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然
【摘要】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將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并將鄉村振興提升到國家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通過改革提供發展動力。“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利,壯大集體經濟”,則指明新時代深化農村改革的目標任務。
高密市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過程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自的經濟基礎、地理條件、資源稟賦等因素;開拓創新,深挖現有資源優勢,跳出傳統樊籬,學習各地改革經驗;創新了可值得借鑒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集體經濟;資源管理
1 抓好現有資產資源管理典型
柴溝鎮王家大莊村。王心海2006年上任支部書記,上任后首先帶領兩委干部對原先村內管理混亂局面進行了整頓。收回被個別農戶侵占的集體溝邊路邊灣塘等土地、零星地200畝,部分統一整理后發包,有的植上楊樹定期輪伐,年集體收入10萬元,集體現有楊樹1萬多棵,專人看管,價值40萬元。其次,收回并整理了集體的500畝五荒地、機動地,實行定期叫行承包,年收入20多萬。近年來,村里硬化了大街小巷,建設了集體廣場、村委辦公樓,每年為村民墊付衛生費、合作醫療費7萬元,在職干部及退休干部、村內公益事業管理人員報酬都能及時發放,村內各項公益事業有序開展,群眾滿意。
密水街道梁家屯村。付玉山1993年接任村支部書記至今,村支部、村委、村務監督委員會共7個干部,班子成員一直很穩定,有的任期已有20~30年,歷次換屆選舉都很順利,群眾信任。從90年代開始,該村就重視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一是搞好溝邊、路邊、河岸綠化帶統一植樹管理,目前楊樹存量1.1萬棵,定期輪伐,年均收入10萬多元,二是加強集體管理的350畝樹林地承包管理,年收入14萬元。三是搞好農戶流轉給超大集團土地的管理,年收入20萬元。近年來,村集體每年收入近50萬元,村里建設了1000平方米的二層辦公樓,每年為群眾支付合作醫療費、衛生費、治安保險、銀鈴安康保險、發放老人福利等近20萬元,其他正常村務開支都能承擔,每年收可抵支,還有盈余。
2 充分發揮資源高效利用
井溝鎮集西村。支部書記宋來友2002年剛任職時,村集體無錢為村干部發放報酬,村兩委靠借款運轉。為改變村集體經濟狀況,該村一是2002年把集體的55畝沙窩地和四旁五荒5千米的綠化帶植上了楊樹,6年一次采伐,平均每畝楊樹每年純收入1000元,現在村集體存量楊樹價值30多萬元。二是借2010年集中居住建設工程建設出售了部分門頭房,收入200多萬。三是2011年下半年投資了30多萬建設了35畝農村集市,由本村村民公開叫行承包負責管理和服務,年收入10萬元,平均每畝2857元。四是2013年借沂膠路建設轉讓村建設用地和處理集體的辦公室收入80萬元。現在村集體日常事務和公益事業發展實現了自收自支,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3 城中村改制后發展集體經濟典型
密水街道西三里居委會。該居委會2014年實施了居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改革后新的居集體經濟組織按照加強集體資產資源管理、發展集體經濟的宗旨,規范運營,壯大了集體經濟實力。集體經濟合作社投資教育基金和鄰村舊村改造項目,每年實現收益265萬元,新增湖光金色小區營業房6000平方米實行了出租經營,每年增加集體收入120萬元。2015年集體經濟合作社實現經營收入330萬元,2016年達到401萬元,兩年共為股民分紅227萬元。通過改制增加了村干部和居民發展集體經濟的信心和勇氣,同時擴大了基層民主,促進了該居各方面工作全面和諧發展。
4 大牟家鎮做活土地規模流轉規模經營
大牟家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工作,2017年以來,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上堅持真改實改,充分運用改革成果引導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通過動員部署、組織外出參觀學習、出臺《大牟家鎮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獎懲辦法》等措施,今年年經營收入過10萬元的村可達到60%以上。
主要是圍繞“做活土地文章”,堅持因村制宜,多種模式并存,促進全鎮村級集體增收入。主要有以下增收途徑:一是抓住村莊整體搬遷,實現集體和農民雙增收,全鎮共有12個村實施了遷村并點,村兩委把農戶和土地集體的(機動地、村落復墾地、承包地盈余、路、溝渠、五荒地等)實施統一流轉經營,集體取得流轉服務費和集體土地流轉收益。其中三合新村去年此項收入達到70萬元。二是組織土地規模流轉創收,以張肖村為代表的14個村,為新型經營主體流轉面積達到16000畝,每年集體服務收入和集體土地流轉收入120萬元,張肖村年此項收入+勞務合作社收入共計14萬元。槐家村流轉土地950畝,服務費20元/年畝,計19000元;平整土地增加面積80畝*1120元年畝=8960元,兩項共計10.86萬元。三是開展大田托管增收,北楊家莊等4個村,實施大田托管3000畝,村集體每年收取服務費12萬元。四是農業招商創收,郇李村引進北京的一家林木公司搞竹柳種植和深加工,種植面積730畝,村年服務收入21.9萬元。大遲家村為省農科院建立小麥良種培育基地4000畝,每年集體服務收入10多萬元。五是資產租賃,官廳等3個村利用上級扶持資金和集體自籌資金建設養殖大棚出租,年收入23萬元。六是村合作社自營,泊子新村等5個村充分利用河道清理出的河床地,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直接經營,每村增收20~30萬元。
5 抓好招投標發揮資產資源最大效益
對資產資源承包租賃處置要發揮各鎮街區招標中心作用,可廣泛吸引招標對象,優化經營項目,提高使用價格,提高資產資源承包租賃效益。近年來我市有關鎮街區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去年大牟家鎮辦理村級集體資產資源招投標項目32個,為集體增收500萬元。朝陽街道兩個村的膠河沙資源,個人聯系買賣價格分別為3、4萬元,招標價格分別達到30、40多萬元。開發區某村7.8畝土地的舊村委院落長期租賃招標價格達到80萬元,每年再繳納租賃費10萬元。
6 資源開發型
主要適用于有“四荒地”、山林、灘涂、水面、貨場、地下礦產資源的村。對這些村,按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路。通過對資源招標承包,獲取發包收入。柏城鎮前冢子頭村一處占地4萬多平方米的倉儲場地,之前一直由村集體經營,因管理不善而關停,產權改革后,通過競標方式公開對外發包,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3萬元。大牟家鎮官廳村依托集中居住區建設,通過復墾舊村、整理村內廢棄灣塘、地邊地腳等增加土地300多畝,通過土地流轉,年增加集體收入30多萬元。
7 聯合經營型
按照“村里塔橋、招商引資”的思路,由村里能提供場所,搭起框架,通過建市場、興辦工業園,吸引外來投資,增加集體收入。柏城鎮柏城村建立了柏城里便民市場、苑家疃建立了半島花卉園市場,增加集體收入100多萬元。
8 合作組織帶動型
立足濰坊市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農民合作社蓬勃發展的新形勢,全面推行“黨支部+合作社”模式,充分發揮村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把黨員集合起來、把群眾組織起來,因地制宜、抱團發展,實現富民強村。闞家鎮松興屯村,由黨支部領辦果菜專業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資金互助合作社,年村集體收入90多萬元。柏城鎮前冢子頭村,由村支部領辦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年實現集體收入40多萬元。
9 光伏發電項目
(1)浙江正泰新能源光伏發電項目已在大牟家鎮、闞家鎮、柴溝鎮、膠河生態發展區等有關村實施。按照當前市場價格,每個村大約投資9萬元,可安裝18千瓦光伏板,每天可發電66度,按每度電0.58元計算,每月增收1140元,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13650元,6年可收回投資,連續使用25年可增收34.2萬元。在村“兩委”的帶動下,可將光伏租賃項目推廣到有安裝條件的農戶,按一個村可安裝30戶,每戶安裝40塊板,每塊板一次性獎勵7元計算,當年可為村集體增收8400元。
(2)日日順電器有限公司已在大牟家、柴溝鎮等鄉鎮實施。以投資10萬元來計算(農商行可提供貸款最高20萬,月利率7.6125),需安裝面積160平方米(農村5間住房的正屋、南屋即可滿足),可安裝光伏29.4千瓦,每千瓦年發電量1500度,年可發電444117度,供電部門每度電收購價0.58元,年收入25588元,4年可收回投資。日日順電器有限公司負責全部勘查、設計、安裝并辦理相關手續,不收取任何費用,不給屋面造成任何影響;負責25年的運維服務,只收取損毀配件成本費用。
10 總結
從目前高密市的做法來看,績效開始充分顯現。促進了農村資源要素優化配置,探索承包土地流轉經營、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經營性資產股份量化、扶貧資金量化入股等四類股份合作形式,流轉土地面積達26萬畝。規模效益突出。可持續發展基礎得以鞏固,集體家底搞清了,各類經營性資產增值保值,資源型資產得到了永續維護利用,農民有了獲得感和幸福感。
參考文獻:
[1]梁穎,張瑞德,蔡承智.國內外(鄉)農村建設模式的比較[J].貴州農業科學,2010(10).