自己少
少數基層單位干部員工,拿著手電筒只照別人不照自己。
有的對于規章制度選擇性執行,于自己有利從快從速、一刻不耽誤,對自己不利的則視而不見或者一拖再拖;有的手握話語大權,搞“個性化”執法,同樣的規定,對人嚴格執行,對自己或“關系戶”則放寬管理甚至無視規定。
第五種:口頭民主行動獨斷
在班子內部,部分基層干部喜歡打著民主的旗號干獨斷的事,凡事都要開會討論、民主決策,但一開會就先聲奪人、發言定調,若有人持不同意見,則評價對方“站位不高、領悟不透”。
面對下屬特別是群眾時,個別干部、員工還善于拿出官場上的不良作派,開會名義上是聽取意見,實際上全程是領導在居高臨下作指示、提要求。
第六種:成效不多會議不少
有這么一部分領導,他們的主要辦公場所不是辦公室,而是會議室;他們的行程不是在開會,就是在準備開會,或者是在去開會的路上;他們解決問題的思路是以開會為主要方式,一次會議不行那就兩次、三次……多年以來,“文山會海”的工作方式令不少基層員工叫苦不迭,開會、做表、寫報告占據了大部分工作時間,無法將更多時間和精力花費在切實解決問題的事情上,導致辦事效率低下。
第七種:咬文嚼字崇尚虛名
還有個別干部,存在對內部文件咬文嚼字、好為人師、崇尚虛名的作風。比如,一份內部文字材料用“履職”還是“履責”,推敲出了“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感覺,并對于自己作為“老師”展現出高深的文學造詣沾沾自喜,讓一眾同事甚是乏累,其實大可不必。
除此種種,官僚主義存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單位、不同的人身上,還可能存在不一樣的其他表現。我們在工作中須時時留心,自我監督,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我做起力戒官僚主義,將時間和精力用在切實抓工作落實上,努力推進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精神衛生中心黨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